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作為中國的「國球」,一直是國人的最愛和自豪,它還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從來不用請外教的體育項目。
而中國的桌球隊也的確不負眾望,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一直保持星光閃耀,一代代桌球選手砥礪拼搏,把勝利的火種一直傳遞至今。
自容國團1959年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至今,中國桌球隊已經為祖國奪取了近二百個世界冠軍。
打開新中國女子桌球世界冠軍的名冊,會發現一些已經有些久遠的名字。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戴著眼鏡的中國姑娘邱鍾惠,首次登上了女子桌球單打世界冠軍的頒獎臺。隨後至七十年代末,在第31屆、32屆、35世乒賽上,又有三位中國姑娘先後登上了女單世界冠軍的寶座。
儘管歲月流逝,但老球迷們還一直記得她們----邱鍾惠、林慧卿、胡玉蘭、葛新愛···。
現今,國人非常熟知的女子單打桌球世界冠軍有許多,諸如童玲、曹燕華、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丁寧,以及正在當打之年的優秀國手孫穎莎、陳夢、王曼昱等等。
昨天就是歷史,六七十年代的桌球國手,早已成為中國桌球界的老前輩。
歲月無情流逝,最早為國爭得榮譽的四位女乒單打世界冠軍,已經年過花甲或到了耄耋之年。
她們如今在哪裡,後期運動軌跡和晚年生活如何?
看看簡要盤點:
雲南姑娘邱鍾惠,1935年生於二戰名城騰衝。她父親邱天培曾是民國騰衝縣的縣太爺。因為當時他負責督建凌駕怒江上的惠通橋,大橋竣工之時,正好女兒出生。雙喜臨門,邱天培給女兒取名鍾惠,以作紀念。
邱鍾惠雖然身材比較瘦小,但皮膚白皙,惹人喜愛,人們叫她&34;。她從小活潑好動,頑強勇敢,在學校除了打桌球,還喜愛排球、籃球、田徑和體操。
中學時代,因廢寢忘食看小說,往往不擇光線,吃飯看,走路也看,尤其是躺在床上隔著蚊帳看,結果邱鍾惠成了近視,戴上了眼鏡。
1952年10月,邱鍾惠參加第一屆全國桌球冠軍賽,雖未進入八強,但小小年紀的她,不懼強手,敢打敢拼,因此被大會評為「候補國手」,參加了賽後的國家隊集訓,1953年調入國家隊訓練。
1961年4月14日晚,首都北京新建的工人體育館內座無虛席,比賽大廳燈火通明。正進行第26屆世乒賽女子單打決賽。
對陣雙方是中國選手邱鍾惠和匈牙利選手高基安。
高基安是多屆歐洲冠軍,以近臺逼削馳名,剛在上午打敗了上屆冠軍松崎君代,士氣如虹。過去幾年,邱鍾惠與高基安曾經四度交鋒,互有勝負。因此人們估計這場比賽必定勢均力敵,精彩紛呈。
前三局,高基安以2:1領先,第四局一開始,高基安6:3佔優。
比分落後的邱鍾惠不甘示弱。兩人從11平纏鬥至15平後,邱鍾惠越打越順,以20:18超前。這時,她拉了一板右角,高基安削球擦網而過,邱鍾惠撲前救出高球,高基安立即大板殺向中路,邱鍾惠飛步頂回,高基安還原不及,再攻出界。21:18,邱鍾惠扳平局分。
決勝局,0:4落後的邱鍾惠毫不氣餒,沉著地運用長攻短吊、聲東擊西戰術,將比分追成9:9。高基安在奔跑中救起一個險球,擊中臺角擦邊,10:9領先換邊。
再戰,賽況開始白熱化,每一分球都起碼打到十個八個來回。邱鍾惠從一路落後追至17平,這時的高基安顯得有點急躁,一個發球搶攻打出了界,邱鍾惠反超一分。雙方你來我往,再打成18:18。這時,現場氣氛一片沸騰。邱鍾惠突然發出一個大角急球,再閃電似地側身扣殺直線得手。19:18。攻五板,再一記打回頭,20:18。
此後,雙方又各得一球,邱鍾惠終於以21:19結束了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賽。
