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假農藥產業鏈曝光
近期,廣州公安機關破獲的代號為「颶風166號」專案的特大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藥案——《「唯農農資」假冒註冊商標案》在農資行業內引起巨大關注。據了解,該案是近年來廣州偵破的最大規模網絡涉農資案件。
經查,該案涉案金額約1500萬元,假劣農藥通過網絡渠道銷往全國多地,主要犯罪嫌疑人黃某林僅有21歲,其夥同惠州唯農農資網店回收、加工、銷售偽劣產品的「一條龍」灰色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
近1000家商家涉案
真藥、假藥、過期藥摻著賣
2019年初,廣州周邊的一些農戶向公安機關報案稱,在某電商平臺上購買的某品牌系列農藥使用後發現沒有效果,懷疑買到假農藥。
警方初查發現,涉案網店名為「唯農農資」,由經營人黃某林在2019年底註冊成立,開始銷售各大品牌過期農藥,且銷量巨大,網絡輻射多個省市。由於案情重大,廣州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支隊成立專案組開展調查。
涉案假劣農資(圖片來源:廣東省公安廳)
為了深挖涉案店鋪背後的利益鏈條,負責該案的廣州警方重點對犯罪嫌疑人的資金鍊進行梳理,並展開跨省調查,經排查發現近1000家商家涉案。
「我們跑遍所有涉案省份調查取證,耗時1年多進行信息梳理工作。」辦案民警介紹,「該農藥銷售網絡還涉及數千個『上線』名單,『潛規則』是真藥、假藥和過期農藥摻著賣。」
「老貨」「新貨」各有所指
回收、生產、加工一條龍
通過梳理與涉案店鋪相關聯的3000餘條信息和交易記錄,一條涉及山東、重慶、貴州、福建、黑龍江、海南等十幾個省份的農藥回收、生產、貼標、銷售「一條龍」灰色產業鏈逐漸清晰。
警方在窩點內查獲的大量假冒標籤(圖片來源:南方法治報)
「在這條灰產鏈上,山東、吉林等地的客戶如有過期農藥,就會聯繫惠州的廠家。」辦案民警介紹,「他們對於假冒偽劣農藥還有特定稱謂,過期農藥叫『老貨』,假農藥叫『新貨』。一旦有客戶說有近一年的『老貨』,馬上就有人接單,然後把貨物發到惠州。」
「該案地域跨度非常大,我們光是哈爾濱就跑了3趟。」辦案民警說。基於資金往來排查,今年7月,辦案民警前往黑龍江哈爾濱一種植小麥的墾區,發現當地一商家在涉案網店購買過期農藥後,再賣給當地農民。
涉案網店「江湖」排名第七
8元過期藥賣15元一包
警方還發現,位於惠州的涉案工廠就是生產及貼標的基地,其網店銷售「江湖地位」在網購平臺排名第7。在這裡,犯罪嫌疑人把過期農藥及自行調配的農藥原包裝拆掉,然後貼上新的標籤進行銷售。
「農藥過期後,每年會有廠家回收或指定有資質的部門回收,但是會產生相應的費用。一些企業為了減少費用,會把過期農藥打包賣給下一個分銷商,比如賣10包真農藥,打包2包過期農藥。而嫌疑人8元一包買來的過期農藥,換個標籤就可以賣到15元一包,利潤幾近翻番。」辦案民警透露。
查獲的假劣農藥(圖片來源:廣東省公安廳)
據悉,一名報案人稱,其在網上購入的農藥價格相對便宜,但與以往從正規渠道購買的農藥不同的是,網店售賣的農藥瓶身標籤防偽碼全被劃掉了。
那麼假冒的標籤又從哪裡來?警方發現,由於標籤印刷工藝相對複雜,整個廣東只有5家企業可以生產。犯罪嫌疑人一般在廣州印刷假冒註冊商標標籤後,運到惠州進行包裝。
主要嫌犯僅有21歲
「子承父業」製售偽劣農藥
經查,主要犯罪嫌疑人黃某林今年21歲,不具備相應的農藥基本知識,「子承父業」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藥。警方在資金排查中發現,年紀輕輕的黃某林資金帳戶交易額過億元。
在位於惠州市城區近1000平方米的工廠裡,警方收繳了數萬個假冒標籤,涉及約20個品種,全是進口品牌。同時,現場查獲8噸假冒偽劣農藥,要用大拖車一車一車拉走。
查處假冒偽劣農藥倉儲窩點現場(圖片來源:南方法治報)
今年6月6日,警方展開抓捕行動。截至目前,警方共抓獲涉案嫌疑人53名,繳獲假冒品牌農藥約2.5萬瓶(袋)、假冒註冊商標標籤3.3萬個,搗毀窩點17個,涉案金額約1500萬元。
警方介紹,黃某林自2017年上半年開始,從全國各地購買大量過期偽劣農藥,然後將原有標籤撕掉,重新粘貼假冒品牌農藥標籤,並使用雷射打碼機在重新粘好的假冒標籤上打碼,更改生產日期及防偽碼,銷售給惠州「唯農農資」網店經營人。
而該經營人在明知農藥為假冒偽劣產品的情況下,仍通過「唯農農資」「田頭農資」網店將假冒偽劣農藥銷往全國各地非法牟利,「上線」「下線」涉及山東、貴州、重慶、福建、江蘇、黑龍江、吉林以及廣東湛江等十幾個省市。
