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今天做的,遠遠比輸贏重要,遠遠比明天報紙的體育頭條重要。你們做到的,是某些人一輩子追求的,你們做到的是超越自己。
---卡特教練
這是影片《卡特教練》最後卡特說的話,是影片的靈魂。這是一支屢戰屢敗的籃球隊,由於教練卡特的加入,變成了一支無人能敵的常勝將軍。影片看似講述了一支籃球隊的蛻變,實則講述了了一群被認定為沒有前途的孩子,在卡特教練帶領下,打破偏見,努力拼搏,最終超越自己的故事。
「打破偏見」即打破固定性思維,「超越自己」即獲得成長型思維。
該影片由託馬斯·卡特執導,於2005年在美國上映,豆瓣8.5分且保持15年高分不變,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
成長型思維即打破固定型思維的限制(包括來自自身的和外在環境的),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並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目標;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也能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注重過程而非結果;是敢於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終身學習的思維方式。
影片是如何講述成長型思維建立過程的?又有哪些育兒啟發?
卡特教練剛一接觸球隊,就感受了球員之間的無理謾罵、無休止的爭吵。比賽失敗,相互指責,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打出手。
於是他接手球隊後第一個要求便是:
球員之間,球員和教練之間必須互稱為sir,這代表尊敬,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看似只是語言習慣的改變,其實是引導球員,打破偏見的行為,因為在外界看來,他們不配被稱之為「Sir」,而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不配說「Sir」,他們是被認定「沒有前途」「沒有教養」的孩子。
為什麼要改變語言習慣?因為語言具有改變思維的能力。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寫到:
在很多領域,有些思維訓練,其實只需要更改語言習慣。
他在書中舉例:
報社老闆這樣呵斥一位剛入行的記者:永遠不要再跟我說「我認為....」了,你的看法關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實.....從那之後,那個毛頭小子就刻意讓自己寫句子的時候用「事實上」開頭,而為了配的上這個開頭,在後面的陳述中,他真的不知不覺的剔除了很多「偏見」。
看,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思維方式決定語言習慣,而當語言發生改變時,也會反作用於思維,引導思維方式的變化。所以,培養成長型思維,可以先從培養語言習慣開始,打破語言偏見、用積極向上的語言引導思維。
育兒啟發: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要貼就貼正面標籤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沒有前途」、「沒有教養」是影片中對球員的「標籤」。在日常生活中,「不聽話」「不懂事」也常被用做孩子的「標籤」。
比如:
①「說了好多遍也記不住,怎麼這麼笨」
②「讓你打招呼不打,沒禮貌」
③「不讓你看電視偏看,一點也不聽話」
「笨」、「沒禮貌」、「不聽話」都是標籤,這樣講話,對於糾正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打擊孩子自尊心,甚至引起逆反心理,要麼變得自卑,要麼破罐子破摔。
怎麼撕掉這些標籤呢?
01 只對事不對人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家長要善於分析原因,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貼標籤」。
①孩子總是記不住一件事,是不是因為他不理解這件事?家長應該耐心講解,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記住這件事。
②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是不是因為跟對方不熟悉?不跟陌生人打招呼,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本身沒有錯。引導孩子打招呼,不要急於求成,可以先從家長做起,孩子會慢慢模仿。
③孩子愛看電視,是不是因為父母的陪伴太少了,或者也沒其他興趣愛好?所以家長應該多陪孩子,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總之,要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貼標籤」毫無用處。
02 換成積極的「標籤」
既然「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那麼我們何不利用這一作用,給孩子貼上積極的「標籤」,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呢?當然可以。
比如:
①考試沒考好,家長說:「雖然這次沒考好,但是媽媽看到了你很努力,繼續努力一定會考好的。」
②孩子踐行承諾,家長說:「真是個守信用的孩子。」
③孩子嘗試了從不敢玩的攀爬,家長說:「你越來越勇敢了,我為你感到驕傲。」
「努力」「守信用」「勇敢」都是積極的「標籤」,「標籤」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往往會使這個人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所以這些積極的「標籤」,會引導孩子向這些好的方面發展。
培養成長型思維,需要打破負面的「標籤」,用正面「標籤」引導孩子思考、行動。
回到影片,面對一直屢戰屢敗的籃球隊,想要一夜反敗為勝是不可能。卡特教練接手籃球隊後,並沒有急於教大家如何進攻、如何得分,而是每天訓練基本功:體能訓練。連遲到的懲罰也是「跑」,動不動就是500個伏地挺身,1000個折返跑。
當籃球隊迎來第一場比賽時,大家並沒有信心,教練看出了球員的心思,比賽前,鼓勵大家:不用擔心進攻,我要你們「跑」!我要你們每時每刻都在跑,全場比賽。
比賽緊張而激烈,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還是落後對手幾分。
卡特問:你們累了嗎?
