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遊山西的王家大院、平遙古城時,因時間的關係錯過了附近的張壁古堡,這次特意補上。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的綿山北麓,是古時候介休去往綿山的必經之地,也是著名古代軍事要塞雀鼠谷的重要堡壘之一。古堡三面臨溝,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雖然面積只有0.12平方公裡,卻因為地理位置險要,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小小的古堡,看似不起眼,卻層層設防,機關密布,明堡暗道,詭秘奇絕,是我國唯一一座完整保留的軍事、民住雙重用途的袖珍古堡。
天上奎星,人間張壁。張壁之名,源於二十八星宿之張、壁二宿。古堡遵循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現存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標誌物30餘處,這樣的格局在整個中國建築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張壁古堡也被人們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按照傳統風水堪輿理念,北高南低是最佳的風水。張壁恰恰相反,地勢南高北低,人們在南堡門外修建了一座坐南面北的關帝廟。之所以建這樣一座反風水的建築,一是山門正對堡門,百姓祈求關老爺保佑一方平安。二是傳說這裡曾是關老爺顯靈的地方。這種說法還記載在廟中康熙五十年的碑文裡,這也給關帝廟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關羽一生忠勇誠信,「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事以仁,任事以勇」這四句話,既是對關羽的高度評價,也是人們秉持和追求的價值觀。歲月滄桑,悠悠千百年,關老爺成為古堡人崇拜的聖人。
在關帝廟的東院有三眼建於康熙年間的窯洞,窯洞的後牆是古堡的堡牆。這裡原為觀音堂,供奉著三尊千手觀音。文革中拆除觀音像時發現了堡牆裡供奉著一尊神秘的泥包鐵神像。
這尊塑像的內胎是鐵鑄,外面包了一層泥,泥上再彩繪。彩繪精美細膩,造像神態安祥。神像的服飾似佛似道又似儒,十分罕見。如此精美的鐵像為什麼要用泥巴包裹起來,再經過精心裝飾彩繪,將他封存在牆壁之內,前面還要請來三尊千手觀音加以掩飾。他究竟是誰,古堡人為何用此隱秘的方式祭奉他,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出關帝廟,就是南堡門。堡門上鑲嵌著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九條鋪路紅石,象徵龍鬚;堡內一條長約三百米連接南北堡門的主幹道以石板鋪地,象徵龍身;道路中央三列平行的紅色長石條,象徵著龍脊;整個古堡猶如一條欲騰空而起的巨龍。
走進古堡,目之所及是高大結實的堡牆,通行的坡道用礓礤石鋪就。礓礤石材質粗,古代馬拉輜重戰車上堡牆時不易打滑。臺階做成三十二級,取四平八穩之意。
堡牆的高臺上是可罕廟,這裡是古堡的最高點,門上「齊雲」二字有與雲並齊之意,上正殿要經過九級臺階,喻意九重天,二者聯繫起來,足見可罕王在古堡人心目中的地位至高無上。只是這位可罕王是誰,同樣是一個迷。
在張壁古堡,最讓人稱絕的是「明堡暗道」。沒人能夠想像,在這僅僅0.12平方公裡的土地之下,竟深藏了長達萬米的地道。我也是為此專程而來,所以一進古堡,就直奔地道口。
地道的入口就在可罕廟旁。地道呈S型走向,上下三層立體三通,高層距離地面2米左右,有餵養牲畜的土槽;中層距地面8至10米,是地道的哨位;底層距地面17至20米,是存糧的洞穴。
地道內闢有將軍窯、藏兵洞、馬廄、陷阱、糧倉以及用於指揮、監視、傳令、通風、排水之用的完善設施,地道的出入口或隱於山崖半壁,或與民宅巧妙勾連,常常讓人意想不到,整個地道集攻、藏、退、逃、守於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張壁古堡的「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經典之作。上有明堡下有暗道,易守難攻進退有據,軍事專家們高度評價了它的軍事價值,稱之為「了不起的傑作」,是「古之一絕」。世界上著名的法國卡爾卡松城堡,義大利羅馬天使古堡,都是上有古堡,下無地道,像張壁古堡這樣擁有古老而神秘地下長城的軍事古堡,絕無僅有,世所罕見。
