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少數族裔?
因為不同的年份,港英政府不同的政策而抵達香港居住生活。
例如印度裔,他們比很多香港的華人家庭更早到香港,從1842年,印度人就隨英軍到香港,擔當警察,保衛工作。
例如尼泊爾,在二戰期間的1947年,他們到香港,並成為殖民地時代香港唯一一隻部隊。
例如菲律賓,在70年代後來香港,並非是做家庭傭工,而是在酒吧,酒店駐店唱歌謀生。
70年代的香港,香港家庭傭工流行的是馬姐,正確寫法應該是媽姐,但這個「媽」讀音是「馬」,媽姐,來自廣東省順德的家庭女傭,扎著大松辮、身穿白色大襟衫跟黑色吊腳褲。
30年代開始,中國四大繡之一的順德絲綢業式微,當地一些本來以繅絲為業的自梳女為了維持生計,就到南洋的或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這些女傭稱為「媽姐」。
她們終身不嫁,賺到了錢,買了房子獨自養老,所以也叫「姑婆屋」,劉德華的桃姐,就是這個原型,到了80年代開始 傭人
然而,70年代末,馬姐在香港開始式微,香港發展的同時,家庭如何照顧成為最大問題,這個時候,適逢菲律賓的經濟衰退,1978年,菲律賓開始將菲傭形成「產業化」出口,香港成為她們首選的其中一個地區。
至今,香港有260萬個家庭,其中約35萬個家庭有家庭傭工。
在香港,請一位菲傭,最低費用是4630元/月。
對僱主也有要求,例如月收入必須超過15000元,提供免費醫療等等,唯獨就是沒有空間住宿的要求。
因為,香港很小,家庭都很小,若僱主家裡房子大,騰出一個單人間是常事。
然而,更多的是幾十平米的住宿,或者人口較多的家庭,如何解決工人姐姐住宿?
像這種在客廳中隔出一個小間給工人姐姐睡,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這個將家裡儲藏間改成的睡房。
這個將客廳設計成閣樓。
下面這個給家庭工人姐姐睡覺的地方,在網上備受爭議。
下面這個更誇張,是菲傭姐姐貼出來的,就在陽臺上蓋了這麼一個「哈利波特」小時候住的樓梯房。
晚上睡覺的時候,拿樓梯爬上去睡覺。
相對比,下面有自己的空間,是一種「幸福」!
看了這麼多住宿環境,不少內地朋友倒吸一口氣,唉,這麼便宜的菲傭,要求這麼低,若能到內地該多好!
最後,有人問,菲傭姐姐到香港,她們說英文,如何說好廣東話?
一位香港家庭請了菲傭姐姐剛來照看嬰兒。
講英語她,怎麼餵都不肯吃奶。
於是,打電話給孩子的媽媽。
媽媽說「可能他聽不懂英語,你講廣東話!」
菲傭一臉無奈:「我不會講廣東話」。
媽媽淡定地說:「沒事!我教你,你用英語說數字:55699!」
過一會兒,菲傭回覆:「夫人,他吃了」。
PS:瞧!溝通,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