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生活的「符號」勾畫人們關係,這場持續的公共藝術又有新展覽了

2020-12-23 東方資訊號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18日報導:「生長力——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是一場持續的藝術展覽,今年年末,「THE CLUB俱樂部——焦興濤雕塑作品展」如約而至。在不平凡的一年,藝術家焦興濤營造的作品中,充滿了城市生活的各種「符號」,這些符號勾畫出被改變的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世界的關係。

自2012年,焦興濤的藝術實踐逐漸從工作室轉向更為廣闊的公共空間,此次展出的2020年全新作品既有對過往創作線索持續發展,又在全新作品中加入了時代背景下藝術家對社會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俱樂部》是一個露天劇場,焦興濤用最簡單明了的符號邀請觀眾一起排演人生,每個人在展覽中都將成為臨時演員,成為俱樂部的成員,為下一刻排練著過去的自己。《整整遲到了8分鐘》的符號中鑲有一面鏡子,當觀眾站在作品前都會變成符號的一部分;《社區裡瀰漫著幸福的睡意》如同公共空間高大的拱門,而上面可以任人搖擺的兒童鞦韆,又緩解了符號帶來的絕對嚴肅性。

焦興濤透露,自己善於日常生活中微觀感受的藝術再現,隨時隨地的創作與表達是他善於追求的境界,生活中發現「日常中斷」是藝術發生的起點。「我不排斥藝術家要接收外來的信號以開啟新的工作,也不排斥藝術家要通過講故事來連接作品與觀眾,不排斥自己的藝術創作的權力分享給更多的人參與和更開放的指向,甚至這都是構成我創作的獨特結構。」

據悉,2007年啟動的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已進入第二個十年,該計劃由盧徵遠策劃,OCAT、上海浦江華僑城主辦,華僑城集團支持。作為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公共藝術項目,「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秉承獨立的學術立場和廣泛的社會認同相結合的標準,已吸引了一大批在中國和國際當代藝術中有顯著影響力和學術地位的藝術家參與。

