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教練》:成功不是目的,成長才是,趁早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2020-08-29 清歌兒媽媽

你們今天做的,遠遠比輸贏重要,遠遠比明天報紙的體育頭條重要。你們做到的,是某些人一輩子追求的,你們做到的是超越自己。

---卡特教練

這是影片《卡特教練》最後卡特說的話,是影片的靈魂。這是一支屢戰屢敗的籃球隊,由於教練卡特的加入,變成了一支無人能敵的常勝將軍。影片看似講述了一支籃球隊的蛻變,實則講述了了一群被認定為沒有前途的孩子,在卡特教練帶領下,打破偏見,努力拼搏,最終超越自己的故事。

「打破偏見」即打破固定性思維,「超越自己」即獲得成長型思維。

該影片由託馬斯·卡特執導,於2005年在美國上映,豆瓣8.5分且保持15年高分不變,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

成長型思維即打破固定型思維的限制(包括來自自身的和外在環境的),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並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目標;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也能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注重過程而非結果;是敢於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終身學習的思維方式。

影片是如何講述成長型思維建立過程的?又有哪些育兒啟發?

培養成長型思維,從改變語言習慣開始。

卡特教練剛一接觸球隊,就感受了球員之間的無理謾罵、無休止的爭吵。比賽失敗,相互指責,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打出手。

於是他接手球隊後第一個要求便是:

球員之間,球員和教練之間必須互稱為sir,這代表尊敬,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看似只是語言習慣的改變,其實是引導球員,打破偏見的行為,因為在外界看來,他們不配被稱之為「Sir」,而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不配說「Sir」,他們是被認定「沒有前途」「沒有教養」的孩子。

為什麼要改變語言習慣?因為語言具有改變思維的能力。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寫到:

在很多領域,有些思維訓練,其實只需要更改語言習慣。

他在書中舉例:

報社老闆這樣呵斥一位剛入行的記者:永遠不要再跟我說「我認為....」了,你的看法關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實.....從那之後,那個毛頭小子就刻意讓自己寫句子的時候用「事實上」開頭,而為了配的上這個開頭,在後面的陳述中,他真的不知不覺的剔除了很多「偏見」。

看,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思維方式決定語言習慣,而當語言發生改變時,也會反作用於思維,引導思維方式的變化。所以,培養成長型思維,可以先從培養語言習慣開始,打破語言偏見、用積極向上的語言引導思維。

育兒啟發: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要貼就貼正面標籤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沒有前途」、「沒有教養」是影片中對球員的「標籤」。在日常生活中,「不聽話」「不懂事」也常被用做孩子的「標籤」。

比如:

①「說了好多遍也記不住,怎麼這麼笨」

②「讓你打招呼不打,沒禮貌」

③「不讓你看電視偏看,一點也不聽話」

「笨」、「沒禮貌」、「不聽話」都是標籤,這樣講話,對於糾正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打擊孩子自尊心,甚至引起逆反心理,要麼變得自卑,要麼破罐子破摔。

怎麼撕掉這些標籤呢?

01 只對事不對人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家長要善於分析原因,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貼標籤」。

①孩子總是記不住一件事,是不是因為他不理解這件事?家長應該耐心講解,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記住這件事。

②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是不是因為跟對方不熟悉?不跟陌生人打招呼,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本身沒有錯。引導孩子打招呼,不要急於求成,可以先從家長做起,孩子會慢慢模仿。

③孩子愛看電視,是不是因為父母的陪伴太少了,或者也沒其他興趣愛好?所以家長應該多陪孩子,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總之,要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貼標籤」毫無用處。

02 換成積極的「標籤」

既然「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那麼我們何不利用這一作用,給孩子貼上積極的「標籤」,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呢?當然可以。

比如:

①考試沒考好,家長說:「雖然這次沒考好,但是媽媽看到了你很努力,繼續努力一定會考好的。」

②孩子踐行承諾,家長說:「真是個守信用的孩子。」

③孩子嘗試了從不敢玩的攀爬,家長說:「你越來越勇敢了,我為你感到驕傲。」

「努力」「守信用」「勇敢」都是積極的「標籤」,「標籤」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往往會使這個人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所以這些積極的「標籤」,會引導孩子向這些好的方面發展。

培養成長型思維,需要打破負面的「標籤」,用正面「標籤」引導孩子思考、行動。

培養成長型思維,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回到影片,面對一直屢戰屢敗的籃球隊,想要一夜反敗為勝是不可能。卡特教練接手籃球隊後,並沒有急於教大家如何進攻、如何得分,而是每天訓練基本功:體能訓練。連遲到的懲罰也是「跑」,動不動就是500個伏地挺身,1000個折返跑。

當籃球隊迎來第一場比賽時,大家並沒有信心,教練看出了球員的心思,比賽前,鼓勵大家:不用擔心進攻,我要你們「跑」!我要你們每時每刻都在跑,全場比賽。

比賽緊張而激烈,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還是落後對手幾分。

卡特問:你們累了嗎?

