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其婚俗禮儀也承載著中華文化,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裡做了詳述。
男大當婚,女大當家,自然自理,自古婚姻就是嚴肅的問題,古代的臺灣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要訂婚。
訂婚時,媒人送女子的庚貼(古代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的生辰八字貼)給男方家,貼上書寫年月日,並說明三日內家中平安無事。
這才能訂婚,如果家中有毀壞的器物等情況,那麼,需要佔卜問日。
訂婚的那天,男方家要贈送一枚戒指給女方,並要有帶些糕點之類,男方家的母親和嫂子一同前往。
而女方以茶招待,如果婚事定了,女方家要留男方家吃飯,也有男方家委託媒人去辦理的。
送彩禮,又名插簪,男方家用紅絲帶系上金簪一對或者是銀簪一對,(根據其家貧富而定),放在首飾盒內,
另帶些羊肉、糕點、糖果、鮮花、老酒紅燭之類,媒人帶著這些物品坐上轎子在鼓樂吹奏下給女方家送去,女方家用糕點、時令的水果、香蕉、鳳梨、芋頭、紅柑之類招待應酬。
納徵之禮,俗稱完聘,男方家拿著婚書聘金,鳳冠蟒襖、衣裳繡花、金鐲、糖果送到女方家,還要帶用錫製作的檳榔兩座,每座上有四個葉子,上面書寫:「二姓合婚」「」百年偕老」,
女方家收一個,回一個,用糖果糕點答謝,贈女婿紅帽、緞花袍褂、鞋襪、書籍、筆硯。
還需用錫制盒子兩個,盒子裡分別種上蓮蕉、石榴,系紅絲纏繞枝頭,謂之連招貴子,然後男方家種於庭院,寓意昌盛。
迎親之日,需要佔卜,然後在親戚裡要選少女、父母、兄弟都健在的人作為禮賓,新郎要坐在堂上。
新郎的穿戴要放在竹篩上用香薰過,禮賓要給新郎梳頭三遍,然後才能戴帽,新郎穿戴完畢,首先要拜先祖、爾後拜父母,沒有父母的,拜主婚者,再拜伯父。
迎親之日新郎到了 女方家,所坐的轎子停在女方家院內,小舅子三次獻上茶水新郎要予以答謝。
女盛裝出來,父母坐於庭上,行拜禮,兩童子提宮燈,乘轎子前,扶上嬌子,燃放鞭炮,閉門表示不歸之意。
男方家娶親回來,一童子手託一盤,盤裡放有一雙柑,請出新娘,新郎行禮,踩在紅毯上攜手進入洞房。
三日後,男方家要領新娘認廚房,水井等處,這些地方是以後持家過日子所必須知道的地方
看了上述介紹,你對古代臺灣人結婚的風俗禮儀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