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曉梅 冉學東 北京報導
10月23日,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以及Cointelegraph 中文共同主辦的「探索變革,服務產業2020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峰會」在北京召開。
產業區塊鏈公司紙貴科技執行總裁陳昌在「產業·鏈上數位化時代」論壇上從多個角度詳細闡述了多種區塊鏈模式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等。
從實操的角度來看,他認為監管是一個挑戰,本身數字貨幣的一些形態和監管之間是矛盾的,如跨境區塊鏈,它所能提供的服務以及帶來的流動數據和國家管轄有著天然的矛盾。這就需要一些技術手段來控制,而且一般是事後控制,這樣事中階段就能夠發現問題並做出及時處理。
從產業區塊鏈的角度來看,陳昌認為,產業區塊鏈會對整個場景去做流程的再造,這意味著原有的參與方必須跳出舒適區。區塊鏈在版權業務方面確實能有效保護版權,且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若想讓它真正產生司法效力,就一定要把這個行業當中原有服務流程的執行單位或監管單位都引入聯盟鏈中,並認可這種模式。同時,在參與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發起版權,還要引入網際網路法院、公證處等,如何把這個局儘快攢起來是面臨的又一個挑戰。
不過,陳昌表示,這些問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019年10月24日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後已經得到解決,區塊鏈的一些模式也逐漸被認可。
產業區塊鏈時代已來
當區塊鏈並定義為新基建時,就已經與實體產業密不可分,產業區塊鏈時代也在悄悄來臨。產業區塊鏈區別於數字貨幣區塊鏈,在數字貨幣遇到瓶頸時,產業區塊鏈迎來新的窗口。
陳昌認為,其優勢是把數據盤活並利用,目前很多數據都沉澱在自己的資料庫,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企業甚至個人界定數據的所有權、管理權、收益權等。在這個基礎上,數據就可控的流動起來,企業也可以真正意義上建立自己的數據信用。而且,在合規的前提之下,利用自己的數據可以獲取一定的收益,給區塊鏈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
同時,陳昌坦言,目前區塊鏈在各行各業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只有配合隱私計算、人工智慧等和區塊鏈並行發展的技術對數據加以利用並融合到一起之後,才能真正的幫助企業、個人保護好數據。
10月24日正好是中央政治局學習一周年,區塊鏈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金融、版權、溯源等方面也有一些實際應用落地。目前,有不少人認為,產業區塊鏈的發展可能會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不過,陳昌並不贊同這一說法。他認為,「區塊鏈還沒到摩爾定律這個階段,屬於很前期的。」並補充說,摩爾定律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指標,對應的是需求。
陳昌表示,產業區塊鏈到底需要的是性能、節點數量等,目前尚不清楚。雖然很多區塊鏈的性能已經做的很好,但當真正使用的時候,它的性能並不一定是最關鍵的指標。對此,他認為應該從需求出發,找到應用場景需要的是性能、安全,還是隱私等,當需求指標明確之後,技術人員就會投入相應的精力和資源,他相信到這個時候區塊鏈就可以像摩爾定律一樣飛速發展。
「確實現在區塊鏈處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階段,有點像那個時候的電子郵件的時期,未來大規模發展還是以5年為一個周期,網際網路是以10年為一個周期,所以區塊鏈會更快。」他在論壇上坦言。
區塊鏈是解決網際網路原有問題的一項技術
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去中心化、信任。在產業區塊鏈的大環境下,去中心化和政府監管之間的矛盾又該如何去解決?
對於經常說的代碼即法律,陳昌認為這是兩部分工作,一部分是建設,另一部分是運營。代碼一定是人寫的,但是在運營的過程中,還是希望把一些人為產生問題的地方儘量交給機器,把長久以來的商業社會機制信任交給機器信任。
陳昌認為,所謂的去中心化應該是將建設和運營分來,避免既當裁判又當群眾,避免作弊。但事實上很多企業甚至國家在發布類似的區塊鏈項目時,建設方和運營主體都是自己的,並不排除商業目的等。「可是如果這樣做了,這個生態就很難去擴展、去輸出,可能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也需要一定的智慧。」
數位化時代,區塊鏈總是被拿來與網際網路進行比較,毋庸置疑,這個時代最受益的是網際網路產業,而網際網路和區塊鏈兩個產業是相輔相成的。在網際網路產業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情況下,發展初級的區塊鏈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而隱私保護以及數據安全是這個時代的重中之重。陳昌表示,區塊鏈技術現在主要是解決網際網路在一開始設計時沒有特殊考慮的一些問題,如巨頭壟斷、數據歸屬等。網際網路缺乏隱私是一大問題,很多區塊鏈公司都在嘗試著去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幾日,中國人大網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全文,並對其公開徵求意見,是首部專門規定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這足以看出國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
目前,紙貴科技的團隊已經覆蓋北京、西安、武漢、上海等多個城市,由剛開始聚焦於底層技術服務,後來也做一些區塊鏈垂直應用平臺的開發與運營。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