球員:不累,先生。

卡特:很好,因為對方已經精疲力盡了。

最終,里奇蒙球隊獲勝了,他們用紮實的基本功拖垮了對手。事實證明,當基本功紮實了,結果往往也不會太壞。

成長型思維注重做事的過程,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就不會太壞。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能從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成功不是目的,成長才是。

育兒啟發:

01 你會正確表揚孩子嗎?可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

「你真棒」,是最常見的表揚,它是一種籠統的表揚,是對結果的肯定,而沒有對過程,也就是方法論的總結。下一次,如果做得不好,孩子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無法糾正和提高自己。這是惡性循環,只想著「爭第一」而不考慮怎樣爭第一。

那要怎麼表揚?要表揚到具體優點,比如:

①孩子搭了一座城堡,家長可以說:「好漂亮,你太有創造力了!」

②孩子獨立看完兩本書,家長可以說:「你真是越來越有耐心了,記得上一次你還不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現在都能看完兩本了!」

③孩子幫助了別人,家長可以說:「真是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創造力」、「有耐心」、「樂於助人」就是具體的優點。這樣的表揚,可以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很棒的原因是什麼,結合「標籤效應」,這些「優點標籤」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孩子向「標籤」所喻的方向成長,成為越來越優秀的孩子。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養成過程,不斷學習、總結、進步、成長、繼續學習、繼續總結、繼續進步.....良性循環。

02 如何面對孩子的失敗?失敗是成長型思維的煉丹爐

有時候面對失敗的態度,更能體現一個人是否是成長型思維。失敗是成長型思維的煉丹爐,是對成長型思維的考驗。

成長型思維認為:成功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

面對孩子的失敗,家長不要說「太可惜了」或者「怎麼這麼笨」,孩子本身就有挫敗感,這麼說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家長可以說「失敗了不要喪氣,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並且積極地跟孩子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找到方法論,讓孩子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面對失敗的正確態度和處理方法,孩子便不會輕易被結果左右,被困難打倒。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歷練過程,就跟打怪升級一樣,通過不斷的歷練,掌握它的真諦並能運用自如,受益無窮。

培養成長型思維,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

影片中有兩個舒適區

01 球員的舒適區

里奇蒙是一個犯罪率高達40%的城市,孩子們大部分都不愛讀書,學校也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打籃球,而不重視文化課,他們畢業後面臨的結局只有兩種:

第一:吸毒、坐牢、或者被打死。

第二:考上大學,換一種人生。

對這群孩子來說,籃球就是他們的舒適區,因為至少喜歡,至少可以讓自己有事可幹。但要改變命運,考大學,靠的是文化課。

02 卡特的舒適區

「教籃球」是卡特教練的舒適區,他原本可以教好籃球就夠了,可是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育人,他要拯救這群孩子,就必須把隊員的文化課成績搞上去。所以他跟球員家長籤訂協議,球隊文化課平均成績要達到2.3分,否則禁止打籃球。

雙方都要跳出舒適區,然而,跳出舒適區是最難的。

球員們一如既往的逃課、打架,完全不把學習放在心上,學習成績一路下降。

卡特教練果斷關停了籃球訓練館,將球員們喊到了圖書館進行補課。對於教練的這一行為,校長、老師還有球員們的家長,都表示抗議,還找來了媒體來報導,更有甚者拿石頭砸卡特家的玻璃。

培養成長型思維最難的就是挑戰自己、跳出舒適區,因為人都有享受安逸的本能。但是一旦挑戰成功了,將受益無窮,甚至改變人生。

育兒啟發:

01 做「虎媽虎爸」,「逼」孩子一把!

