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右玉縣,一列列整齊排列的樹木,宛如一幅幅壯觀畫卷。然而,70多年前,這裡卻是「十山九禿頭」,有外國專家斷言「不適宜人類居住」。
70多年來,一任一任的右玉縣委書記帶領幹部群眾持續不斷植樹造林,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鑄就了「右玉精神」豐碑。
拼版照片:上圖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縣的荒涼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無人機拍攝的山西省右玉縣小南山森林公園(2020年7月21日新華社記者曹陽攝)。新華社發
【實踐故事】
位於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右玉縣,向來是大風口,70多年前,林木綠化率不到0.3%。1949年,右玉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後,經過調研討論達成共識: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他帶著全縣幹部,前往蒼頭河邊,揮鍬挖坑種下第一棵楊樹苗……
70多年來,右玉的縣委書記換了21任,但每一位縣委書記最在意、著力最多的事都是種樹。
在歷任縣委書記帶領下,右玉縣幹部群眾硬是靠一把鐵鍬兩隻手,使全縣林木綠化率達到56%,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綠洲」。
這是2020年7月21日拍攝的山西省右玉縣小南山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70多年前,老書記張榮懷種下的那棵楊樹已是根深葉茂。蒼頭河兩岸如今成為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從過去18種增加到128種。
右衛鎮馬營河村是直接受益者。這幾年,村裡相繼建起了民宿,樹下長出了羊肚菌,地裡種上了菊花,村民發展起了大棚。「生態好了,人的腦子也活了。」馬營河村黨支部書記朱義說,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0多元,同比高出近4成。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投資4億多元的國家級青少年足球夏訓基地已初見雛形,這裡將建成22片標準足球場地。「右玉的環境是一流的,是天然氧吧。」基地負責人王東偉表示,獨特的生態和人文優勢讓他最終選擇了右玉。
75萬隻羊、40萬畝小雜糧、8萬畝中藥材、4.2萬畝彩色種植、28萬畝沙棘、20多家綠色農業龍頭企業……良好的生態正在給右玉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2020年右玉全縣域實現了基本綠化,右玉『綠起來』了,更要『富起來』,努力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右玉縣第21任縣委書記張震海說,「我們將做好『四篇綠色文章』:一是轉化『綠』,發展新產業;二是拓展『綠』,催生新業態;三是提升『綠』,培育新優勢;四是共享『綠』,增進新福祉。」
這是2020年7月21日拍攝的山西省右玉縣馬營河村附近的人工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案例點評】
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缺林少綠,一年到頭,黃風肆虐,糧食產量極低,嚴重威脅當地群眾生存。群眾盼什麼?就一個字——「活」。「群眾盼的就是幹部幹的」,有了這樣一顆初心,才有右玉一任接一任縣委書記帶領幹部群眾幹下去的恆心。這裡土地貧瘠,種樹何其艱難。但只要幹部帶頭,群眾再苦也會跟上。在70多年的植樹造林過程中,黨員幹部總是身先士卒。「幹群同心,其利斷金」,在右玉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右玉縣也曾面臨GDP壓力,這裡探明的煤炭儲量高達34億噸,一些人也想過「有水快流」,但這種想法和行為很快被制止。在長期的奮鬥、實踐中,右玉幹部群眾形成共識,不能單純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只有久久為功,方能利在長遠。
「右玉精神」體現的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這是右玉創造生態奇蹟的「密碼」,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