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個下午,一名8歲男孩在泰國東部羅勇府神秘失蹤。當父母發現孩子影蹤時,他已變為一具冰冷的屍體,腹部被人掏空,觸目驚心。
這樁離奇案件像是一根血腥的伏線,牽連出一系列兒童失蹤事件。自1954年起,泰國多地屢有孩童失蹤遇害,其中年齡最大的11歲,最小的僅為6歲。
經調查,所有證據都指向了一個叫做「細偉」(Si Quey)的男人。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下,一夜之間,他成了家喻戶曉的「食人魔」,也成了孩子們最害怕的暗黑童話故事主角。
細偉原名黃利輝,19歲那年,他從故鄉廣東來到泰國,一直獨自生活在這個陌生國家,直至1959年被執行死刑。
細偉死後被做成「木乃伊」,陳屍醫學博物館60餘年,供遊客參觀獵奇。蹊蹺的是,在細偉伏法不久之後,仍有兒童失蹤遇害,兇手作案手法竟和他完全一致。因此,外界一直流傳著細偉含冤入獄的說法,他的軼事也已成為難解的謎團,淪為坊間怪談。
16年前,也就是細偉死去45年後,導演尼亞達·蘇達娜將他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電影名字開門見山,就叫《細偉》。
或許是被其深厚的話劇功底和精湛演技所打動,導演蘇達娜竟找來了段奕宏來擔綱主演。
那時老段的名字還不叫「段奕宏」,而是段龍,更不是什麼上海、東京電影節雙料影帝。
在《細偉》拍攝期間,老段入戲太深,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恐」從戲中來,以至於夜夜難寐,噩夢連連。在一位泰國大師的指點下,他把名字從段龍改為段奕宏,從此青雲直上,一步步登上影帝的寶座,實至名歸。
《細偉》可以說是段奕宏最具顛覆性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精湛演技得以淋漓盡致呈現的冷門佳作。
整部戲中,段奕宏的臺詞也就寥寥十幾句,但他卻通過豐富的表情管理和肢體語言,塑造了一個既可恨又可憐的鮮活角色形象,讓觀眾半面不忘。
可以這麼說——在《細偉》這部電影中,你絕對會被段奕宏教科書式的演技所折服。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6年,那一年,段奕宏飾演的黃利輝背井離鄉,從廣東汕頭來到泰國,想要在此謀一條生路。
舟車勞頓加上語言不通,黃利輝在這個陌生國度怯生生摸索著一切。他處處碰壁,舉步維艱。
因付不起10泰銖費用,他被人強制剃去頭髮,關進了難民收留所。剃刀粗暴地刮破了他的頭皮,也刮破了他那無足輕重的面子與尊嚴。
名字雖是一個人的記號,卻包含著父母對子女的美好期盼,將會陪伴自己走過一生。
在移民登記處,黃利輝用憋足的泰語向工作人員解釋著自己的名字,無奈對方怎麼都聽不明白。
最終,移民登記員根據音譯,不耐煩地在黃利輝姓名欄寫下「細偉」這樣一個名字,不倫不類,比給貓狗起名還要隨意。
從今往後,「黃利輝」代表著鄉愁,而「細偉」則是他在此立足的代號,由不得自己喜不喜歡。
被別人叫著不屬於自己的名字,利輝在異國他鄉開始了自己艱難的生活。
因自幼患有哮喘,他做不來重活。但為了能吃上一口熱飯,還是瞞著僱主做起了體力活。然而每一次,都是以失敗告終。沒賺到錢不說,還受盡了各種屈辱,身體也在日漸衰落。
歷盡磨難後,利輝找到了種地這樣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為了不讓僱主失望,他起早貪黑,像照顧家人一樣悉心呵護著眼前這片菜地,日復一日。
眼看豐收在即,一場傾盆大雨再次澆滅了他剛剛燃起的希望。癱坐在被雨水毀掉的菜地裡,利輝泣不成聲。
他想不明白,上天為什麼會這樣對待一個想要努力生活的人?一次又一次。
恍惚間,一種無形的戾氣開始縈繞在利輝的心田腦海。他想念自己的母親,同時又想起兒時母親為治療哮喘,苦苦求來死刑犯心肝,為他所煲的那碗熱湯。
在幻覺與現實中間,利輝逐漸變成了細偉——一個懦弱而邪惡,只敢向比自己弱小之人痛下殺手的惡魔。
本著對母親和那碗熱湯的懷念,他從一個心地善良的男人變成了瘋子,以屠戮的方式做著虛妄的夢,直至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電影中細偉食人心肝的場景,不禁讓我們想起魯迅先生的《藥》。藥引子也好,血饅頭也罷,可憐之人,必定會有可恨之處。
《細偉》可以說是段奕宏的一場完美獨角戲,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次舉動、每一聲呼吸,都讓人毛骨悚然。在一個半小時內,他將一個人的善良、邪惡、卑微、絕望、愚昧、病態演繹的入木三分,臻於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