管理·肥料中檢出農藥
氮肥中檢出0.01%多效唑,生產企業被罰沒近30萬元
今年7月9日,湖南省湘潭市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接到群眾舉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肥料中含有農藥成分,把產品銷售到湘鄉市豐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執法人員在湘鄉市豐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抽取了標稱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脲氨氮肥料,生產日期為2020年6月6日,規格為10kg/袋(N≥30%),養分含量30%。經送湖南省化肥農藥質量監督授權站檢驗,該產品含有0.01%多效唑農藥成分。
湘潭市農業農村局表示,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的該批次屬於假農藥,違反了《農藥登記管理辦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經營、使用的農藥,應當取得農藥登記。未依法取得農藥登記證的農藥,按照假農藥處理」;《農藥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禁用的農藥,未依法取得農藥登記證而生產、進口的農藥,以及未附具標籤的農藥,按照假農藥處理」,應予行政處罰。
依據《農藥管理條例》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湘潭市農業農村局對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出如下處罰決定: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4.13萬元;並處以貨值金額6倍罰款人民幣24.78萬元;罰沒款合計人民幣28.92萬元。
水溶肥檢出農藥成分,農資店賠償損失30萬
2019年5月,河南許昌葡萄種植戶白某當地某農資店購買了6袋鄭州某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梢無憂」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並將其中4袋水溶肥料用於葡萄園,卻發現10天左右後葡萄出現生長受到嚴重抑制、葉片變厚、果穗不拉長、果粒不膨大等症狀,葡萄園因此受影響減產,損失慘重。經當地植保站通過查找資料和多方諮詢後,提出了合理建議並經資質部門檢測出了「梢無憂」含11.7%的「多效唑」農藥隱性成份,據此定性為假農藥。
經鑑定,葡萄生長不良與該肥料直接存在因果關係。經評估,40畝葡萄園損失在44萬元左右。多次協商無果,白某將許昌魏都某農資店、鄭州某農化有限公司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後認為,某農資店銷售的「梢無憂」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屬於未依法取得農藥登記證而生產的農藥,應按照假農藥處理。某農資店作為涉案產品銷售者應依法承擔賠償損失的侵權責任。綜上,2020年7月,魏都區法院依法判決被告許昌魏都某農資店向原告白某賠償損失44萬元,經協商後最終賠付30多萬元。
話題·網絡購藥
最近,網上最火的一件事就是,網購農資出現假農藥這件事兒,網上可謂是爭論的熱火朝天,各種評論、彈幕眼花繚亂。那網購農資究竟行不行?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廠家看法
擴大了宣傳渠道,何樂而不為
1. 作為廠家,更多想的是怎麼讓產品生命力更長久,而網購農資面向的群眾更加大,渠道更廣闊,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2. 網上賣農資又不違法,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網購已經成為發展趨勢。而且熟悉網絡的年輕人慢慢變老,開始接班種地,以後網購農資的現象肯定會越來越普遍。
流量雖大,但假冒偽劣的也多
1. 網購農資雖然平臺大,流量大,但是容易讓不良商家鑽空子,只要你的產品火爆起來,總會有人羨慕嫉妒恨,假冒你的產品,這嚴重危害廠家產品的聲譽,這也是網購農資的弊端,禍福相依!
