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慶市長江、嘉陵江超標洪水防禦調度演練會議現場
庚子之夏,我國南方地區暴雨頻發,洪水洶湧。重慶也遭遇了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上遊最大洪水,各地頻頻告急。
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重慶緊急轉移安置31.01萬人。到洪水消退時,未亡一人、未潰一堤、未垮一壩。
這背後,是一線搶險救援人員和災區群眾的守望相助,是水情信息提前預警、流域水庫聯合調度和沿江各地周密部署的成果,更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安全保障。
市水利局水文與水旱災害防禦處高級工程師宋剛勇深知其「味」。
今年汛情發生以來,宋剛勇一直實時監測分析各水文、水位站傳輸過來的水文參數,為前線抗洪救災提供科學研判。雖然高度緊張,但他握有「勝券」。
換作以前,要想掌握河道的水深、流速等水文信息,需要一線監測站工作人員下水作業。這種方式不僅具有危險性,數據也不能及時傳達到位。特別是在汛期,一線監測人員會頻繁接到家人詢問平安的電話。但近年來,這樣的電話少了。
「在今年的抗洪救災中,我明顯感受到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洪澇災害防禦工作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強大的保障。」宋剛勇說。
如今,大數據智能化信息手段已被充分運用到水文監測中。大江大河、水庫水文監測已實現了自動化,測報方式也由以前的人工測報為主,轉變為自動測報為主、人工測報為輔、巡測相結合的綜合測驗方式。安全性、精準度、時效性大大提高。
在應對短期內接連發生的歷史罕見洪水時,市水利局就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實現水雨情信息互聯互通互享,實時監測長江、嘉陵江等水情發展變化。
其間,通過水文監測預警系統,市水利局提前15個小時發出超保洪水預報,緊急轉移安置31.01萬人。
提前預警只是洪澇災害防禦大數據智能化運用的一方面,如何準確地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研判,作出抵禦洪水的科學決斷,這才是關鍵。
此次抗洪,市水利局依託水利設施防災網絡體系,跨省市、區縣開展多輪次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為抗洪搶出了「空間」。
「水庫群聯合調度的重點是在上遊攔蓄洪水,實施削峰、錯峰,統籌上下遊防洪安全,儘可能在下遊加大下洩流量。」宋剛勇說。
那是一張基於國家力量築起的「防禦大網」——通過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長江上遊水庫群攔蓄洪水超60億立方米,使流經重慶寸灘站的長江洪峰流量削減1.35萬立方米/秒,將寸灘站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削減為約20年一遇大洪水,降低嘉陵江重慶河段洪峰水位約2.3米,使得重慶沿江減少大量城鎮淹沒,減少轉移人口約29萬人。
「國家越是進步,我們越有底氣築起『硬核防洪堤』,越有能力為千萬家庭築牢『家園防護網』。」宋剛勇說。
2020家國同心①丨風雨兼程,我和我的祖國一起走過
2020家國同心②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個人的好」
2020家國同心③丨「從重慶到孝感,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20家國同心④丨「守護自己的家園,不要錢我也要來」
2020家國同心⑤丨「如果『大家』守不住,『小家』也沒有了」
2020家國同心⑥丨「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走啊」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