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裡文脈香 過橋穿街遊瀍河
瀍河南段臨河步道
銅駝橋下的美景
河水清淺
朱櫻橋
唯美爛漫的瀍壑朱櫻、古色古香的銅駝暮雨……一道瀍河穿城而過,穿起美景連連;橫跨瀍河而建的八座橋梁,既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方便,也成就了不少城市景觀。
為規範橋梁名稱,更好地彰顯瀍河文化底蘊,近期,瀍河區專門研究八座橋梁更名事項,並向社會公開徵集橋梁名稱。目前,八座橋梁改造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更名後的八座橋梁分別為朱櫻橋、瀍河橋、廣濟橋、銅駝橋、民族橋、三井洞橋、瀍澗橋、盤龍橋。
老子文化、絲路文化、大運河文化……瀍河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古蹟薈萃。近日,記者和瀍河區歷史文化研究者王洪濤一起賞遊這八座橋,帶您感受「美麗新瀍河」的獨特魅力。
朱櫻橋
「網紅」景點美景多,遊人如織樂開懷
「一河奔來翡翠綠,瀍壑朱櫻瑪瑙紅」。我們從朱櫻橋出發,由南及北,以八座橋為坐標串連成線,發掘橋梁沿途及周邊的文旅資源。
朱櫻橋因毗鄰洛陽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櫻」而得名。作為近兩年的「網紅」景點,朱櫻橋附近遊人如織,每天都有許多市民在此健身休閒。步入洛浦公園「瀍壑朱櫻」段,寬廣浩渺的水面,映襯著巍峨的朱櫻塔,煞是好看。「朱櫻塔前的梅林,最美的時候要數雪後,紅粉之花配白雪,好看極了。」王洪濤指著一棵梅花樹說,歷史上,瀍河既是文化名河,又是著名的風景河,兩岸植被茂盛,河水清澈,瀍河邙山段崖壁峭立,溝壑深邃,溝底廣植櫻桃樹,史稱「小櫻桃溝」。春天櫻花盛開,夏季碩果纍纍,成為時人爭相遊賞之地。
在絲綢之路公園還呈現有「玄奘西行」「西域都護」「絲綢之路」等主題的標誌性雕塑或園林小品,並配以文字和地圖浮雕介紹,展現了洛陽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附近可遊賞處:洛浦公園等
瀍河橋
昔日文明發源地,今朝舊貌換新顏
從濱河北路向九都東路走不遠,便到瀍河橋了。橋體亮化、粉刷,並豎立橋頭石……「美麗新瀍河」的面貌讓人耳目一新。行走在臨河步道上,草木繁盛,河水清淺,河道兩側堆砌著景觀石,冬日暖陽下在此漫步,真是一種享受。高聳的橋面,仿古的亭廊……處處是拍照的好地方。
「瀍河橋因跨越瀍河而得名。瀍河是人文之河,各種文化遺存沿河星羅棋布,西周成周城跨瀍河下遊兩岸,河東回洛倉、河西含嘉倉印證其曾為隋唐大運河漕運樞紐。」王洪濤說。
值得一提的是,瀍河洛河交匯處西北角,還將建起一座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唐風古韻風格的博物館,將成為瀍河邊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將是我市的文旅新地標。
●附近可遊賞處:洛陽民俗博物館、洛陽匾額博物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等
廣濟橋
捐資建橋傳佳話,黃公廣濟美名揚
接著往北走,便到廣濟橋了,此橋原叫東關大石橋,在橋東,您能買到琳琅商品,還能品嘗地道的「東關味道」。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此處總是人聲鼎沸,市井味、煙火氣十足。
王洪濤指著橋上的大青石,給我講起了廣濟橋的歷史,「在明嘉靖三十八年,此橋由內廷大司禮太監黃錦捐資修建,因用大青石砌成,故原名東關大石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當年,黃錦回鄉省親,得知家鄉父老無橋過河,當即決定捐資建橋。黃錦委託其弟錦衣千戶黃子鎧親自督辦相關事宜,黃子鎧受命後,親自沿河勘查,後在東關城門外選定橋址。百姓感念其濟涉便民的義舉,特在橋頭為黃氏兄弟豎碑撰記。
●附近可遊賞處:孔子入周問禮碑
銅駝橋
大漠駝影隨處現,嫋嫋炊煙今猶在
從廣濟橋再往北走百米左右,便到銅駝橋了。在橋的東邊,豎著古色古香、雄偉氣派的牌坊,上書「銅駝暮雨」。
如今的「銅駝暮雨」項目是一條仿古步行街,被廣濟橋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邊部分的東側是居民樓,樓下商鋪有超市、飯店等,生活氣息濃厚,西側是統一風格的仿古建築。
銅駝暮雨街坊南半部分的入口,有一群銅鑄的駱駝塑像,形象逼真,或立或臥,我們在此處停留。「隋唐時期,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傍晚時分的嫋嫋炊煙、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與異域商客、高大駝影、悅耳銅鈴聲在此交織。」 王洪濤說,銅駝橋因位於「洛陽八大景」之一「銅駝暮雨」所在地銅駝陌得名。銅駝陌,南依洛河,西傍瀍河,隋唐東都城區東北的著名裡坊,明清時期稱「銅駝街」,民國初改稱「銅駝巷」。
●附近可遊賞處:老子故宅、銅駝暮雨文化街區
民族橋
團結一心向前進,攜手同行謀發展