周杰倫曾自爆,每次練琴,媽媽總是拎著一根棍子站在他身後,逼迫自己練琴。其他小朋友出去玩,他只能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彈琴,要是彈煩了,偷看一眼窗外玩耍的小夥伴,媽媽便會拿棍子重重地敲下來。

後來周杰倫回憶說:「如果說自己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還得感謝那根棍子呢。」

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但是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根本不行,也不理解現在刻苦學習或者貪玩,對以後的人生會產生什麼不一樣的影響。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確實是對孩子好的,那就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堅持下去。

周杰倫和媽媽

如何堅持?

①首先讓孩子明白堅持的意義,也就是講道理。孩子一時不懂也沒關係,先把道理講出來,再慢慢理解。

②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獎勵。這對孩子來說是最直接的動力。

③陪孩子一起努力。比如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可以陪讀。如果逼迫孩子看書,而自己卻在玩手機、看電視,孩子肯定坐不住,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④適當運用「懲罰」。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安全:

比如罰站一個小時,這是我家常用的。

比如少吃一頓飯,也餓不壞。

比如一個星期不準看電視玩遊戲。

不提倡體罰孩子。

第二個前提是不可傷害孩子尊嚴:

懲罰孩子也要維護孩子的尊嚴,懲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堅持不下去就要付出代價。切記,不可用諷刺、嘲笑的語氣笑話孩子。

堅持的意義,只有堅持過後才能知道。儘自己所能幫孩子堅持有意義的事情,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會明白堅持的意義,明白努力成長的意義,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的意義。

02 不要跟風,堅持自己的育兒觀

影片中的卡特教練,為了幫球員把文化課搞上去,遭受了社會各界的非議。然而他堅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被社會風氣左右,這本身就是成長型思維的體現。

所以父母也要具備這種思維,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盲目跟風,堅持自己的育兒觀。

最常見的,報興趣班,好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給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繪畫、鋼琴、舞蹈、跆拳道,恨不得孩子樣樣精通。可是,孩子真的都感興趣嗎,還是父母的一廂情願?父母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不跟風,堅持自己,做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

影片最後,球隊的成員有6名進入大學,5名獲得獎學金,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也就是自己掌握的人生。而卡特也實現了自己「教育育人」的理念。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其實不難,但要趁早,因為人越大,思維固化越嚴重:

一、 培養成長型思維,從改變語言習慣開始。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要貼就貼正面標籤。

二、培養成長型思維,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表揚孩子要表揚具體的優點,面對失敗,告訴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三、培養成長型思維,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

