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家海內外主流媒體齊聚僑都江門 訪尋僑鄉記憶

2020-12-22 中國僑網

40多家海內外主流媒體齊聚僑都江門 訪尋僑鄉記憶

2020年10月22日 09:17   來源:大洋網   

參與互動

  40多家海內外主流媒體齊聚僑都江門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

  10月20日至23日,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齊聚江門,參加主題為「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採訪交流活動。在4天時間裡,記者們將深入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臺山市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江門淵源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濱海旅遊資源,感受僑鄉「藍色經濟」的發展脈搏。行走在五邑大地上,記者們將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全景展現濱海僑鄉「向海而生」的澎湃動力和豐碩成果。

  江門海洋歷史文化悠久。其中,臺山上川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位於東西洋航海路線要衝位置,當時經過該島附近的航海路線有六條至九條之多。新會崖門是我國宋元王朝更替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地,歷史資源豐富: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是宋皇朝在廣東建立唯一大型皇帝行宮——崖山行宮所在,崖門古炮臺是廣東省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單體古炮臺。行程中,採風團將深入上川島參訪大洲灣遺址、海絲博物館,了解該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往來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人文價值,並通過參訪江門海關博物館,了解近代以來江門海洋貿易情況。此外,還將在新會崖門領略宋元海戰的悲壯史詩,深入古井「皇族村」霞路村尋訪趙氏皇族當年的故事。

  昨天(21日),記者採訪了廣東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該館位於川島鎮大洲村委會新地村新地小學內,展館共三層分四大展廳,展示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博物館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上川貿易島為對象,以「檣連四海,音達中西」為主題,系統展現上川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人文價值。序廳《遇見·上川》,以上川的川字造型和海浪造型為裝飾,突出川島濱海地理主題;序廳內採用三維動畫形式播放《遇見·上川》,寓意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明在上川島的相遇,展現上川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節點作用。

  第一展廳《江山勝跡》展示內容分四個部分,分別是《東方印跡》《泛海逐濤》《百川匯流》《山水相逢》。通過地幕互動投影、巨幅動畫投影等先進多媒體,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遺蹟以及江門、臺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展廳《檣連四海》展示內容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相遇上川》《商賈繁會》《海貿遺址》《大洲唱晚》。該廳詳細展示上川島和大洲灣是如何成為中西兩種海洋文明相遇之地的,重點展示大洲灣中葡貿易的起源、發展、商品種類、貨物運銷路線等內容,特別呈現了上川這一中葡「貿易島」的歷史由來、大洲灣遺址的考古現狀和出土文物。

  第三展廳《絲路傳教》講述方濟各·沙勿略來東方傳教,客逝上川的歷史事實。

  第四展廳《往來古今》為多媒體展廳,主要通過動畫故事片、VR虛擬實境場景、專題紀錄片、小遊戲等多媒體形式進一步闡釋臺山和上川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文化價值。

  作為著名僑鄉,江門擁有豐富華僑文化旅遊資源。本次活動還選取了臺山華僑文化博物館,以及臺山浮月村、橫江村、新會睦洲石板沙村、蓬江區啟明裡歷史街區等「僑味」十足、各具特色的採風點,讓媒體記者領略僑鄉魅力的同時,感受江門美麗鄉村、歷史街區的華麗蛻變。

  據介紹,謀劃建設銀湖灣濱海新城,是江門從濱江城市走向濱海城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布局。行程中,採風團將實地解銀湖灣濱海新城的規劃建設情況,參訪該片區優質企業——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為江門海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據悉,銀湖灣位於大廣海灣先導區,毗鄰港澳,與珠海隔海相望,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資源豐富,區域內正重點謀劃建設粵澳(江門)合作示範區、珠西化工集聚區等臨海臨港重點產業發展平臺。

  據悉,每年一度的大型媒體江門交流活動是江門市委宣傳部對外推介的品牌活動,通過媒體視角,展現江門在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領域的發展成果。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江軒