地道貫通整個古堡地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迂迴曲折,環環相扣,猶如迷宮。長達萬米的地道目前僅開發了1500米左右,儘管如此,我在裡面還是繞得暈頭轉向,若不是有標記提示,絕對要迷路。
走在地道中,不禁就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電影《地道戰》,仿佛置身於那個全民皆兵的年代,心中有一種感動。此刻和彼時彎曲迷離、機關遍布的地道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將中華民族保家衛國,英勇不屈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邊走邊看,忽然發現走在前邊的同伴不見了蹤影,一個人走在陰森幽暗的地道裡還真有點害怕,不由加快了腳步去追趕。一不留神與從旁邊洞中出來的同伴撞在了一起,嚇得沒摸清狀況的我連聲尖叫,半天沒回過神來,好在只是虛驚一場。
也不知在地道中走了多久,當我們從一戶人家的窯洞中鑽出地道時,已經是身處古堡西側深達數十丈的溝壑旁,這意味著我們在古堡的地下從南至西來了個斜穿。山西各地有地道的村子不少,但像張壁這樣複雜而且規模巨大的地道卻還沒見到第二個。其設計之奇巧,規模之宏大,有「地下長城」之美譽。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個奇絕的城堡,在史料中卻無隻言片語,找不到關於它的任何記錄,它建於何時,被何人所建,到現在依然是個謎。
隋末唐初,與李世民爭奪天下的劉武周,其偏將尉遲恭駐守此地,據推測,地道可能是他所為,如若推測屬實,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了。
走在古堡中,看那高大的磚牆,斑駁的木門,陳舊的院落,坑窪的小路,顯得如此的寂靜荒涼,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古堡的滄桑往事。
古堡中居住的人家不多,大都是一些老者,他們靜靜地堅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著對這片生養之地的眷戀和不舍。我不願去打擾他們,只是遠遠地和他們拍張照,將這一方土地,這裡的人們留在我的旅程印記裡。
走進一家院落,院中的陳設與物件充滿了鄉村氣息,我忍不住就去體驗一番,通過這般零距離的接觸,似乎可以想像出生活在這裡的片斷。
路旁,一顆高大的棗樹上掛滿了青青的棗子,雖然還未成熟,但我仿佛已經嗅到了棗的清香。
興隆寺前有顆奇特的樹,名叫「槐抱柳」。這裡原栽有六顆千年古槐樹,按南鬥六星之形狀排列。民間流行「北鬥主死,南鬥主生」的說法,人們栽下這六棵樹,就是為了祈佑瓜瓞連綿,健康長壽。
可惜的是其中五棵在1947年毀於戰火,剩下的這顆也奄奄一息。後來,村民在槐樹旁邊栽了一棵柳樹,居然成活了,還救活了將死的槐樹,如今的千年古槐半百柳根部纏繞在一起,形成了槐抱柳之景觀。村民將之視為神樹,常在樹下祈福康、掛彩布。
回到主街,向北,到了北堡門。堡門上幾座廟宇一字排開。張壁古堡具有濃鬱的宗教文化氛圍,以南、北堡門為中心的兩個宗教建築群,現存宋、元、明、清時期的廟宇殿堂等20餘處,這樣的密度,在全國也屬少見。佛道相融共存是其明顯特色,體現了這個小小村落對多種宗教信仰的兼容。
北堡門上正面居中是真武殿,重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真武,原名玄武,是掌管北方的神。真武是司水之神,張壁人修建真武廟,目的是為了留鎖風水,藏風聚氣,保佑堡中百姓安康、風調雨順。
真武殿的東邊是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空王行祠,供奉著被稱為「漢人成佛第一人」的唐代高僧田志超。
空王殿最具看點的是琉璃。介休被稱為「琉璃藝術之鄉」,有著悠久的製造琉璃歷史。國內琉璃珍品中,不少都出自介休工匠之手。空王殿頂的琉璃,就是介休琉璃藝術的代表作。
空王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屋脊的一龍一鳳和脊角的螭吻活靈活現,精美絕倫,歷經400多年,依然光彩熠然,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殿頂正中3個葫蘆寶瓶是獅瓶風水樓,護佑平安之意。小閣樓中供奉的是姜子牙。據說當年姜子牙大封諸神,唯獨自己不稱神,沒地可去,就在自家屋頂造了一所茅寮住下來為百姓守護平安。百姓感其恩德,便給他蓋個小閣樓遮風避雨。