相關焦點

  • 2019西安國際公共藝術工作坊展覽在西安美院展出 公共藝術走進生活
    大合影  由西安美術學院主辦、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公共藝術藝委會等協辦的「2019·西安國際公共藝術工作坊」於2019年12月2日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行了展覽開幕式和學術研討會。「2019·西安國際公共藝術工作坊」自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日展覽開幕共計15天,藝術家與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創作實踐、理論梳理等環節開展藝術創作,推動了公共藝術創作與研究,建立了國際化、高水平、開放性的中外藝術與學術交流平臺。
  • 展覽丨隋建國「偏離17.5度」&焦興濤雕塑作品展在上海華僑城OCAT...
    研討會現場「生長力——上海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作為一個持續的藝術展覽,《THE CLUB俱樂部——焦興濤雕塑作品展》同期開展。展覽充滿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符號」,這些符號勾畫出被改變的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世界的關係,定格了一個微縮的社會景觀。藝術家焦興濤生發出藝術對社會的思考,讓我們獲得自我審視的機會,也為未來積蓄了能量。這是藝術家一種生長的、自然生發的感受。希望本次展覽也能為觀眾帶來更多思考與活力,展示出當代藝術介入社會的能力和當代藝術家所踐行的社會責任感。
  • 中外藝術家東莞談論公共藝術與城市生活
    中新網東莞12月7日電 (李映民 李純)「公共藝術在東莞」研討會7日在廣東東莞嶺南美術館舉行,來自瑞士巴塞爾國際知名策展人克勞斯·李特曼、國際知名設計師古德約恩·比亞納松等國際藝術策展人、藝術家與中國藝術家、評論家、企業齊聚東莞,深入探討公共藝術與中國城市生活的關係。
  • 被藝術治癒:一周城市生活
    當藝術介入城市更新,當藝術被用於營造社區,當藝術變成特殊群體手中的魔法棒,它便成了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劑良藥,治癒隱匿在心靈深處的瘡疤。展期內,劉海粟美術館還將舉行八場主題論壇,話題涵蓋公共文化政策、社工策展人、江南與上海、社區微更新等。
  • 首屆城市藝術季閉幕!這場逐光之旅同步啟動,點亮新年期盼!
    首屆城市藝術季閉幕!這場逐光之旅同步啟動,點亮新年期盼!本次城市藝術季的公共藝術展覽參與藝術家共有20位/組,展出近30件/組作品,均為藝術家為本次展覽、為茂名所做的特別創作,並在展覽結束後仍將在茂名繼續收藏,持續助力當代公共藝術參與到城市空間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讓藝術融入城市,以藝術滋養心靈,提升市民的藝術修養和文明素質,以藝術煥新茂名這座粵西名城。
  • 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
  • 個體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
    「田園」單元帶領觀眾回顧了近代上海初期人們對城市田園生活的想像。現在人們俗稱的哥倫比亞圈的狹義範圍是指在番禺路(原哥倫比亞路)上的一片別墅樓群,廣義範圍還包括孫科住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以及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哥倫比亞圈住宅開發時,這一片屬於原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的範圍,在當時上海的遠郊。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觀演、休息、娛樂、健身、餐飲、文化等為一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舞臺,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實質是以參與活動的人為主體的,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 "從海裡來 灣區可持續發展的當代設計建言"展覽開幕
    本次展覽分為線上展和線下展,從科技與海洋城市文化特色結合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創意工作者對人海和諧關係的探索,以視覺和互動的方式,具象地拉近人和海洋、城市和海洋的距離。同時大家還可以在線上展看到來自肯亞的Ocean Sole用海灘上回收的廢棄人字拖做出的迷人動物雕塑。從前,「面朝大海」是人們對自由詩意人生的憧憬,而今,「從海裡來」的創意啟迪,則是我們對如何讓人類、城市、海洋,三位一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思考。該展覽將展至2021年01月03日。此外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藝文南山」同步線上訪問。
  • 個體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社區營造層面,主要展示了過去幾年城事設計節、新華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及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的掠影。未來的上生·新所可能往社區會客廳的方向打造,只有居民願意使用的空間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14日,公眾可通過上生新所ColumbiaCircle微信公眾號及上生·新所微信小程序預約參觀該展覽。
  • 成都市錦江區第二屆城市樓宇「一樓文化」藝術周落下帷幕
    12月11日,隨著最後5場街頭藝人進樓宇巡演結束,2020年錦江區第二屆城市樓宇「一樓文化」藝術周也圓滿落下帷幕。5天時間、8場展覽、30餘場文化藝術活動,讓樓宇白領、廣大市民和遊客共享一場文化的盛宴,讓「推門就是美好生活」成了這個冬天溫暖而又閃亮的名片。
  • 展覽現場 | 致敬傳統—當代紙藝術作品巡展西安美術學院站
    無疑,紙張作為一種載體是需要被書寫的,那麼當代語境下的人們又該如何用新的技藝與思考來書寫文化與歷史呢?遊走於當代紙藝術作品的展廳,我們不禁思考:對於固有模式的突破、解構與重塑,續寫了創新和發展的不竭動能。只有在傳統基因上追求新的可能性,才會迎來發展的轉機——從熟悉中見陌生,用已知創建未知,這也許是本次展覽給予人們最大的啟發。
  • OCT-LOFT公共藝術展開幕 「餘物新秩序」為垃圾正名
    「垃圾」新定義,打開「餘物」新世界本屆公共藝術展的策展理念統一將生活中被捨棄、被遺忘和被閒置的剩餘物品定義為「餘物」,而「新秩序」是這次展覽實現「餘物」價值可持續循環的手段。策展人朱德才表示:「我們嘗試透過一場持續的藝術社會實踐,重新思考並探索『垃圾』的意義。」展覽現場由「材料美學」「價值再生」「景觀重置」「藝術開源」四個版塊共同構成。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展覽策展人、蓬皮杜中心設計和未來工業收藏部負責人瑪麗-昂熱·布拉耶爾(Marie-Ange Brayer)表示,「從古典時代到新藝術運動,裝飾與大自然一直以來都是息息相通的。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展覽和觀眾一起探討裝飾在當代設計中的角色以及相互的影響。」
  • 城市燈光秀點亮藝術生活(城市更新,藝術何為?)
    視聽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再加上地域文化賦能,使演藝燈光秀成為地方旅遊建設的「寵兒」。隨著燈光藝術逐漸成為視覺和文化傳播的表演主體,打造色彩、圖像與聲樂相結合的燈光秀,成為豐富城市空間的重要手段。簡而言之,燈光秀可以被概括為一切公共空間可見,以照明為主要或重要手段,希望吸引人們觀賞的視覺展示。
  • 城市燈光秀點亮藝術生活
    視聽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再加上地域文化賦能,使演藝燈光秀成為地方旅遊建設的「寵兒」。隨著燈光藝術逐漸成為視覺和文化傳播的表演主體,打造色彩、圖像與聲樂相結合的燈光秀,成為豐富城市空間的重要手段。簡而言之,燈光秀可以被概括為一切公共空間可見,以照明為主要或重要手段,希望吸引人們觀賞的視覺展示。
  • 公共藝術與生活交織 | 我們的存在即是美麗
    當公共藝術遇見色彩斑斕又富於變化的塑料網和絲帶,人們對藝術和生活又會有怎樣的全新感悟呢?存在的意義—我在這裡 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們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於大千世界中?存在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感知還是一場人與世界的獨角戲,孤獨的人們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馬路上的展覽你看過嗎?太潮啦!多倫路上有了這些藝術的創新
    此次展覽,多倫美術館將「美術館中的藝術」置於全新的城市空間中。展覽共呈現9件展品,它們被分布在多倫路歷史文化名人街區,供觀眾欣賞、探討。原來,藝術家在前期調研時發現,這棟老式建築目前是「不可進入的」,作為藝術家構建的內心「入口」,希望藉由思維的「進入」打破物理的邊界,形成一種對話的關係。同時「另一個入口」作為一個可以憩息的空間,也有著另一層含義,人們對坐著形成身體的空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天津啟動創意城市藝術計劃,讓藝術「邂逅」生活
    這場「意外驚喜」讓現場參觀展覽的觀眾眼前一亮,紛紛舉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場別具匠心的藝術邂逅。  這是19日下午,在天津博物館發生的趣味一幕。當日,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啟動「邂逅·天津」創意城市藝術計劃,第一期沉浸式藝術體驗活動,先後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萬象城和天津博物館展開。
  • 月讀|城市設計如何善用《城市消費空間》
    開發商、運營商絞盡腦汁去對抗「線上」的衝擊,成敗皆有,屍骨遍地。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順應發展規律的新型消費空間開始出現,比如,每個購物中心現在都標配有電影院和書店,娛樂、文化消費開始蓬勃發展;又如,社區購物中心出現了以周期性特色主題活動(演出、市集等)為運營方式的新常態,臨時性的、狂歡性的體驗消費正在走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