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MLB常規賽臨近尾聲,季後賽即將打響。為了應對今年不同尋常的大環境,本屆季後賽賽制有很多與往年不一樣的地方。
別說今年剛加入的新球迷了,老球迷可能也滿頭問號。不過沒關係,這不是有MLB街道辦嘛!一切你想知道的和你想不到你需要知道的,都在本篇指南裡啦!
一般來說季後賽與常規賽區別在哪裡?
在深入話題之前,我們暫時撇開今年特殊的情況,整理一下一支球隊打入季後賽後要面臨怎樣不同的因素。
第一
經驗很重要。可能有人要問:這不是當然嘛,哪個項目的大賽經驗不重要?話是如此,不過MLB的季後賽門檻很高,30支球隊只有10支能進,所以具備季後賽經驗的球隊、球員並不多。
何況棒球是一項尤為考驗心理素質的運動,一點點心理上的波動都會對球員的發揮造成天上地下的影響,一些常規賽表現出色但陣容年輕、缺乏有季後賽資歷老將的球隊往往會發揮失常。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經驗在十月棒球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
季後賽各隊的競技水平要比常規賽高得多。這不僅僅是因為能打進季後賽的球隊本身實力就在水準之上,而且球隊會集中使用陣中優秀的球員,比較拖後腿的球員會少上或者乾脆不上。
那些遇強則強類型的球員會體現更大作用。
第三
偶然性扮演的因素可能超過實力和狀態。在漫長的162場常規賽裡,一支球隊的方方面面都會得到考驗,實力最強的球隊總能取得最多的勝場數。可在短期的季後賽中,弱隊如果發揮好,甚至僅僅是運氣好,有些時候也能擊敗強敵。
舉個例子,一名打擊很差的球員可能每一百個打席才能擊出一支本壘打,但這支本壘打偶然就出現在了季後賽的關鍵場次,或許就改變了歷史的行程。
上面幾點在任何年份的季後賽中都是要記在小本本上的重點,但在今年這些因素起到的作用會有所不同。
今年的季後賽賽制與賽程安排
今年的季後賽有四輪,分別是(以下所有日期均為北京時間):
外卡輪
由美聯、國聯各自進入季後賽的8支球隊,按照種子順序對位(1vs8、2vs7,以此類推),一共有八組對陣。
賽制為三戰兩勝,所有場次均以種子順位較高的一方為主隊(享有後攻優勢)。日程上連打兩到三天,美聯在9月30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2日;國聯在10月1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3日。
分區系列賽
外卡輪晉級的球隊按照樹狀對位圖交手,一共有四組。賽制為五戰三勝,主客場為2-2-1,種子順位較高的一方享有主場優勢。
日程上連打三到五天,美聯在10月6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10日;國聯在10月7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11日。
AL&NL冠軍賽
美聯、國聯剩下的各兩支球隊為美聯冠軍、國聯冠軍頭銜而戰,賽制為七戰四勝,主客場為2-3-2,種子順位較高的一方享有主場優勢。
日程上連打四到七天,美聯在10月12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18日;國聯在10月13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19日。
世界大賽
這將決定2020賽季最終冠軍的歸屬,賽制和AL&NL決賽一樣為七戰四勝,主客場為2-3-2,種子順位較高的一方享有主場優勢,如果兩隊種子順位相同,則根據常規賽戰績排定。
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世界大賽會有休兵日,在主客場輪換時會安排休息,所以整個系列賽打滿七場要耗時九天,從10月21日開始,最遲打到10月29日。
季後賽的舉辦地
