來源:雪球
我的基本觀點:就個人的投資理財而言,你是不是價投,其實不太重要。
我認為投資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stay in the game——出軌出家都可以,但就是別出局。這個原則又可以進一步拆成兩個分原則,第一個是長期,第二個是分散。能做到這兩點,作為一顆韭菜,在鐮刀環伺的資本市場裡生還的機率就會大增,就不容易出局。
美國投資界有句俗話叫,你要麼是在餐桌上,要麼是在菜單上(You are either at the table or on the menu.),這句話說明市場對韭菜非常不友好,因為就是被吃的命運。但是韭菜並不知自己韭,往往頭鐵,喜歡做T,喜歡做空,喜歡加槓桿,喜歡上期權,喜歡一切可以將自己爆炸得更早更快更徹底的賭具。
賭具很豐富,且對手又都是妖怪。你看一眼餐桌上,坐著高盛、美林這些大鐮刀,各路對衝基金、量化、算法、自動交易這些小鐮刀,各大做市商這些漁利者,各大券商這些剝皮者。有一個問題韭菜非常應該問自己,你要能賭贏,憑什麼。
於是許多散戶往往出現在在菜單上,被做成韭菜沙拉。
所以不要賭,要堅持長期而分散的投資。這通過投資基金就可以實現。有這個幾個好處。
1. 分散
許多人對分散嗤之以鼻。
他們說,the more you know, the less you diversify (你知道得越多,就分散得越少)。 但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知識的僭妄,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越懂的人,其實越知道自己懂得少,而股市裡虧的最慘的往往是張自信和李膽大。
巴菲特說分散是對無知的保護,善莫大焉。勇於承認自己對黑天鵝或灰犀牛的無知,是一種投資的美德。
張磊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以此來反對過度分散。但大多數人卻並沒有高瓴的智囊與資源,也根本沒辦法做到確切的「知道」。真正做過項目盡調的人,都會感慨對投資標的的風控有多難——事無巨細,噓寒問暖,人財兩察,到最後也經常百密一疏,結果被坑個鼻孔朝天。
況且,高瓴真的集中嗎?有人算過,高瓴前後投過800多家公司。只是高瓴在賽道上的選擇比較集中(大醫療、消費、TMT),所以你錯覺以為他持倉很集中。
我以為,如果你要學習高瓴做一個賽道型選手,可以「弱水三千而我獨跑一個賽道」,押注行業而不要押注公司。比如你看好晶片,那你就買個晶片基金就ok了。因為跑一個賽道,能大大分散掉單個公司帶來的風險(company specific risk);我認為,從個人投資者角度而言,風控一個行業要比風控一家公司輕鬆不少。
小心翼翼、強調分散,是我在美國金融業從業多年留下的習慣。
大家知道美國人養老全靠自己, 沒有布爾什維克給你終生兜底,你要麼自己存錢養老,要麼就幹到死。而美國僱主給你開的養老金401k帳戶,是強制你分散的。因為401K基本上不會給你投資個股的機會,一眼望去全是基金,而且還是債基、房基與股基深度搭配。401k不會給你一把虧死的機會。
比如今年三月的市場大劫,當股市裡的眾多散戶為帳戶淨值腰斬而無比悲慟之時,我有一個美國小夥伴也非常悲痛,他帶著哭腔對我說:好慘啊,我的401K帳戶居然虧了8%。
我相信,當時有許多虧廢了的旁友,會很羨慕他的8%。這就是分散的基金組合所帶來的防禦力。
2. 長期慢慢變富,做時間的老鐵這陣子隨著《價值》大賣洛陽紙貴,大家都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了投資裡一個最最基本的原則——長期主義。
就像當年俯仰皆有《原則》,在陸家嘴通勤的人群,已經張嘴離不開「長期主義」。
然後又出現了《要警惕過度長期主義的不正之風》(大概意思)之類的文章,想蹭熱度或者給這波洛陽紙貴澆冷水。然而我想說,長期主義這不是常識嗎,將不長期的買賣交易行為叫成投資,就像把約炮叫成金婚銀婚一般荒謬。
