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又叫湘山、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古代神話傳說:這山是舜妃湘君姐妹居住和遊玩的地方,所以為君山。一螺青黛:一說是古代一種製成螺形的黛墨,作繪畫用,女子也用來畫眉;一說是指女人髮髻,這裡用髮髻。雍陶,唐代詩人。字國鈞,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貧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進士,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年),授國子毛詩博士。大中八年(854年),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世稱雍簡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峽,越秦嶺,在江南、塞北許多地方遊歷過,寫過不少紀遊詩。後辭官閒居,養痾傲世。不知所終。工詩。與王建、賈島、姚合、章孝標等交往唱和。其詩多旅遊題詠、送別寄贈之作,擅長律詩和七絕。《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三十一首,編為一卷。《全唐文》錄存其文二篇。《題君山》是唐代詩人雍陶創作的一首七絕。全詩以逼真地描繪君山倒影入手,筆勢凝致,重彩描繪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繼之詩情轉向虛幻,將神話傳說附會於君山的倒妙之中,以意取勝,寫得活潑,善於想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在不藉助濃詞豔句而竭力形象雕飾的原則下,把事物摹寫得維妙維肖,準確表現辜物的形態,蘊藉深刻,達到形神俱備的藝術境界。詩中寫君山,沒有用色彩濃麗的詞藻作刻畫、形容,而只是信手走筆,以極其樸素簡練的筆墨操物構景,勾勒出開闊的畫面。開首用「煙波」一詞別開生面地寫君山的倒影以起筆,作者雖寫君山之貌,但先避開,沒直寫,而用平靜如鏡的湖水來襯託君山氣勢的凝重。用「影沉沉」來突寫君山磅礴之狀。「碧」是湖色之淺淡,岌翠」指山色之濃重。此筆抑碧水而揚青山,以湖作背景,突現君山。作者首先描繪的不是偌大的洞庭湖,也不是蒼翠的君山,而是用山的照影來寫山的氣勢。這幅深淺各異的山水畫,畫面上水天相連,有一山的倒影正好列於畫屏當中。上面的湖色與影中的山色,山色重於湖色,深翠與淺碧兩兩對照,映襯出君山倒影的鮮明突出。這幅寫意山水畫,勾勒出事物的形態時用的是粗略的筆俗,所著的色彩既淡雅也很單一,自然突出了君山可愛的生趣。這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寧靜,很容易引發出詩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筆鋒一轉,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女神而遨遊於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於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處」這一句,詩人在仿佛之間虛寫一筆:「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擬的手法輕輕點出:「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著不少詩人為之命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這兩句詩,同樣也是以螺髻來形容,不過這是刻畫了遙望水面白浪環繞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這一首,則全從水中的倒影來描繪,來生發聯想,顯得更為輕靈秀潤。起筆兩句,不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筆勢凝斂,重彩描畫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繼而詩情轉向虛幻,將神話傳說附會於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勝,寫得活脫輕盈。這種「鏡花水月」、互相映襯的筆法,構成了這首小詩新巧清麗的格調,從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展現出來。
聲明: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由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同步資料精心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