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人們在怎樣養育孩子的問題上斷有新的見解。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孩子要「窮養」,秉承著「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傳統觀念,很多父母希望通過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讓其從小置身於艱苦的環境之中,磨鍊孩子堅強的意志,長大以後能夠儘早承擔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窮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能讓孩子真切的體會挫敗感,感受生活的不易,珍惜眼下美好的生活狀態。但「窮養」真的好麼?
在中國的古代就有一個典型的「窮養」與「富養」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陶朱公範蠡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因為在楚國殺人被抓,陶公認為殺人雖然該死,但有錢人也許有緩和餘地,於是打算在大兒子和小兒子之間選擇一個去救贖,大兒子想去,陶公不願意,但經不住大兒子的纏磨就讓他去了。
陶公告訴大兒子去楚國找一個叫莊生的熟人,送上千金,其餘就不用管了,全聽莊生的安排就是了。
莊生收了千金,囑咐大兒子回家聽消息,不要瞎打聽,莊生準備說服楚王大赦天下。
但大兒子沒有聽從父親和莊生的安排,聽說楚王準備大赦天下,二弟沒什麼問題了,就找莊生把千金要回。
莊生本沒打算收受老朋友的禮金,但感覺很沒面子,就給楚王上了個話,結果楚王先殺掉了二兒子,然後才下令大赦天下。
大兒子不明白,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只好拉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
陶公看到這個結局,很是傷感,他說自己早料到如此了,老大苦日子過慣了,捨不得千金,事情準不成,而小兒子, 從小富養,派去準成。
一代政治家,用自己的親生骨肉給我們這些後人上了生動的一課,「窮養」與「富養」在某些事情上就是有著如此大的差別。
那麼我們在養育子女的時候,到底是「窮養」還是「富養」呢?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養孩子要養心,養心首先要父母用心。其實,說白了,就是養孩子不要只是注重物質層面的養育,更重要的是要從精神層面的高質量的「富養」。
第一、精神的「富足」,物質上的「貧窮」
大明星黃奕富有吧,但當女兒提出想要兩把瑞士刀的時候,黃奕果斷拒絕,是買不起嗎?當然不是,而是感覺孩子不能在物質上事事滿足,更不能與人攀比,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價值感。
在孩子幾乎空白的內心世界裡,物質更多的是流於表面的,要讓孩子明白,除了物質,還有很多值得填充的東西,比如父母的愛,親情的濃厚,這些都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和考察的。
第二、真正的「富養」不是流於物質表面,而是內心的豐富與充盈
當你帶著孩子去一家高檔的餐廳去吃飯,酒足飯飽之後,看著滿桌子剩餘的飯菜,可以一邊坦坦然然的打包,一邊讓孩子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時,也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浪費食材。
好的父母不會在物質上對孩子糾結給與不給,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培養,他會告訴孩子,生活很美好,需要你自己努力去創造!
第三、「窮養」也好,「富養」也罷,流於自然,從自身做起
一個孩子,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無需刻意,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當你自己行為處事摳摳索索的時候,孩子必然不會大氣;你喜歡聽音樂,讀書,學習禮儀等,孩子自然也會優雅有內涵。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更是孩子的一篇範文,怎麼做,全在父母自己。
養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更沒有模板可以參考,養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當自己活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孩子也必然不俗。
一路有你,一路相伴。我是誠誠媽,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示。(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