空王殿前廊下的兩通琉璃碑,更是舉世罕見。兩碑燒造於1613年,大殿西面為寬賢發願碑,追溯僧人寬賢等人發願修繕殿宇的事。大殿東面為創建空王行祠碑,記載空王行跡及建造行祠始末,是現存世上關於空王佛田志超成佛事跡最為完整的記錄。
兩碑通體琉璃燒造,高250釐米,寬68釐米,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個部分。碑額的螭首為黃色,二龍戲珠,栩栩如生。碑身是珍貴的孔雀藍色,碑文用黑釉書寫。碑座是瓜皮條釉。這是國內絕無僅有的兩通琉璃碑,堪稱稀世之寶。
真武殿的西邊是三大士殿,建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殿中原先供奉文殊、普賢、觀音三位菩薩,殿宇的木質結構為元代保留下的。元代時,三教合一這個名詞開始屢次出現,宗教相融達到了鼎盛時期。悠悠青煙從焚香爐內飄然而出,幾分禪意油然而生。
坐在堡門的牆上,看古堡寺廟殿宇琉璃覆頂,彩釉裝飾,飛龍舞鳳,走獸奔馬,色彩華麗,工藝精美,不由引發無限的遐想。
站在堡門上俯瞰,一條S形長約300米的紅石街貫穿南北,將整個古堡規整地劃分為東西兩半,若從空中俯視,隱隱有太極圖的模樣。
細細觀看,便可發現南、北兩道堡門並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是因為古堡地勢南高北低,古堡人認為自南面綿山順山水而來的風水容易穿堡而過直出北門,因此設計成南、北堡門互不相見,這樣風水不外流。同時也是遵循古代軍事防禦的原則。
從北堡門下來,就到了二郎廟。「郎」與「攔」諧言,古堡南北落差13米,而二郎廟高13.5米,就是起攔截風水的作用。古堡人獨特的風水堪輿理念實在巧妙。
出二郎廟,進了甕城,猶如方盒,戰時在此處被圍,可謂升天難逃,也正應了那句古話——甕中捉鱉。
穿過堡門,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張壁的歷史。漫步於斯,給人一種悠然的古樸情懷,時間仿佛也慢了下來。
古堡保留著隋唐時期盛行的傳統裡坊格局,主街兩側,依地形走勢,遞次有七條古巷,東三西四,垣墉孔固,曲折幽深。
小巷中古色古香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雖不及江南民宅之精巧秀美,卻彰顯山西晉商崇儒治家之文化傳承。
走過一條又一條小巷,發現這裡的路口都是「丁」字路口,這也是起到防禦的作用。賈家巷巷口的永春樓,還可以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門。戰時即使堡門被攻破,關閉巷門,各個院落就又成為相對獨立封閉的堡中之堡,既可以各自為戰,又能夠相互呼應,即使個別巷子與院落失守,也不影響全局。巷門的旁邊還有次巷門,整個古堡形成堡門、巷門、次巷門、宅門、地道五級軍事防禦體系,實在是令人佩服之至。
小巷的深處,有一個石碾,若在碾滾和碾盤上澆水,上面會有雙龍顯現,十分逼真,故也稱「雙龍碾」。如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石碾下方就是一個地道出入口。
雙龍碾旁邊的宅子就是湖南衛視拍攝《爸爸去哪兒》第五季時陳小春攜萌寶居住的地方。張壁古堡古老的建築、街巷、院落吸引了《大國醫》、《殺虎口》、《1942》等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央視等國內多家媒體也在古堡拍攝了電視專題片。
到張壁古堡不要錯過那個特殊的「福」字。整個字似字又似畫,左邊是龍,右邊是鶴,龍是古代對權利的象徵,表達了主人望子成龍,希望後人飛黃騰達的意思。右邊原本是一口田,但把一寫成了鶴首,是長壽的符號;下面的口字,中間填實了,表示家境殷實,糧食充裕,吃的很飽,口裡不空;而下方的田字則規規矩矩,說明必須以田為本,規規矩矩的去種田,表達了古堡人對田的依戀和崇敬之情。整個字由三種手法寫成,狂草開頭、行書過徑,楷書結尾。有人說它更像個活字,所以說它是寫活了的福字。
張壁古堡很小,名不見經傳,遠不及山西那些大院聲名顯赫,卻同樣積澱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這部厚厚的史書裡,還隱藏著一些未知的秘密。
張壁,這個世所罕見的神秘袖珍古堡,其「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的特色令人難以忘懷。
往期回顧(點擊下方藍色字體即可查看)
晉善晉美(四)——湘峪古堡,千裡來相遇
晉善晉美(三)——有一個地方叫天官王府
晉善晉美(二)——皇城相府,天下第一官宅
晉善晉美(一)——中國鄉村第一城
想看更多文章,請掃碼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