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四力」的拉練實戰之旅
——「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及「再訪英雄生機 回望絕壁天渠」系列報導回顧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2020年8月至11月,為更好地踐行「四力」,發揮黨媒挺進主戰場、弘揚正能量的作用,在畢節日報社黨組和編委會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成立了以劉燎、韓雷、高大濤、王韻、楊婷婷、張媛媛、張華順等人為成員的專題報導組,前後歷時一個多月,在赤水河流域和七星關區生機鎮「絕壁天渠」進行了深入的採訪報導。
在「再訪英雄生機,回望絕壁天渠」的報導中,報導小組克服了絕壁深溝帶來的困難,懷著對當年不畏勞苦,自力更生的先輩們的敬畏,以只爭朝夕的報導熱望,成文20篇,在畢節日報及其新媒體平臺悉數刊發,引起廣泛關注。
由雲南昭通日報,貴州畢節日報、遵義日報。四川瀘州日報4家報社協同配合共同採訪的「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中,畢節日報以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成文26篇,在畢節日報及其新媒體平臺悉數刊發,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在沿赤水河兩岸的三省四市縣區政府和宣傳部門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評。其中,有17篇被昭通市委宣傳部和昭通日報社編撰的《金色赤水河》一書收錄。
啟動儀式
時值年終,回望這兩組報導,我們似乎還覺得恍如昨日。那種冒著酷暑跋山涉水的採訪行程,那種不顧疲勞挑燈夜戰的寫作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將其略作盤點,算是一點心得和對多舛的2020年的一種告別。
挖掘典型人和事
弘揚時代主旋律
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會積澱多少真情。
赤水河是一條紅色的河、文化的河、綠色的河,流經滇、黔、川三省四市十六個縣(市、區),全長523公裡。
2020年夏天,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水河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批示,赤水河保護與治理進入了嶄新階段。畢節作為赤水河的中上遊流域,如何保護和治理好赤水河,不但與畢節試驗區、示範區的主題一脈相承,更與赤水河流域600多萬各族人民生產、生活及其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在「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採訪報導中,畢節日報報導組和昭通日報、遵義日報、瀘州日報3家媒體的採訪團隊緊密協作,歷時半個月,跨越3000餘公裡,對赤水河流域的紅色文化、脫貧攻堅、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採訪報導,以不同其他報社的視角,選取了一些典型的事例,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傳播方式,刊發了包括通訊、消息、評論等新聞體裁的稿件26篇。
在這些報導中,如介紹紅色文化及其傳承、紅色旅遊的,有《扎西:擦亮紅色名片 追尋火紅日子》《一位古稀老人的莊嚴承諾》《土城:讓紅色之光照得更遠更亮》;介紹脫貧攻堅的,有《依託「千年茶鄉」品牌做強做大茶文化》《三棵桂圓樹繁衍的萬畝致富林》;介紹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磺經濟」受益幾人 綠生態造福萬家》《碧水一條勤呵護 紅粱畝惠黎民》等。
這些報導,緊扣時代主題,多角度反映了兩岸三省四市群眾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基礎上,發展產業,拉動旅遊,發家致富的喜人場景,有力地闡釋了「四個自信」的現實性和優越性。
七星關區生機鎮的「絕壁天渠」,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生產生活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生機鎮人民不等不靠,發揚不怕犧牲、自力更生的精神,終於使萬畝瘠地變為魚米之鄉,過上了幸福生活。這些報導,如《「老愚公戰鬥隊」:石旮旯裡「摳」出百畝梯田》《「黃繼光連」和「劉胡蘭排」:八年艱辛鑿大渠 千畝瘠地變金倉》《不朽的天渠 永恆的豐碑》等,總計20篇。讀來讓人震撼,深受啟發。在脫貧攻堅收官的當下,發揚「絕壁天渠精神」,正是我市各族群眾繼承優良傳統,戰勝貧困所必須擁有的不竭動力。
俯瞰絕壁上的鐮刀灣大渠
「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及「再訪英雄生機,回望絕壁天渠」系列採訪報導,正是弘揚時代主旋律,為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鼓與呼,彰顯了一個主流媒體應有的擔當與作為。
媒體關注領導重視
受眾點讚群眾受益
「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報導,在2020年9月中旬圓滿完成。由於在相關的省市縣區作了採訪,自然和當地的政府和宣傳部門建立了聯繫。我們的報導發出後,都會陸續收到相關省市縣區打來的電話或者是群裡的簡訊,他們對我們的採訪報導都給予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評。尤其是這組報導,昭通日報社將幾家媒體刊發的文章匯集成冊,為10月27日在雲南昭通舉行的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蓄了勢、給了力。
在「再訪英雄生機,回望絕壁天渠」的採訪報導中,一篇篇鮮活的稿件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和反響,也吸引了中央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社記者給我們打來了電話,了解有關情況。2020年4月17日,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以《喀斯特大山中,山民鑿出十條「天河」》為題,圖文並茂地發了整整一個版;9月29日,新華網以《流淌的「生機」》為題,再次以圖、文、視頻並茂,全面介紹了生機「絕壁天渠」的前世今生。8月27日,人民網以《天渠引活水,生機現「生機」》為題,報導了生機「絕壁天渠」的事跡。隨後,貴州日報、貴州電視臺、廣州日報、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等省內外知名媒體紛紛聚焦生機,對「畢節天渠」作了生動的報導或轉載。
「畢節天渠」的發掘和傳播,引起了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多次作了批示,要求市、區要加大保護,認真挖掘天渠精神,助推畢節脫貧攻堅的進程。省、市和其他縣區相關單位和部門紛紛來到生機,分別在各條天渠進行參觀和考察,有的還舉辦主題教育活動。他們紛紛表示,得益於媒體的宣傳報導,才使他們見識了這些深鎖於大山的人工奇蹟!