這天,世乒賽女單冠軍獎盃蓋斯特杯上,第一次刻上了中國姑娘邱鍾惠的名字。
1963年27屆世乒賽後不久,28歲的邱鍾惠結束了10年的運動員生活,先後擔任了北京隊和國家隊教練,匆匆度過了十幾個春秋。
1973年,她轉型搞體育科研,調到國家體委科研所。經過不懈努力,邱鍾惠先後與老運動員及科研同事寫出了《桌球的打法與技術》、《現代桌球技術的研究》和《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等專著,獲得了全國科學大學&34;和&34;。
1985年底,邱鍾惠丈夫韓模寧被中國政府派往莫斯科擔任駐蘇聯大使館科技參贊,邱鍾惠當了參贊夫人。
在幾年的外交生涯裡,除了日常必要的應酬之外,邱鍾惠還主動組織使館人員打桌球,把康樂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成為大使館的文體主任和俱樂部主任。
1994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邱鍾惠體育用品公司」"在北京體育館路開張。她這個總經理和後來的董事長,一當又是十多個年頭。
據說直至今天,已由昔日「白妹妹」變成「白婆婆」的邱鍾惠,社會活動仍然很多,還在自己喜愛的崗位上勤奮努力。
林惠卿,是中國女乒早期國手中戰績最輝煌的一位。她祖籍廣東新會,1941年出生在印尼雅加達一個小商人之家。
林慧卿性格內向,斯文嫻靜,但從小就喜愛桌球運動。讀初中時,曾獲全印尼少年桌球比賽冠軍。1959年初回到祖國,她考入上海體育學院,同時入選上海市桌球隊,開始系統訓練。
1959年第一次參加全國青少年桌球比賽,林慧卿即獲得第三名。由於她橫拍削球打法,善攻穩守,步伐靈活,又擅長削中起板轉守為攻,1960年被選入國家桌球集訓隊。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她就和鄭敏之、梁麗珍、李赫男聯手,為中國女團首捧考比倫杯。1971年,中國桌球隊時隔兩屆後重返世乒賽賽場。但這屆比賽,中國女乒在團體賽中遭遇挫敗,以1:3不敵日本隊屈居亞軍。在隨後的單項賽上,林惠卿上演英雄本色,她連續奪得女單、女雙和混雙冠軍,獨攬3枚金牌。加上1965年獲得的一枚團體賽金牌,成為中國乒壇歷史上第一位實現世乒賽「大滿貫」的女選手。
就在這屆比賽後,「小球轉動了地球」。「桌球外交」,打開了中美關係封閉許多年的大門。為此,在1997年,為紀念「桌球外交」25周年,林慧卿曾作為當年的老運動員代表再次應邀訪美,並進行了表演賽。
林慧卿在1962年就獲得了運動健將稱號,三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任中國桌球協會副主席,1975年、1978年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國家隊退役之後,林慧卿於1979年隨丈夫移居香港經商。曾任中國香港華僑華人總會副會長,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林慧卿從沒放棄一生鍾愛的桌球,以銀球促友誼,以桌球友誼聯賽為橋梁,積極增進兩岸三地同胞的文化交流。
她多次組織參與深圳、廣州、珠海、澳門和香港五地桌球聯誼賽。還曾兩次與中國乒協和贊助商合作,在蘇州舉辦國際比賽,邀請歐洲頂尖女選手前來與中國女隊打對抗賽。
胡玉蘭,1960年進入遼寧隊。1964年被選入國家桌球集訓隊。
她是橫拍全攻打法,球路變化多端,尤其反手推擋極有特色。是第32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團體亞軍和第33屆錦標賽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又是第32屆世乒賽女子單打冠軍。