仿照其他職業聯盟的經驗,MLB季後賽採取了「泡泡」模式,也即封閉辦賽。不過和冰球、籃球這樣可以用一兩座比賽場館hold住十幾支球隊的室內項目不同,棒球球場無法用一座場館同時接待兩組或更多的系列賽對決。因此MLB的「泡泡」根據季後賽不同階段一共有好幾座球場會參加。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是外卡輪,因為一共有八組對陣,為了減少球隊移動,所有外卡輪都在種子順位較高的球隊(也即1、2、3、4號種子)主場進行。目前已經鎖定分區冠軍的洛杉磯道奇、坦帕灣光芒、奧克蘭運動家和亞特蘭大勇士各自的球場確定會承辦這一階段的比賽。至於其他四組對陣在哪裡舉行,還要過幾天才能揭曉。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階段過後,所有比賽將會在四座球場內舉辦:道奇的主場道奇體育場、聖地牙哥教士的主場培可球場、德州遊騎兵的主場環球人壽球場和休斯敦太空人的主場美汁源球場。這些球場分別承擔的是:
培可球場
美聯分區系列賽上半區
(1-8、4-5種子對位中的晉級者)
道奇體育場
美聯分區系列賽下半區
(2-7、3-6種子對位中的晉級者)
環球人壽球場
國聯分區系列賽上半區
(1-8、4-5種子對位中的晉級者)
美汁源球場
國聯分區系列賽下半區
(2-7、3-6種子對位中的晉級者)
美聯決賽:培可球場
國聯決賽:環球人壽球場
世界大賽:環球人壽球場
選擇這四座球場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些球場之間兩兩相近,便於封閉式管理,而且位於德州的兩座球場帶有頂棚,位於加州的兩座球場氣候環境較好,所以也能最大化避免下雨造成的賽程延誤。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戲份最重的環球人壽球場是今年新建成的球場,恰好遊騎兵已經被淘汰,所以也適合作為中立場地舉辦今年的世界大賽。
今年特殊賽程對於各隊的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偶然性被放大,外卡輪三戰兩勝制,對於強隊來說是不利的。何出此言?我們做個拋硬幣的實驗:如果拋得次數無窮大,那么正反面的比例無窮接近於1:1,但如果只拋2次、3次,全都是一面也毫不稀奇。
在棒球比賽中,假設特定的一組對決,強隊的單場勝率有六成已經算不小的實力優勢了,即便如此,弱隊連勝兩場絲毫不會讓人奇怪。這種情況下,越長的賽制對強隊就越有利,在五戰三勝制中,即便前面三場輸了兩場,強隊仍然有機會翻盤,但在今年的外卡輪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那就已經OUT了。所以外卡輪若黑馬奔騰,不要慌張,這只是「系統性風險」而已。
其次,今年會有很多缺乏季後賽經驗的球隊。算上太空人(他們目前還沒有鎖定季後賽,但基本上已經入圍),今年八支美聯季後賽球隊,過去兩年都進過季後賽的只有紐約揚基、運動家和太空人,運動家其實一共也只打了兩次外卡戰,芝加哥白襪和多倫多藍鳥都是徹頭徹尾的季後賽新軍。
國聯方面也是如此,所有目前理論上有機會進季後賽的12支球隊裡,7支過去兩個賽季沒進過季後賽,尤其是教士,上一次進季後賽還是2006年的事情。道奇、勇士和芝加哥小熊這樣久經戰陣的球隊會在今年佔到不小的便宜。而菜鳥對上菜鳥時,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信念就格外重要了。
最後一點,也是技術上尤為關鍵的是,往年的季後賽會安排休兵日。比如說五戰三勝的分區系列賽採用2-2-1主客場制度,每次切換球場時,大聯盟會安排一個休息日。不要小看這一天,關係可大了。
正常情況下,一名先發投手出戰後要休息四天。假設揚基在系列賽首日派上了王牌投手格裡特-科爾(Gerrit Cole),因為有休兵日,他可以在系列賽的第五場出戰。這樣,一方面球隊可以讓王牌更多出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動用實力較差的投手,此消彼長,極大增強了球隊的贏面。
但今年分區系列賽和AL&NL決賽都是連續作戰,五場系列賽中,如果按照正常的輪休,每支球隊都要安排從王牌到五號先發的完整輪值才能撐完比賽。有些球隊的投手陣容深度雄厚,即便四五號先發也實力不俗,就會佔據優勢。反之有些球隊的末段輪值不夠看,他們只能寄希望於儘快結束戰鬥,拖得越久越麻煩。
當然也不排除球隊壓縮投手輪值,讓王牌只休息三天,這樣可以趕上第五場。不過這種操作存在風險,投手可能因為備戰規律被打亂而發揮不佳甚至受傷,適得其反讓球隊輸掉比賽。總之,今年的賽制極大複雜了投手的排兵布陣,也豐富了比賽的看點。
當然,眼下的重頭戲還是美聯中區的大混戰,2、3、5、7號種子會落在誰手裡存在著極大變數。至於國聯方面更是至少6支球隊爭奪4張外卡的殘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