二、零售商看法
加大了市場競爭,生意難做
1. 本來農資競爭就大,現在網購還佔了一半市場,競爭太激烈,搞得線下的生意不好做!我們這裡的農戶大部分都網購農資,因為覺得店裡的產品太貴,網上搜同樣的產品,價位能低好幾塊,只有實在找不到的時候,才會來我們店裡來拿產品,生意很難做不好幹啊。
白做服務,為他人做嫁衣還給人家擦屁股
1. 現在網上買農資的老百姓多了,而最後的結果卻是,農戶需要啥農資到我這店裡諮詢後卻不買,回頭就到網上下單,錢讓網上開農資店的賺了,零售商沒錢賺。
2. 現在農戶真是越來越讓我寒心,農資產品不在我這裡買也就算了,網上買的產品出現問題了,還來我這裡諮詢問題,讓我給他解決,這錢我是沒賺著,還得給人家擦屁股,我真難!
應對網購,強大自身技術、服務才是王道
1. 做農資是一項技術含量高的買賣,你有豐富的農技知識,說得讓農民心服口服,各種農資做起來就順利,相反大家對你持懷疑態度,這樣的生意做起來就很難,線下農資店好的服務、優秀的技術指導是優勢,充分發揮好優勢沒理由會輸。
三、網上農資店主看法
網上農資又不都是假的,不要一概而論
1.老是嘴裡喊著網上賣的是假的,這有情可原,畢竟搶了你們的生意。你要說造假,你以為農藥造假很容易?再說造假要坐牢,你TM的以為我們不要命了嗎?你們這些傳統農資店真是可笑啊,悲哀!
2. 都說網上賣假貨?網上開店需實名認證,上傳農藥經營許可證,法人身份證照片,請問誰拿自己的信用去造假?你這不是自欺欺人麼?不要天天在朋友圈說抵制電商,有本事你也去網上賣?就怕你沒這個本事。店鋪的建立,店鋪的推廣,寶貝的推廣,如何開直通車,如何優化商品標題,如何美工,如何開鑽石展位,網際網路電商不是你一個農資店說幹好就能幹好的。
網購是大趨勢,傳統農資早晚被淘汰
1. 線下農資店你開店賣的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網際網路電商做的是全國的市場,格局不一樣。當你們只限於自己的小格局的時候,早晚被後來者居上。
2. 說網上賣農資是假的?還停留在傳統農資?你不變,社會發展就去改變你,電商大勢所趨,任何阻擋時代發展的絆腳石,都將被歷史的年輪碾壓的粉身碎骨。你看那些抖音直播帶貨那些大主播,帶貨一次幾千萬甚至上億,這有可比性?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傳統的農資零售商,你們再不改變,下一個被時代甩在身後的就是你們。
四、種植戶看法
網購便宜,上網購買是被零售商、廠家逼的
1. 零售商、廠家別說那些風涼話,你們的利潤全部來自農戶,自己賺多少錢,心裡沒點數麼?你以為誰都願意去網上買,都是被你們逼的,人家沒點種植技術,能自己去網購?
真假難辨,售後服務不到位
1. 就算門市部誰能保證都是真品?網上假貨太多,你沒有人家的那種慧眼,根本無法買到好貨!網上如果多抓點賣假藥的,嚴查嚴打,那樣就好了,如果沒有相關政策約束,那比線下銷售農資還亂,你想百草枯查這麼嚴,都還有偷偷賣的嘞!
2. 網上產品魚龍混雜的,難免出現問題,我之前買的藥劑出現問題了,聯繫售後客服,幾天都不帶有解決的,售後服務太差,便宜雖便宜,但是跟作物發生大面積枯死相比,這真是得不償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總結以上網友們的大白話,網購農資有利弊:
1.對種植戶來說,好處就是便宜,但是產品質量、售後服務沒有很好的保障。
2.對零售商來說,對自己的競爭比較大,搞不好就是為他人做嫁衣,白做服務,需要提升自我能力。
3.對廠家而言,擴大了渠道,但是也面臨著被假冒的風險。
4.對網上農資店主來說,市場可觀,但網上產品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網際網路,僅供參考。轉載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