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
大家好,我是種花家的兎。
每一隻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先輩們為我們種下的蘋果樹,要靠我們來繼續守護。親,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建設「種花家」,你準備好了嗎?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
你聽說過種花家麼?
其實這是一部國產動漫,但與眾不同的是:那年那兔以超萌的畫風和巨催淚的內容吸引著我們。在這裡,種花家是我們的中華,每一個被扭曲的歷史會被證明;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場兔兒們極其可愛的動作,還有吸引人的劇情。
因為這是我們的歷史,是種花家的歷史。
那年那兔那些事值得推薦的理由,也是最可愛的理由——巨萌的畫風和超級可愛的配音。相信我,這部動漫是萌物控和聲控的天堂。
這裡的兔嘰們豎著大大的耳朵,有著軟萌的聲音,還有堅定的心和堅持的進步。
還有一點,就是歷史的還原。
相較於各種看不進去的紀錄片,《那年那兔那些事》更適合現在喜歡劇情和故事,喜歡笑點淚點的我們這個年齡層的人。
有很多人看這部動漫的話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動漫裡的角色比較多,什麼兔子、禿子、鷹醬、毛熊…,其實這代表的是現在世界上的某些國家,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了解了才能看得懂。
兔子——自然是新中國和她的建立者們。之所以用兔子形象,是與「同志」這個專用詞語的發音較接近,兔子本身也給觀眾「人畜無害十分可愛」的印象。
禿子——發音基本相同,形象只比兔子少了一雙耳朵,都是圓圓的腦袋,代表中華民國和他的傳承者,其實大家看到這個形象時難免會心一笑,那是因為你反應過來了,這個形象太想像當年的委員長了。
鷹醬——美國的國徽上有一隻白頭海雕,那是他們的國鳥,也叫做白頭鷹,鷹醬是一種日語化的稱謂。
毛熊——蘇聯,那塊土地上盛產北極熊、黑熊、棕熊各種熊,加上我們曾經把他們稱為「老毛子」,結合在一起,有了這個稱呼。前蘇聯解體之後。毛熊分裂成大毛二毛三毛等一系列小毛熊,大毛是俄羅斯,二毛是烏克蘭,三毛是白俄羅斯。
約翰牛——英國,源自蘇格蘭作家的一部諷刺小說《約翰牛的生平》,英國佬很愛這種自黑體,約翰牛開始用於借指英國。
高盧雞——法國,看世界盃的時候,你能發現法國球迷經常會手裡捧著一隻大公雞,高盧在古代就是法國的稱呼,法語中的高盧發音與公雞很接近,所以法國人傲嬌的自詡為高盧雞。
腳盆雞——日本,看額頭的圖案就知道了。之所以叫腳盆,因為跟日本的英語名字「JAPAN」蠻合拍的。日語裡的「人」發音跟漢語的「雞」又很像,所以就叫做腳盆雞咯。
棒子——這裡面又分南棒北棒,看雙方穿戴和陣營,當然是指的東北亞半島一南一北兩兄弟。「棒子」這個稱謂其實從清朝已經出現了。
漢斯喵——德國,漢斯是德國人常用名字,很多人都叫漢斯。
白象——印度,這個也容易理解,曾經的龍象之爭,分別指的就是中國和印度。
巴巴羊——巴基斯坦,在西亞國家裡,它是我兔的忠實小弟,因此得到了獨享一個動畫形象的待遇。
猴子——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這個不解釋了。
駱駝——西亞眾國。
河馬——非洲吃瓜群眾。
袋鼠——澳大利亞。
瘋鴨大叔:烏幹達阿明政權。
《那兔》這部動畫內裡的每一處情節都是還原於現實歷史的,角色與角色互動行為,或言歡,或撕架,或迫不得已的表現,通通都能夠為動漫迷們增添不少的歷史知識。
所以這絕非是一部普通的歷史科普創作,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部國產動畫無疑就是「歷史本身」。
相信沒有一個觀影者不會在心底裡默默的念叨出這樣一句話語:「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再投種花家」。
或許,這才是愛國教育的終極形態吧。
所以,希望你們能夠好好享受《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每一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