在省內外主流媒體和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下,生機鎮也將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期待開發和發展的老百姓,熱切地渴盼幫助他們修繕先輩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溝渠、水庫,讓這些來之不易的水利基礎設施更加長遠地惠及後輩子孫,造福各族群眾。
高速公路從高流村穿境而過
磨鍊意志增長才幹
拉練實戰收穫滿滿
「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採訪期間,正值酷暑,是赤水河流域最炎熱的時候。報社領導時不時打來電話要大家注意安全,注意防暑。出發前,報社領導專門召集採訪組,叮囑我們要特別注意安全,寧願多花點時間,也不要急於求成,一定要穩紮穩打,高標準完成採訪任務,認真編審每一篇稿件。
在生機鎮採訪的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也給予了莫大的關心和幫助,每天早中晚餐都安排得妥妥帖帖,並隨時詢問我們需要什麼幫助。尤其是有一天,我們的車去不了半邊山大渠,生機社區副主任吳道友就主動開上他的私家越野車,沿途護送我們採訪了一天。
採寫過程,有苦也有甜。記得我們第一天到達生機鎮鎮江村時,當汽車開到公路盡頭停在一戶老百姓家院壩裡,院壩正曬著剛採收好的花生,主人家熱情地招呼我們品嘗他的花生和新摘的石榴。
吃著甘甜的應季果品,望著門口成片金黃的稻穀,呼吸著撲鼻稻香的新鮮空氣,大家沉浸在這美好的田園風光之中,感受著新時代農民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堅定決心把這組系列報導寫好。
在為期半個月的採訪裡,大家都全力以赴,每天早出晚歸,翻山越嶺,有時還會爬上百丈高的懸崖,吊著繩索下到谷底,穿越荊棘叢生的荒山,找尋當年修建溝渠和水庫的先輩留下的物件和痕跡,一次次克服了行走在懸崖絕壁之上的恐懼。
一天,從長巖大渠採訪結束時,天已經快黑了,我們趁著夜色拜訪了楊昌祿、唐興國等參與修渠的老英雄,返程時已是晚上9點。有一段山路凹凸不平,車子行駛在上面顛簸得厲害,我們拍了段視頻發朋友圈,網友「Mz」見了評論道:「這是在犁地?」
同樣,在半邊山大渠採訪結束返程時,也是晚上9點半,腰酸腿疼,飢腸轆轆。行駛在山頂的盤山公路上,望著腳下3個村連成一片的萬家燈火,像是滿天星辰,我們也像在乘坐夜航的航班……
但是,不管面對什麼困難,大家都儘可能克服,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採寫稿件上。
韓雷此前剛參加了為期20天的赤水河紀行採訪,並在採訪結束時緊急飛往廣州,參加市政府在廣州舉行的推介活動,回來後又接著參加這次採訪。原來說好在孩子周歲生日的那天好好陪陪他,但因為顧著採訪,只得在採訪的空隙抽出時間,和老婆、孩子進行視頻。雖然他滿含歉意,但妻子卻很大度地告訴他工作為重,注意安全。
高大濤在參加完赤水河紀行的採訪過程中,因為孩子拉了好幾天的肚子,不得已提前返回。但在生機的採訪中,他把孩子託付給同為同事的妻子,一心撲在採訪工作上。有一天孩子感冒發燒,他返回畢節,孩子好些後就及時返回採訪地點。
王韻和張媛媛兩位同志更是克服赤水河畔的酷暑天氣,一次次完成採訪任務。
因為要保障稿件的時效性,採訪流程一般是早上8點左右就出發,晚上吃完飯就開始寫稿,每天採訪的素材當天必須成稿。以至於那段時間,大家每天的休息時間一般在5個小時左右。
在組稿中,不管是從採訪前的構思準備,還是到採訪時的細心、深入及行文時如何選取角度、如何構架、如何提煉主題、如何製作標題等都作了精心的思考,採訪結束後,各位記者都能很快地把稿子寫出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兩次採訪,兩次拉練和實戰,磨鍊了大家吃苦耐勞的意志,增進了大家團結協作的友誼,提升了大家採寫和組稿的綜合素質,切實踐行了新聞工作者的「四力」,收穫滿滿。同時,也為媒體的主動作為和傳幫帶以及多出新作、多出精品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希望這種做法在新的一年能夠更多、更好!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作者:劉燎 韓雷 高大濤 王韻 楊婷婷
原標題:《看,畢節日報記者如何踐行「四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