球員:不累,先生。
卡特:很好,因為對方已經精疲力盡了。
最終,里奇蒙球隊獲勝了,他們用紮實的基本功拖垮了對手。事實證明,當基本功紮實了,結果往往也不會太壞。
成長型思維注重做事的過程,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就不會太壞。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能從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成功不是目的,成長才是。
育兒啟發:
01 你會正確表揚孩子嗎?可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
「你真棒」,是最常見的表揚,它是一種籠統的表揚,是對結果的肯定,而沒有對過程,也就是方法論的總結。下一次,如果做得不好,孩子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無法糾正和提高自己。這是惡性循環,只想著「爭第一」而不考慮怎樣爭第一。
那要怎麼表揚?要表揚到具體優點,比如:
①孩子搭了一座城堡,家長可以說:「好漂亮,你太有創造力了!」
②孩子獨立看完兩本書,家長可以說:「你真是越來越有耐心了,記得上一次你還不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現在都能看完兩本了!」
③孩子幫助了別人,家長可以說:「真是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創造力」、「有耐心」、「樂於助人」就是具體的優點。這樣的表揚,可以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很棒的原因是什麼,結合「標籤效應」,這些「優點標籤」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孩子向「標籤」所喻的方向成長,成為越來越優秀的孩子。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養成過程,不斷學習、總結、進步、成長、繼續學習、繼續總結、繼續進步.....良性循環。
02 如何面對孩子的失敗?失敗是成長型思維的煉丹爐
有時候面對失敗的態度,更能體現一個人是否是成長型思維。失敗是成長型思維的煉丹爐,是對成長型思維的考驗。
成長型思維認為:成功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
面對孩子的失敗,家長不要說「太可惜了」或者「怎麼這麼笨」,孩子本身就有挫敗感,這麼說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家長可以說「失敗了不要喪氣,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並且積極地跟孩子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找到方法論,讓孩子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面對失敗的正確態度和處理方法,孩子便不會輕易被結果左右,被困難打倒。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歷練過程,就跟打怪升級一樣,通過不斷的歷練,掌握它的真諦並能運用自如,受益無窮。
影片中有兩個舒適區
01 球員的舒適區
里奇蒙是一個犯罪率高達40%的城市,孩子們大部分都不愛讀書,學校也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打籃球,而不重視文化課,他們畢業後面臨的結局只有兩種:
第一:吸毒、坐牢、或者被打死。
第二:考上大學,換一種人生。
對這群孩子來說,籃球就是他們的舒適區,因為至少喜歡,至少可以讓自己有事可幹。但要改變命運,考大學,靠的是文化課。
02 卡特的舒適區
「教籃球」是卡特教練的舒適區,他原本可以教好籃球就夠了,可是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育人,他要拯救這群孩子,就必須把隊員的文化課成績搞上去。所以他跟球員家長籤訂協議,球隊文化課平均成績要達到2.3分,否則禁止打籃球。
雙方都要跳出舒適區,然而,跳出舒適區是最難的。
球員們一如既往的逃課、打架,完全不把學習放在心上,學習成績一路下降。
卡特教練果斷關停了籃球訓練館,將球員們喊到了圖書館進行補課。對於教練的這一行為,校長、老師還有球員們的家長,都表示抗議,還找來了媒體來報導,更有甚者拿石頭砸卡特家的玻璃。
培養成長型思維最難的就是挑戰自己、跳出舒適區,因為人都有享受安逸的本能。但是一旦挑戰成功了,將受益無窮,甚至改變人生。
育兒啟發:
01 做「虎媽虎爸」,「逼」孩子一把!
周杰倫曾自爆,每次練琴,媽媽總是拎著一根棍子站在他身後,逼迫自己練琴。其他小朋友出去玩,他只能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彈琴,要是彈煩了,偷看一眼窗外玩耍的小夥伴,媽媽便會拿棍子重重地敲下來。
後來周杰倫回憶說:「如果說自己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還得感謝那根棍子呢。」
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但是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根本不行,也不理解現在刻苦學習或者貪玩,對以後的人生會產生什麼不一樣的影響。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確實是對孩子好的,那就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堅持下去。
周杰倫和媽媽
如何堅持?
①首先讓孩子明白堅持的意義,也就是講道理。孩子一時不懂也沒關係,先把道理講出來,再慢慢理解。
②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獎勵。這對孩子來說是最直接的動力。
③陪孩子一起努力。比如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可以陪讀。如果逼迫孩子看書,而自己卻在玩手機、看電視,孩子肯定坐不住,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④適當運用「懲罰」。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安全:
比如罰站一個小時,這是我家常用的。
比如少吃一頓飯,也餓不壞。
比如一個星期不準看電視玩遊戲。
不提倡體罰孩子。
第二個前提是不可傷害孩子尊嚴:
懲罰孩子也要維護孩子的尊嚴,懲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堅持不下去就要付出代價。切記,不可用諷刺、嘲笑的語氣笑話孩子。
堅持的意義,只有堅持過後才能知道。儘自己所能幫孩子堅持有意義的事情,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會明白堅持的意義,明白努力成長的意義,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的意義。
02 不要跟風,堅持自己的育兒觀
影片中的卡特教練,為了幫球員把文化課搞上去,遭受了社會各界的非議。然而他堅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被社會風氣左右,這本身就是成長型思維的體現。
所以父母也要具備這種思維,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盲目跟風,堅持自己的育兒觀。
最常見的,報興趣班,好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給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繪畫、鋼琴、舞蹈、跆拳道,恨不得孩子樣樣精通。可是,孩子真的都感興趣嗎,還是父母的一廂情願?父母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不跟風,堅持自己,做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
影片最後,球隊的成員有6名進入大學,5名獲得獎學金,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也就是自己掌握的人生。而卡特也實現了自己「教育育人」的理念。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其實不難,但要趁早,因為人越大,思維固化越嚴重:
一、 培養成長型思維,從改變語言習慣開始。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要貼就貼正面標籤。
二、培養成長型思維,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表揚孩子要表揚具體的優點,面對失敗,告訴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三、培養成長型思維,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
做「虎媽虎爸」,「逼」孩子跳出舒適區,家長自己也要跳出舒適區,不盲目跟風。
思維決定人生,做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培養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是 育兒育己,每天分享育兒乾貨,歡迎關注,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