比起持有個股,持有基金更容易實現長期主義。
炒股與炒基,為什麼炒股要聽著順耳許多?因為沒人炒基金。至少沒人炒公募基金(mutual fund)—— 一天出一個淨值,你沒法做T。研究顯示,基民的換手率要遠遠低於股民。
所以投基金天生是反短期投機的。當然有些人說我可以交易ETF(也是基金的一種),也能做T。但是ETF往往波動不大(因為有分散相助),你搞來搞去T到手續費都夠付你娃大學學費了,也搞不出幾個點,這也就食之無味、性質索然。
另外要實現長期持股,可以通過定投基金的方式。固然你也可以定投股票,但道理是一樣的,股票波動太大,你定投股票不容易長期堅持,追高怕被套,買跌怕陷阱,心都慌。但定投基金,容易客服短期波動帶來的心理問題。我知道有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他們的習慣是把收入與獎金定投進自己管理的基金中。
這樣比較容易做時間的老鐵。3. 專業素養專業素養,就是說基金一般都會有稱職的基金經理,先不說人家名校畢業、人中龍鳳、摸爬滾打、夜夜敖肝、壯年禿頂,積攢了三高動脈硬化一身毛病的同時也積攢了寶貴的行業經驗;作為離市場最近的群體,人家至少信息上是有優勢。雖然基金經理也不能預知未來,雖然也有基金經理因為跑不贏大盤而被人罵,但我認為一個市場——特別是像A股這樣比較無效的市場——機構要吊打散戶,還是太輕鬆了。這點也已經被大數據所證明。
有個比方我經常打。假設我盜了個墓,然後就地將贓物和各種高仿、贗品混在一起,開了個墓葬文物展銷會。已知:已經有一萬個業內最頂尖的古董專家學者先進去淘了一輪寶,然後有一波牛逼的業內收藏人士又掃蕩了第二輪。
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業餘到不行的業餘古董愛好者,你還願意去掃蕩第三輪嗎?我猜你大概會說不去了吧,被這些人啃過的骨頭上還會有什麼肉。有句話叫做,別拿你的愛好來挑戰我的專業。
股市其實也並無太大的區別,但大多散戶卻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選擇。4. 不擇時要做到不擇時很難,人就是手欠,就是會幻想自己能夠做到高拋低吸神操作。
但擇時本質上是一個零和遊戲,如果考慮進去佣金與其他交易費用,這就又是一個負和遊戲,擇時多了,幾乎註定會降低你的收益。
作為散戶,要用擇時來帶來長期的超額收益,難如登天。
張磊的恩師——耶魯大學的大衛·斯文森在《不落俗套的成功》這本書裡羅列了大量的研究,來證明美國散戶資產組合的時間加權回報(time-weighted return,不考慮現金流時機的回報計算方式)要系統性地、顯著地高於價值加權回報((money-weighted return,IRR,考慮現金流時機的回報計算方式),以此來證明個人投資者總是追漲殺跌、擇時失敗,其抓時機的結果往往是錯失時機。
當然並不是說你擇時就一定不能贏,或許你天賦異稟,擇時百發百中。但從整體系統上而言,整個市場的擇時行為一定就是要交智商稅的。追漲殺跌、高買低賣是人的天性,所以市場才會有牛市和熊市。因此對於散戶而言,為了克服你人性的弱點,你還不如不要去碰「擇時」這個豬隊友。長期持有基金,持有那些不以擇時為策略特點的基金,做到不擇時,不錯過市場的任何一次暴漲。
你的錢就像肥皂,觸碰得越多,剩得就越少。
小結
總之,我認為投資不是一個強者生存的遊戲,而是一個無為者比較容易生存下來的遊戲。所謂無為,是指分散持倉加上守你到天荒地老。在這種路線方針下,投資基金比自己選股並選擇持有策略,要靠譜,要更加順合人性。所以,我建議散戶們投基而不要炒股。A股市場遲早也會是一個機構的市場,通過基金分享股市的回報與上市公司的紅利,將也會成為一種A股的常態。
作者:陳達美股投資連結:https://xueqiu.com/9598793634/159891234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