民族橋,因位於瀍河區的民族路上,故名民族橋,自民族橋東北角的臺階下到河邊,只見河水靜靜流淌,水草清晰可見,由青石鋪就的健康步道平整、乾淨,仿古路燈美觀大氣,古風古貌隨處可見。
「民族橋既方便了東西交通,也是見證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發展的友誼橋。」瀍河區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
三井洞橋
三井洞內品歷史,朱櫻湖畔醉遊人
三井洞橋,因毗鄰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三井洞道觀而得名。三井洞橋東邊,叫賣聲不絕於耳,這裡便是瀍河北窯附近的牛羊肉市場,每逢農曆春節,這裡更是熱鬧非凡。
王洪濤介紹,三井洞道觀位於洛陽市第十一中學校內,北宋時稱之為「雲溪觀」,因金代重建時掘出三口古井,改稱 「三井洞道觀」。北宋哲學家、易學家邵雍於此著書立說,並感嘆:「道在是矣!」宋末元初,全真七子之一孫不二在此創立全真道「清淨派」。
值得一提的是,附近還有一處小眾打卡地,人少景美,那便是位於老310國道與瀍河交匯處的朱櫻湖。漫步在朱櫻湖畔,行走在古樸大氣的親水棧道上,舉目遠眺,碧波蕩漾,偶爾還有飛鳥在湖上翩翩起舞,徜徉其中,讓人心曠神怡。此處現已建成棧道、長廊等設施,是周邊居民賞景休閒的好去處。
●附近可遊賞處:朱櫻湖、邢家堂遊園、勒馬聽風街、馬學禮故居
瀍澗橋
瀍河澗河交匯處,四通八達便出行
瀍澗橋,因位於瀍澗大道之上而得名。瀍澗即伊洛瀍澗中的瀍河與澗河,均為歷史文化名河。據王洪濤介紹,漢光武帝為解決漢魏故城用水問題,亦曾將澗河與瀍河匯合後引水向東。「是以聖人卜河洛,瀍澗二水交華嵩。相其陰陽觀流泉,卜年卜世宅都宮」(《青囊序》楊筠松·唐國師),反映了古文獻所載最早的「中國」、天下之中——周公所建西周成周城。「此外,周公制禮作樂也發生在這裡,作為歷史上重大的歷史文化和政治事件,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政治思想基礎。」王洪濤說。
「提起《道德經》,人們總是想到函谷關,其實,老子大半生都生活在洛陽,掌握了歷朝歷代的歷史檔案、文獻,經過三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和琢磨,才形成了《道德經》的思想精髓。」王洪濤說。
如今的瀍澗大道成為貫通東西的城市主幹道,周圍的市民出行方便多了。
位於瀍澗大道旁、馬坡村以西,還有一處回洛倉遺址,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按照現有資料推算,回洛倉儲糧的總量約為3.55億斤。記者在回洛倉二樓觀光臺向下望去,多個倉窖盡收眼底,據了解,馬坡除了回洛倉,還有西周貴族墓葬群等不少重大考古發現。
●附近可遊賞處:回洛倉、呂祖廟、上清宮森林公園
盤龍橋
望邙山品讀歷史,嘗水席酸辣鮮香
盤龍橋,因位於「龍盤之地」洛陽邙山得名。邙山「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素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一說,為歷代王侯將相嚮往之地。盤龍橋毗鄰上清宮、呂祖廟等地,與漢安帝陵一脈相承。
距離此處幾百米遠,有一處梁莊生態莊園,漫步通幽小道,路旁花草繁茂,能讓您體驗到不一樣的鄉野韻味。
此外,附近有名的水席店數不勝數,隨便走入一家店都幾乎座無虛席。據了解,水席味道好、還實惠。香敏水席廚師長馬少卿告訴記者,水席店延續了傳統水席酸辣為主的口味,選擇新鮮的牛羊肉來製作,鹹淡適中、酸辣適度。牡丹燕菜、燴羊雜、連湯肉片、焦炸丸子……各種特色水席應有盡有, 人均三四十元就能吃好。
此外,若您對古玩感興趣,馬坡古玩城也值得一去。瓷器、石器、字畫……這裡的古玩琳琅滿目,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鑑賞、淘寶。
●附近可遊賞處:梁莊生態莊園、馬坡古玩城
大民生引領大城建:聚焦民生實事,提升宜居環境
「很欣慰瀍河橋改名啦」,網民「洛陽車人」在微博上發文說,「銅駝橋的命名賦予了這座橋真正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使得這座橋這片土地在當下仍然可以延續古都洛陽的繁華與興盛,給群眾和遊客以文化享受,增加人民的文化自信。」
記者從瀍河區委宣傳部獲悉,今年以來,為有力推動瀍河高質量發展,瀍河區建立了「3+1」工作機制,成立了「大城建、大產業、大民生」指揮部,全面加強教育、衛生、醫療、體育、民政、環保、農業、水利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瀍河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所盼、解群眾所難,讓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個蓬勃發展、品質提升、宜居宜業、環境美好、人民幸福的新瀍河正在闊步前行。
(來源:洛陽晚報)
▼ 美麗新瀍河
原標題:《【幸福瀍河】煙火氣裡文脈香 過橋穿街遊瀍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