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長沙市的中考剛剛結束。在寧鄉市碧桂園學校,一場以IB國際教育理念(CAS,即創造、運動、服務)為主題的期末活動課程展示正如火如荼進行。
初中和小學的科技主題展、高中的ECA社團嘉年華,都圍繞創造、運動、服務三大方向展開。學生們擔綱主角,自主策劃、組織,通過科技、創意作品義賣,才藝義演等方式,展示他們的發明創新、藝體特長,以及對公益事業和社會事務的關心。
在考試之外,寧碧學生交上了另外一份引以為傲的「成長答卷」。
改變世界,從「服務」開始
「我們收集了蘆葦和鮮花,在生物老師指導下,將它們風乾,再染上顏色,給它們配上合適的花瓶……」寧鄉碧桂園學校的學生尹源,正在給「顧客」介紹他們的手工作品。尹源說:「去年,我們通過手工作品義賣,募集了4000多元,幫助瀏陽市大圍山鎮東門完小建了一個微型圖書館。」
▲學生展示手工作品
中小學部科技節負責人胡學峰老師介紹,「每個參與義賣的項目,我們都要求學生提前告知善款的用途。」學生們設計了「小書包行動」,為貧困學生提供資助,為貧困家庭捐助生活費,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愛心,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社會。
入讀美國羅德島藝術設計學院、獲「騰訊遊戲設計大賽」全國第一名的寧碧首屆畢業生朱時龍,高中時就跟同學們去貧困山區希望小學支教,幫助當地孩子學習新科技、新知識。
今年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的王梓儀回憶,在寧碧做過最燃、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和「奉仕社」的夥伴們一起完成每一次委託,在這個以幫助周圍人解決困難為宗旨的社團,她真正體會到了奉獻自己的才能、成就他人的快樂。
▲首屆畢業生朱時龍的設計作品
▲學生王梓儀(前排右一)和同學在一起
寧鄉市碧桂園學校執行校長、國際高中校長許益楊說,世界名校學生有著共同的特質——有一顆改變世界的心。而改變世界,恰恰就是從關心身邊的人,解決身邊的問題開始的。
從生活出發的科技創造
活動中,一位「顧客」買走了學生龍夏安安和黃偉辰設計的磁力鞦韆,那是一個精緻的、能放在手掌上的鞦韆模型,只要兩節5號電池,鞦韆就能不停地前後擺動。
▲低年級學生製作的磁力鞦韆
寧鄉市碧桂園學校的校園科技節已經持續四年。學校開設了STEAM(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五大現代學科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力和綜合素質。「變廢為寶」「追風逐電」「電磁奧秘」「Mr水先生」「光電傳奇」等項目中,學生設計了筆筒、風扇、升降電梯、磁力鞦韆等作品進行義賣,而這些作品,也是他們針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觀察與解決方法。
▲寧鄉碧桂園學校學生張茗傑
被英國帝國理工大學錄取的畢業生張茗傑,曾分享過他獲國際大賽第一名的創造靈感。小時候,張茗傑看到鄰居家的小孩,因為殘疾需要穿戴假肢才能行走,假肢價格高昂,材料笨重,穿戴不便,而且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假肢還要不停更換。對條件一般的家庭,也無力承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發明一種材料輕便、價格親民的假肢,成了張茗傑的夢想。
寧碧學校組織的國際教育活動課程,讓張茗傑有機會參加了ASDAN(英國素質教育發展認證中心)3D義肢列印項目,並帶領團隊獲得全球「黑客馬拉松籃球義肢第一名」,實現了兒時的科技夢想。2019年,張茗傑被帝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專業錄取!校園科技創新活動,讓學生成長更具有生命力。
Leader養成記
寧鄉碧桂園學校從小學到高中都開設了豐富的課外活動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成立了上百個學生社團,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籃球、美食等等,社團由學生牽頭成立,活動策劃、組織也由學生獨立完成,老師提供方向指導。
▲社團嘉年華上的燒烤攤
▲社團嘉年華上的籃球賽
國際高中籃球社社長王灝告訴記者,籃球社有將近30名成員。大家平時在一起訓練,為了切磋球技,他們開展了校內的年級賽,還走出校門,向兄弟學校發起了挑戰賽。
「社團的經歷訓練我像Leader一樣思考。」王灝說,無論是校內的活動還是校外的活動,他都要帶領大家把每一個環節考慮周到,才能將大家凝聚成一個團隊。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各方面的領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學校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權,也給予了他們成長的無限空間。2016年,寧鄉碧桂園學校第一屆文化藝術節,就由學生田斯達發起和組織;他曾兩次組織同學向校友、父母、社區籌款,資助貧困地區的孩子;每年假期,還和同學們一起為偏遠地區的孩子送教。這些活動鍛鍊了領導力和服務意識,為他後來考入牛津大學,提供了豐富的閱歷。
2020年升學季,寧鄉市碧桂園學校畢業生實現了國際「高考」3個100%,國際高中全部畢業生均進入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碧桂園兩湖區域總校長段佳琪告訴我們,「用更多的精力做對學生一生發展有益的事」是學校一直堅守的辦學初心。寧鄉碧桂園學校執行校長許益楊說,「中國心、世界眼、未來勝任力」,是未來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採取中西融合的國際化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拓寬眼界,將課外活動的舞臺留給學生,在活動中鍛鍊成長,圓夢世界名校。
瀟湘晨報記者 餘婭 白潔 通訊員 吳力紅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