做「虎媽虎爸」,「逼」孩子跳出舒適區,家長自己也要跳出舒適區,不盲目跟風。

思維決定人生,做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培養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是 育兒育己,每天分享育兒乾貨,歡迎關注,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卡特教練》:成功不是目的,成長才是,趁早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注重做事的過程,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就不會太壞。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能從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教訓。成功不是目的,成長才是。育兒啟發:01 你會正確表揚孩子嗎?可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成長型思維認為:成功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面對孩子的失敗,家長不要說「太可惜了」或者「怎麼這麼笨」,孩子本身就有挫敗感,這麼說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面對孩子的畏難心理,需培養「成長型」思維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
  • 思維決定命運: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實現從平凡到優秀的蛻變
    在我看來,女兒陷入這樣的怪圈,正是因為欠缺「成長型思維」,什麼樣的思維稱得上「成長型思維」呢?一、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看見成長的自己》一書中提到了「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 解析《卡特教練》:培養孩子的「領導思維」,要從這3個角度入手
    今天,就跟著尼莫媽媽一起來解析這部電影,談談"領導思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解析電影《卡特教練》《卡特教練》是一部美國電影,它是根據一個現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在現實生活中,《卡特教練》是加利福尼亞瑞奇蒙高中籃球隊的教練,他在任教期間關閉了中學球場。這一事件轟動了全國,他對球員們嚴格的訓練方式遭到了周圍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 孩子常說「我不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讓其無所畏懼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劉女士的兒子很沒有自信,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曾經有一次在比賽中,無法取得第一名,讓他一蹶不振,直到很久很久才可以恢復自信。相信不少家長的孩子,都曾經試過這樣的情況吧。孩子的自信不是來自於他們的能力和天賦,更多還是來源於後天培養出來的思維模式。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教授在書中的成功學核心——「成長型思維」,是總結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突破性研究,其還榮獲了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一下《終身成長》中的成長型思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辨別思維模式,初識「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重視成長型思維;踐行終身成長,培養成長型思維。
  • 我的孩子天生笨,不是學習的料。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怎麼想
    父母們站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厲害,接著來一句「我的孩子天生笨,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之前我一直覺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但不知那些父母為什麼會是這種想法,直到最近讀了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的得偉克的《終身成長》一書, 才明白了這群父母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給自己孩子身上貼了「笨」的標籤。
  • 孩子抗壓能力差,碰上困難就逃避?背後原因是缺乏「成長型思維」
    很明顯孩子雖然升學了,但是精神卻還是沒有得到成長。孩子抗壓能力差,碰上困難就逃避?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正常的嗎?顯然不是的,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關鍵是要引導孩子轉換正確的思維方式,而孩子畏難的背後原因是缺乏"成長型思維"。什麼是"成長型思維"?一般人遇到困難時會有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思維。
  • 家輝培優:競賽達人的成長之路,從培養孩子的系統性思維開始!
    (原標題:家輝培優:競賽達人的成長之路,從培養孩子的系統性思維開始!)藉由競賽的圓滿成功,家輝培優特此舉辦了《2020年數理奧賽分享之夜》活動,共享這份榮譽與喜悅,與往屆數學、物理競賽選手們近距離交流,共同探討競賽生的成長曆程和學習經驗。此外,家輝培優特邀競賽教練團、競賽學霸、學術大咖等等為大家分享學習及訓練模式。
  • 面對失敗、困苦、瓶頸,成長型思維可以救贖你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得到別人的肯定,「是的,我確實行」。那時我不知道這屬於什麼思維,又是從哪裡獲得這樣的思維。直到我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才了解到〖成長型思維〗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 爸爸》中的「成長型思維」,4步實現逆襲人生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特點則是相信人的各項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相信學習是通往成功的關鍵,會直面挑戰、正向反饋。馬哈維亞正是憑藉「成長型思維」幫助兩個女兒成功問鼎了女子摔跤國際賽場冠軍,那麼在電影中「成長型思維」究竟有哪些體現呢?
  • 《終身成長》,我願意做那隻成長型思維的小龜
    《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觀點就是:這世界根本沒有兔子和烏龜,只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區別。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自己的才能一成不變」,兔子認為自己是兔子、烏龜認為自己是烏龜,這都是固定型思維。
  • 《終身成長》:打破孩子的「固定型思維」,孩子才能終生成長!
    但是很多家長是持懷疑思想的,可能這只是一個個例,哪有那麼容易打破孩子的固定型思維。但是進行這項研究的教授卻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個例,而是普遍存於孩子的身上。因為他們採取的使用成長型的思維去引導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不思進取,剛愎自用的"固定型思維"。今天就讓我們倆了解《終身成長》,深入了解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那些被溫柔對待長大的人,不論個人成就如何,身上永遠有一種無法抗衡的陽光、自信和渾然天成的自尊。 我們想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讓自己先改變思維模式以及看待孩子的方式,並不斷陪伴孩子去實踐成長型思維。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而這種成功型心理特徵被作為比爾蓋茨和美國 NASA作為僱傭系統工程師的標準---《成長型思維》這個感念由一丹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又是成長型思維,哪種方式對我們是好的?
    《終身成長》這本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把所有的我們成功與否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等最重要的要素,都歸結為我們的兩種思維習慣的模式。一種叫做固定型思維,一種叫成長性思維,非常的具有說服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都挺好》蘇明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突破自我,逆流而上
    有人說,《都挺好》不太現實,因為蘇明玉的成功太過於簡單,可我覺得,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因為她擁有著一種很厲害的「成長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就更容易突破自己,逆流而上。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觀影有感|從《奪冠》中看到的成長型思維
    正好前幾日看了讀書活動推薦的《終生成長》一書,我結合起來後發現中國女排的冠軍之路中體現的思維就是書中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真實體現。《終生成長》一書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其中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才能靠天賦,個人能力是固定的,而另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除了先天天賦,人們後天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 如何科學表揚孩子?改變固定型思維,改寫孩子一生成長思維模式!
    這也確實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但這種自信只能維持很短,一旦遇到困難解決不了,這樣建立起來的自信就會消失不見,並立刻對自己產生懷疑,心想:如果成功意味著很聰明,那失敗就意味著很愚蠢了,所以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遇到失敗時的危害。那這麼說來,我們要克制不去表揚自己孩子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應該避免特定方式的讚揚,那種對於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方式。
  • 比起失敗,停止成長才是最可怕的事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養,所以對自己的現有水平,他們能以開放的心態評估。同時,由於以學習為目標,他們也需要對自己的現有水平有一個準確的評估。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2.對成功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希望確保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