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考古人員在新疆尼雅遺址發現一具千年古屍,古屍肘部一塊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當時引起很大轟動。而更神奇的是,發現它的考古學家竟然叫齊東方。一時間,尼雅古城聲名鵲起。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個1600年前神秘荒廢的「東方龐貝古城」,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
其實早在2100年前,張騫就到訪過尼雅,不過當時這裡叫精絕。精絕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據《漢書》所載,是個人口3360、士兵500的小國家。東漢後期,精絕被鄯善,也就是西漢時期的樓蘭吞併,降格為精絕州。
等到700多年後玄奘法師取經歸來途經此處時,尼雅城已被廢棄,這是它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再次甦醒時已是1200年以後了,喚醒它的正是盜掘敦煌莫高窟的英國人斯坦因。
1901年,斯坦因在當地人的引導下,進入尼雅遺址。這個埋入地下一千多年,保留了原始風貌的「東方龐貝古城」深深地震撼了他。他在此挖掘了大量遺存,其中以佉盧文書和珍貴的漢文簡牘為主。至1931年,他總共4次盜掘尼雅。除了斯坦因,美國人亨廷頓、日本人橘瑞超也紛紛以考古之名光顧過此地。
而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堪,根本無力保護這些遺蹟,遑論研究。所以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啟了對尼雅遺址的考察和發掘。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上世紀90年代中日聯合考察隊對尼雅的調查發掘了,而這塊珍貴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也正出自那段時間。
尼雅遺址位於新疆民豐縣北約100公裡的沙漠深處,十分偏僻。民豐之名,據說出自清末名臣左宗棠之手。他當年來到此處,見當地百姓貧困潦倒,特取吉名以期該地富庶。
在環境惡劣,人跡罕至的尼雅考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當年中日聯合考古隊而言。首先是缺水,從100裡外運來的水就像金字一樣珍貴。其次是巨大溫差,10月份的沙漠,白天高達30多度,晚上驟降至零下10幾度。不過能一睹「東方龐貝」的風採,一切都是值得的。
尼雅遺址面積很大,南北25公裡,東西7公裡。以一座殘高6米的佛塔為中心,宅院、墓地、佛寺、田地、果園、畜圈等70多處埋入沙裡的遺址星羅棋布。它最大的魅力在於1600年來一直保持著原貌,這也讓它的突然廢棄充滿了神秘。
考古人員當年走進宅院時驚訝地發現,有的房門敞開著,好像主人根本沒有出遠門。而房間裡一架木紡車上還掛著一團未織完的白色絲線,仿佛紡織的女子剛剛離開。羊圈裡的羊糞看上去還很新鮮。宅院內外散落著銅鏡碎片、耳環、戒指、瑪瑙珠、漢代五銖錢等遺物。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大家匆匆離去之時連隨身必帶的生活用品也來不及收拾?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隻狗的遺骸。它拴在一根柱子上,是被活活餓死的。是主人離開時來不及解開,還是自以為一會兒就能回來?種種跡象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個埋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古城。不同的是,淹沒尼雅的是沙子。
考古隊在此地發現了很多佉盧文書,這也是而世界上埋藏佉盧文書最多的地方,不過絕大部分佉盧文書其實已被斯坦因帶到了英國。
佉盧文俗稱蝌蚪文,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大概公元四世紀左右消亡,直至19世紀才重新被識讀。當年生活在尼雅的人使用的就是佉盧文,那能否從這大量的文件中尋找到城池消亡的線索呢?
仔細研究這些蝌蚪文,考古人員驚訝地發現,在482號佉盧文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活樹嚴禁砍伐,違者罰馬一匹;砍伐樹杈者,罰母牛一頭。」這被譽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
而160號文書披露,精絕的水和種子是由國王親自管理的。368號文書又提及,百姓耕地得不到灌溉,國王還親自出面分配了水資源。
精絕國以法律手段保護樹木,國王親自管理水資源,這是否暗示著尼雅城的生態當時已開始惡化,並最終導致它被廢棄呢?
而當初精絕國賴以生存的尼雅河如今的確已乾涸,究其原因可能是河流改道。尼雅河由崑崙山消融的雪水匯聚而成,因自然原因改道,致下遊乾枯,這是極有可能的,而尼雅河附近的許多大河都發生過這種事。不過若只是因為生態惡化而遷徙家園,為何不帶上財物以及生活用品呢?
除了生態惡化,也有人將尼雅的荒廢歸結為戰爭。理由是遺存的佉盧文書中多次談到了蘇毗人的騷擾。
88號文件說:有來自蘇毗人之危險,汝不得疏忽。
133號文件:蘇毗人已抵達柯耆沙地……
272號文件:去年,汝因來自蘇毗人的嚴重威脅曾將周邦之百姓安置於城內。現在蘇毗人已全部撤離。
491號文件:彼有一個奴僕,被蘇毗人搶走了。
可見,尼雅的確受到了蘇毗人的威脅。不過這種說法與遺址遺存透出的祥和之態明顯不符,尼雅城內似乎沒有半點戰爭的痕跡。
面對這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我們不妨聽聽當地流傳很久的一個故事:一千多年前,尼雅有位國王,他有三個美貌的女兒,而國王竟愛上了自己的小女兒,同時另一部落首領也愛上了這位姑娘,於是尼雅發生了內亂。最後上天發怒,颳了六天的黑色沙暴,將尼雅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