相關焦點

  • 40多家海內外主流媒體齊聚僑都江門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
    10月20日至23日,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齊聚江門,參加主題為「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採訪交流活動。在4天時間裡,記者們將深入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臺山市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江門淵源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濱海旅遊資源,感受僑鄉「藍色經濟」的發展脈搏。行走在五邑大地上,記者們將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全景展現濱海僑鄉「向海而生」的澎湃動力和豐碩成果。
  • 40餘媒體聚僑都江門訪尋僑鄉記憶和活力
    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10月21日訊(記者 黃殿晶 通訊員 江軒)10月20日至23日,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記者齊聚廣東省江門市,開展主題為「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大型採風活動。在4天時間裡,媒體採風團將深入江門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的10多個採訪點,深度品鑑江門淵源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濱海旅遊資源,感受僑鄉「藍色經濟」的發展脈搏。
  • 海內外媒體僑都採風|追尋江門海洋歷史脈絡
    佛山日報訊 記者束維報導:10月20日至23日,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齊聚江門,參加大型媒體江門交流活動。4天時間,記者們深入江門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江門源遠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
  • 灣區文化行·江門篇|文化支撐千年僑都再出發
    江門扮演著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角色。目前,江門正全力做好新時代的「僑」文章,延續僑鄉文脈,紮實推進現代文化產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江門扮演著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角色。目前,江門正全力做好新時代的「僑」文章,延續僑鄉文脈,紮實推進現代文化產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深厚底蘊哺育人文熱土  山海相逢,千年僑都。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昨日(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一項項非遺產業成為一張張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再出發
    江門扮演著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角色。目前,江門正全力做好新時代的「僑」文章,延續僑鄉文脈,紮實推進現代文化產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深厚底蘊哺育人文熱土  山海相逢,千年僑都。
  • 擴大僑鄉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江門重點這樣做!
    截至2018年年底,江門全市已建立13個非遺傳統工藝工作站;完善《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有7件作品入選2018年省戲劇曲藝花會決賽;策劃推出僑文化展覽到香港、澳門展出。 今年,江門將大力實施「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年」行動,補齊文化建設的短板,讓更多群眾享受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 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僑鄉改革開放再出發!市委書記林應武在《南方日報...
    原文如下▼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僑鄉改革開放再出發 ■林應武用足用好江門得天獨厚的僑資源、僑文化,全力做好新時代「僑」文章,加快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擦亮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僑批」世界記憶遺產名片,以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留住僑鄉記憶。
  •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
    論壇還發出《僑鄉文化保護與傳承(江門)倡議書》,籲社會各界加強對僑鄉僑文化的保護與重視,海內外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對僑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僑文化中的僑遺產,到底是誰的遺產,而誰又將受益。」來自玉林師範學院陳碧副教授在提問中以廣西僑鄉、有「民國將軍縣」之稱的容縣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並請教廣東僑鄉遺產保護的相關經驗。
  • 國慶假期 樂享僑都⑦丨江門這場盛會真精彩!兒童文學泰鬥任溶溶點...
    自小看任溶溶作品的他表示,來到展區才知道原來老人家竟然有這麼多作品,真是筆耕不輟,這種奮鬥不息的精神讓他再次感動,更為家鄉有任溶溶這種著名的鄉親感到驕傲。「任溶溶的作品我很喜歡,也推薦給自己孩子閱讀。他為少年兒童所作出的貢獻應該多作宣傳,讓他的作品能更多地走進僑鄉兒童的內心世界。」王先生說。
  • 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呈現不一樣僑都文旅風貌
    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呈現不一樣的僑都文旅風貌  以「僑」為媒促城市品牌傳播  走進江門,無論是風格迥異的開平碉樓,還是博物館裡布滿歲月褶皺的銀信,抑或是一道道香噴噴、令人垂涎欲滴的古井燒鵝、鹽焗乳鴿,都無不蘊藏著海內外江門兒女的情誼
  • 童書節擦亮「書香僑都」新名片 彰顯江門文化吸引力
    首屆任溶溶童書節擦亮「書香僑都」新名片,彰顯僑鄉文化吸引力 「書香盛宴」背後的文化軟實力  這個雙節長假,許多江門市民和遊客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國慶首日,家住江門市鶴山沙坪的小朋友李熙雯,和爸爸到珠西會展中心逛首屆任溶溶童書節(下稱「童書節」)。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江門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
  • 廣東江門,中國僑都!
    江門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很多名勝古蹟,如東漢遺蹟新會玉臺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新會崖門古戰場、陳白沙祠、梁啓超故居以及臺山上下川島、新會小鳥天堂、開平立園、鶴山大雁山、原始森林、恩平馮如故居、七星坑原始森林、歇馬舉人村風景區等。江門市區約形成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五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著名僑鄉的首府。也稱為「中國僑都」。
  • 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奮力打造珠西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江海門戶
    江門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既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實踐者、受益者,是改革開放的大潮成就了僑鄉的巨變。 結合江門發展實際,近年來江門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探索不斷、成效顯現,「多證合一」商事登記改革、河長制、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等改革舉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部分項目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 珠西樞紐江門站為五邑僑鄉裝上「高質量發展」引擎
    根據《江門市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江門市鐵路客運車站為「1主5輔多節點」發展格局,其中江門站為唯一的主樞紐,承擔著與國家高鐵網和粵港澳大灣區城際網互聯互通的重任。  責任越大,能力必然相應增強。江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曉雄介紹,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總投資約40億元,總建築面積25.45萬平方米,其中站房5.45萬平方米,配套工程20萬平方米,設計最高日旅客發送量7.15萬人次。
  • 讓銀信走出深閨,講好新時代僑鄉故事!江門這場「頭腦風暴」很有料!
    「當年的銀信基本都是用墨水書寫,這種墨水即使一直不動它,經歷百年之後也會自動消失。所以我們現在通過和多家學術機構合作,想辦法進行一些修復工作。」黃志強說。 「江門銀信僑批保護走在全省前列。」廣東華僑博物館副館長陳宣中認為,江門有關僑批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對僑批進行專業化、規範化保護,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僑批保護蔚然成風。
  • 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市長劉毅:積極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生態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市長劉毅:積極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請問江門市過去一年在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方面的進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