1945年出生的胡玉蘭,14歲時才開始桌球訓練,那時她在遼寧錦州市三中讀書。
有一天,體育老師給了胡玉蘭一個桌球拍,讓她學打桌球,從此開始了桌球運動生涯。
雖然桌球的基本功不是很好,但胡玉蘭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敢打敢拼的風格,吸引了省隊教練的注意,1960年剛剛練球一年的胡玉蘭走進了省隊的大門。
1965年底,胡玉蘭首次出國比賽,在斯堪地那維亞桌球錦標賽上獲女子單打亞軍。然而因那個特殊歲月的原因,中國桌球隊連續兩屆沒有參加世乒賽,也使得狀態和技術日臻成熟的胡玉蘭失去多次爭金奪銀的機會。
在中國桌球界,流傳一則胡玉蘭打比賽用「錦囊妙計」的故事。
1973年在前南斯拉夫塞拉耶佛舉行的第32屆世乒賽,由於參賽名額限制,胡玉蘭的主管教練梁友能沒能隨隊出徵。
但已經指導胡玉蘭7年的梁友能,憑著對愛徒的了解,在給胡玉蘭送行時交給了她兩個信封,裡面分別裝有一個字條。
梁友能叮囑胡玉蘭:不可隨意拆開,遇到比賽難關看第一個;再遇到難關方可看第二個。
中國女隊團體決賽負於韓國隊後,胡玉蘭情緒非常低落。她忽然想起身上還有梁執導留的「錦囊」,便拆開了第一個信封。只見上面寫著:「學習林慧卿,31屆團體賽失利不洩氣,吸取教訓,重整旗鼓,連奪三項世界冠軍!」
胡玉蘭看後,心中的火一下子被點著了。她鬥志昂揚地投入單項拼搏。
但在同瑞典的拉德貝裡爭奪女單前四名時,由於胳膊拉傷,攻勢減弱,胡玉蘭以1:2落後,有點頂不住了。
趁交換場地休息5分鐘的機會,胡玉蘭悄悄拆開了梁指導的第二個信封:「勝負在此一搏。奇蹟的出現,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猶如暖流化冰,胡玉蘭眼前一亮。
重新上場,她殺氣十足奪下一局,隨即又拼下決勝局。終於成為繼邱鍾惠、林慧卿之後,第三個高擎女子單打蓋斯特杯的中國姑娘。
第33屆世乒賽後,30歲的胡玉蘭選擇退役,1975年起任國家桌球隊教練。從1978年起曾4次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7年移居法國,曾任法國桌球隊教練,帶領法國女隊在第41屆世乒賽奪得女團季軍。
執教了法國隊十年後,胡玉蘭宣布退休,留在法國做一些有關桌球訓練基地的指導工作。
許多人知道著名乒壇名將鄧亞萍來自河南。其實在在上個世紀70年代,還有的一位女乒名將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個也戴著眼鏡,使用削球打法的球員,就是葛新愛。
在1975年和1977年兩屆世乒賽上,葛新愛接連和隊友一起捧得女團考比倫獎盃。在1979年她所參加的第35屆世乒賽上,葛新愛達到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頂峰。
她不但和隊友合作再度蟬聯女團冠軍,還與梁戈亮配合獲得混雙冠軍,而且在女單比賽中過關斬將,在蓋斯特杯上寫下了葛新愛的芳名。
葛新愛1953年出生於河南長垣,1970年入河南省隊,1973年被選入國家集訓隊。
她是直拍削球打法,削球低而旋轉,守中有攻,令人捉摸不透,被稱為「乒壇怪傑」,隊友們戲稱「葛老怪」。
她曾在1975年在第33屆世乒賽上獲得單打第三名,1977年在第34屆世乒賽上,再獲女子單打和女子雙打兩項第三名。
1979年在第35屆世乒賽上,不僅榮獲女子單打和混合雙打兩項冠軍,還獲得世界乒壇斯韋思林俱樂部授予的最佳選手獎盃。
世乒賽後的1980年,葛新愛出任河南桌球隊教練,1981年獲運動健將稱號。之後,她曾去朝鮮當援外教練,後來又當過埃及隊教練。現一家人定居海外。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