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臺灣人嫁娶時有何風俗禮儀

2020-12-26 騰訊網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其婚俗禮儀也承載著中華文化,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裡做了詳述。

男大當婚,女大當家,自然自理,自古婚姻就是嚴肅的問題,古代的臺灣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要訂婚。

訂婚時,媒人送女子的庚貼(古代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的生辰八字貼)給男方家,貼上書寫年月日,並說明三日內家中平安無事。

這才能訂婚,如果家中有毀壞的器物等情況,那麼,需要佔卜問日。

訂婚的那天,男方家要贈送一枚戒指給女方,並要有帶些糕點之類,男方家的母親和嫂子一同前往。

而女方以茶招待,如果婚事定了,女方家要留男方家吃飯,也有男方家委託媒人去辦理的。

送彩禮,又名插簪,男方家用紅絲帶系上金簪一對或者是銀簪一對,(根據其家貧富而定),放在首飾盒內,

另帶些羊肉、糕點、糖果、鮮花、老酒紅燭之類,媒人帶著這些物品坐上轎子在鼓樂吹奏下給女方家送去,女方家用糕點、時令的水果、香蕉、鳳梨、芋頭、紅柑之類招待應酬。

納徵之禮,俗稱完聘,男方家拿著婚書聘金,鳳冠蟒襖、衣裳繡花、金鐲、糖果送到女方家,還要帶用錫製作的檳榔兩座,每座上有四個葉子,上面書寫:「二姓合婚」「」百年偕老」,

女方家收一個,回一個,用糖果糕點答謝,贈女婿紅帽、緞花袍褂、鞋襪、書籍、筆硯。

還需用錫制盒子兩個,盒子裡分別種上蓮蕉、石榴,系紅絲纏繞枝頭,謂之連招貴子,然後男方家種於庭院,寓意昌盛。

迎親之日,需要佔卜,然後在親戚裡要選少女、父母、兄弟都健在的人作為禮賓,新郎要坐在堂上。

新郎的穿戴要放在竹篩上用香薰過,禮賓要給新郎梳頭三遍,然後才能戴帽,新郎穿戴完畢,首先要拜先祖、爾後拜父母,沒有父母的,拜主婚者,再拜伯父。

迎親之日新郎到了 女方家,所坐的轎子停在女方家院內,小舅子三次獻上茶水新郎要予以答謝。

女盛裝出來,父母坐於庭上,行拜禮,兩童子提宮燈,乘轎子前,扶上嬌子,燃放鞭炮,閉門表示不歸之意。

男方家娶親回來,一童子手託一盤,盤裡放有一雙柑,請出新娘,新郎行禮,踩在紅毯上攜手進入洞房。

三日後,男方家要領新娘認廚房,水井等處,這些地方是以後持家過日子所必須知道的地方

看了上述介紹,你對古代臺灣人結婚的風俗禮儀有何感想呢?

