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廳「一網通辦」改革攻堅團隊將上海政務服務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記者張挺攝
「一網通辦」,上海市民感知政府部門改革決心、治理智慧、服務溫度的重要界面:上線以來快速迭代,從「能辦」向「好辦」、群眾「愛辦」不斷演進,目前已經接入了2600多個事項、擁有3800多萬實名用戶。根據聯合國城市電子政務最新評估結果,上海首次進入全球前十。
「一網通辦」的成功不僅有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支撐,更離不開背後一支極富創新與開拓精神的隊伍。按照「以我們的辛苦指數換來市民幸福指數」的要求,市政府辦公廳「一網通辦」改革攻堅團隊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理念,以進取的姿態和忘我精神,將上海政務服務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天開發上線「隨申碼」,數據賦能背後的「全速跑」
數據賦能是上海智慧政府改革的關鍵,「一網通辦」的創新成效,很大程度上也源於此。為了讓數據更有用、更聰明,為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一網通辦」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的精細化治理一直在進階。「隨申碼」,本次疫情期間成為全市各社區企業精準防控、數千萬市民安心出行的保障。但或許你想不到,這款「硬核應用」從開發到上線,「一網通辦」團隊只花了一天。今年2月16日,接到「隨申碼」開發任務之後,「一網通辦」團隊立即開始了與時間的賽跑。覆蓋千萬人的系統架構設計、近億條原始數據的清洗比對、2000多萬枚「隨申碼」「紅黃綠」的計算驗證……憑藉過硬的技術功底與超乎尋常的責任心,千頭萬緒的工作居然在22小時內完成。2月17日,「隨申碼」上線。
「隨申碼」光速上線後,團隊隨即就轉入了一場大數據應用新的「馬拉松」:有人連續幾個月加班,持續工作到凌晨5點,更多人奔走在全市乃至上海之外,與各單位、各部門協調對接。「全速跑」背後,是全體上海市民的見證與受益於其中:3月1日,「隨申碼」支持港澳臺與外籍人士;3月15日,「隨申碼」企業版發布;4月3日,親屬「隨申碼」覆蓋未成年人;5月15日,「隨申碼」支持政務窗口辦事;7月5日,「隨申碼」開通就醫功能……
打磨成千上萬服務細節,以工匠精神提升獲得感
能否「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跑動次數」,是觀察「一網通辦」改革成效最直接的指標,這「四減」背後,體現的是政務服務從「以政府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深刻變化。在此過程中,位於一線的「一網通辦」團隊除了發揮技術優勢,更以工匠精神,仔細打磨成千上萬的政務服務細節,從而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為此,「一網通辦」團隊仔細篩選出辦件量最高的那些公共事項,與業務單位逐一對接,反覆推敲每個方案、每處功能點,從而打造出了流程最簡、材料最少、時限最短的高質量服務體驗。
醫療付費「一件事」是上海「一網通辦」新推出不久的一項便民服務,籤約患者完成診療服務後,可以享受到系統自動發起的便捷、無感的支付服務。推進過程中,「一網通辦」團隊不僅以執行方角色與相關部門合作,更基於「用戶思維」,反覆到醫院親身體驗,定位問題,發掘痛點。最終,僅用3個多月就實現相關改革對全市公立醫療機構的覆蓋,患者付費的環節和排隊次數一下子驟減到「0」。
讓「跑一次」「一件事」落地,做「整體政府」的融合紐帶
讓群眾從「一次一次找部門」轉向「只跑一次找政府」,從而助推政府角色轉變,這是「一網通辦」給政務服務帶來的又一大變化。要讓分散的「相關部門」融合為「整體政府」,需要信息技術的串聯,更需要大膽改革,務實推進,「一網通辦」團隊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普通人辦事,往往需要提供由多個政府部門、機構頒發的證照。為了將辦事材料「減下來」、流程「簡下來」,「一網通辦」團隊打造了電子證照基礎設施和應用體系。截至目前,已新增制發歸集電子證照700多類,歸集總量超過1億張。用戶無論是線上線下辦事,都可以直接調取自己名下的電子證照,並通過手機完成電子亮證。
「一件事」是「一網通辦」今年的重點任務,也是「整體政府理念」濃度最高的改革事項之一。今年,「一網通辦」團隊在全市遴選了「14+1」個「一件事」,對申報、受理、審核、發證等六大核心環節進行全面再造,效率提升明顯。目前,申領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所需材料,已經從過去最高的27份減到9份,跑動次數從5次減至1次,審批時限從1個多月縮減至最快1周。(記者 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