相關焦點

  • 婚姻嫁娶禮儀之婚聘六禮
    # 婚姻嫁娶禮儀之婚聘六禮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到完婚的手續與過程。始於周代。古代婚姻的娶親程式的六種禮節周代即已確立,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到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雖說婚聘「六禮」是封建時代婚禮的模式,但是對今天的新婚禮儀模式也有很大影響。「六 禮」實際上是中式婚禮六個階段的儀式。
  • 納採和嫁娶有什麼區別 納採吉日怎麼選
    關於嫁娶,中國各地有各自的風俗,其中有一個風俗叫做納採,作為現代的年輕人,我們對於什麼是納採根本不知,納採和婚嫁的區別也是不知其意。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普及一下關於納採的知識吧。一、納採和嫁娶有什麼區別納採: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
  • 古代結婚稱為「嫁娶」,禮節繁複講究,離婚更不只是一紙休書的事
    結婚乃是人生大事,如今各地結婚時的風俗都不盡相同,但是各項風俗都代表著旁人對兩位新人的祝福,其實有很多風俗在時間和社會進步下都已經漸漸消失了,但是根據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成婚制度有哪些講究。婚禮中的禮儀,在《儀禮》中的《士昏禮》中有記載。
  • 三媒六聘——古代婚配事宜的禮儀規範,試看其詳細流程
    雖然於大多數人而言,現代的彩禮是一個家庭近於大半生的積蓄,是相當高昂,但是同古代結婚時所需的錢財也只能稱得上為小巫見大巫,古代婚配時所需的彩禮更為厚重繁雜。這種看似異常麻煩的婚俗自西周時期就已然產生,在後續的歷史發展中,經由不同時代思想觀念的不同,也漸趨呈現差異化的特點,各具其獨特的朝代特徵。
  • 國學常識之風俗禮儀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
  • 古代楚地風俗集,《荊楚歲時記》
    南朝有個文人叫梁宗懍覺得有必要把這些民俗記錄下,以便能夠流傳後世,於是就寫了《荊楚歲時記》。梁宗懍祖籍南陽,那裡正好是楚國的發祥地。梁宗懍才華出眾,歷仕南梁和北周,官至車騎大將軍。《荊楚歲時記》記載了楚地20多個歲時、節令、風物故事,時間跨度從元日到除夕。元日就是大年初一,從大年初一到這一年的除夕,時間跨度正好是一年。
  • 古代基本禮儀有哪些?底蘊深厚,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何為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此為華夏。狹義上的華夏文化指的就是這兩點——漢服與漢禮,或者說是傳統服裝與禮儀。近些年漢服正在慢慢流傳開來,儘管現代的漢服只是形制材料上面的優化,並沒有對文化有推進的效果,但是有這個起端就很好。
  • 古代跪拜禮儀的起源和發展
    《春秋左傳正義》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五千年的中國史,也是一部禮儀史,禮儀涵蓋的種類很多,從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體現。尤其在君臣關係、外交關係上,禮儀更是馬虎不得,其中尤以跪拜禮最能體現中國臣服四方的威嚴。這裡就對跪拜禮儀的起源和發展略作論述。
  • 日本的禮儀文化
    日本擁有它不同於西方社會和中國的獨特「禮儀文化」。日本社會非常重視禮儀,在日本人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和親近感相比,更要求恭敬禮貌的態度。「日本禮儀的來源」日本禮儀起源於我國秦漢,準確的說是漢朝。隨著外交和民間往來的不斷深入,最初的禮儀以中原文化為主,但僅限於部落。
  • 寮國風俗禮儀
    只有較好地了解它的禁忌以及喜好,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對其國家的尊重。 寮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全國居民90%以上是佛教徒,佛教 的影響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流行的風俗禮儀多與佛教有關係。
  • 陝西漢中洋縣嫁娶風俗:添箱和壓箱了解一下
    晏子給大家講一講陝西漢中洋縣的嫁娶風俗,今天主要講嫁女子的風俗裡比較重要的兩個風俗習慣:添箱和壓箱。姑娘出嫁什麼是箱?
  • 農村嫁娶麻煩,這些農俗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農村停止了趕集和酒席等一切集體活動,所以很多打算結婚的人都不得不推延婚期。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辦酒席造成的集體性傳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擺筵席能好好收分子錢。現在的話情況好一些了,也有一些人決定六七月份結婚。
  •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四)
    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佔卜法之一。《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勺於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在古代的春節,萬家團聚之時,有的家庭丈夫遠行未歸,於是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採用「鏡聽」的方式,來預測在外的親人是否平安及何時歸來。
  • 生而為人,需要經歷的兩個禮儀,禮儀的真正含義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儀從我國古代就開始了,其中周代是禮儀最盛行的時候,還在此出現了許多名人,比如老子,孔子,莊子。這些人都是在周代誕生的,這次我們就來講講中國古代的禮儀。中國古代分為五禮,分別是為吉禮、喜禮、賓禮,軍禮和兇禮。這次我們著重來講講喜禮。
  • 農村過去有4種婚姻嫁娶形式,其中有種換親的方式,是真的嗎?
    農村婚俗嫁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婚俗習慣。在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引起了人們的婚姻嫁娶習俗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的婚俗習慣,是因時因地因人和民族不同而異,有所不同,因此存在著有4種嫁接方式。這4種傳統婚俗嫁娶習俗,都是要通過男女雙方的媒人即紅娘,從中撮合而形成的才算是合法的婚姻。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兇禮是用於弔慰家國憂患方面的禮儀活動。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襘禮等。後多特指喪葬、持服、諡號等禮儀。賓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賓禮之別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覲,四曰遇,五曰會,六曰同,七曰問,八曰視。
  • 聖凱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增訂版)》出版
    一 中國漢傳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會交往、人生禮儀和信仰活動等方面都與世俗百姓有著顯著的區別,這種獨特的風俗習慣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佛教禮儀一方面來自佛教本身的戒律儀軌,顯然留有古代印度社會風俗的痕跡;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本土傳統民間風俗的影響。
  • 三代不忘媒,九代不忘師——禮儀風俗漫談
    長沙地區崇尚禮儀的社會世相社會世相風俗可分為婚姻風俗、生育風俗、壽誕風俗、喪葬風俗、禮儀風俗等。長沙地區的社會世相風俗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崇尚禮儀,嚮往吉祥,追求完美。舊時關於喪禮各種營業主要有:儀仗行、國樂社、西樂社 、壽服店、扛行等。族必有祠。民間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遍及城鄉。祠堂或家廟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時又是向族眾宣講封建禮法的課堂,也是族人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還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為宗族的象徵和中心。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一房派一支族。與此相對應,宗族建祠時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
  • 清朝人行旅風俗:出行前先挑吉日,出行時喜作詩或題記
    民間所用船,因時、地、人有所差異,比如渡黃河多用平底船或牛羊皮船。二、清朝人出行前的準備:帝王出行禮儀較多,但無論帝王還是平民,其出行之前都要先挑個「好日子」,避忌諱。其實中國人很多都有著「守土」、「安業」的思想,只不過現在的人很少表現出來,只有等到年老之後才會比較明顯。
  • 常見的禮儀培訓師證怎麼考及學歷要求
    常見的禮儀培訓師證怎麼考及學歷要求請問禮儀培訓師z考試需要多少學費?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在哪裡報名?能不能?是否需要培訓?需要提供什麼材料?禮儀培訓師z書全國通用,終身有效,是應聘上崗必備z件。常見的禮儀培訓師證怎麼考及學歷要求儀式之禮: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在參加升國旗、入隊、入團、畢業、傳統民俗等儀式活動時講究文明禮儀,做到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