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2020-12-12 澎湃新聞

導讀

英國的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的文化裡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我們希望世界是善良的。然而,相比升學和工作,善良有什麼用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個跟教育有關的新聞。

英國王室第三順位繼承人喬治王子念書的學校叫做Thomas's Battersea。它是一所受到本地中產階級,尤其中上層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據說家長主要是銀行家、律師、醫生、記者等在英國社會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而這所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什麼呢?你也許會猜是「優秀」、「全面發展」、「尊老愛幼」等等。

都不是。校長說,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善良。

小王子即將就讀的學校Thomas's Battersea

善良不是簡單的助人為樂。英國精英的善良教育,包含幾個層次:

善良,意味著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學校領導舉例說,善良意味著,孩子們不允許擁有最好的朋友,而必須跟所有孩子都成為朋友。

聽起來有點誇張:作為一個有正常情緒的人類,怎麼可能喜歡所有人呢!

但學校認為,行為上的尊重是必須的。如果孩子故意疏遠一些人,製造不公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

英國精英教育重視培養人的情商,甚至勝過學業。孩子要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包括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須在行為和禮節上,對他人表現出接納和尊重。

老師也一樣,不能在行為上親近一些孩子,疏遠另一些孩子。英國人認為,孩子們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師處理不得體,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

我倫敦同事的孩子在另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那所學校也有嚴格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想慶祝生日,必須邀請班裡所有同學,不能只邀請自己喜歡的朋友。生日聚會可以採取野餐等簡單的慶祝方式,不能太奢侈。

這樣做的原因是:要避免在精神或物質上,給其他孩子帶來情感傷害。

前天看BBC的一個紀錄片,拍攝了以培養學霸精英著稱的伊頓公學,伊頓的校長也講了類似理念。他說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當孩子們長大進入職場,一定會面臨一個複雜的人際圈。裡面不僅有自己的同鄉和校友,還會有不同地域、語言或種族的人,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

如何讓你的工作夥伴信任你?對他人在行為和言辭上表現出接納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這聽上去很容易,做到卻不容易。

在國際公司,中國的員工,往往更喜歡跟中國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響了我們升職。

很多人是出國後慢慢悟到:Be nice,學會在禮節上尊重別人,自己的世界才會變得寬廣。

善良意味著尊重自己,敢於表達意見

英國的這個理念,跟中國不太一樣。

傳統中國文化評價一個人善良,往往是說這個人懂得隱忍,即使有想法,也不會當面說出來,而是藏在心裡。

但英國人(以及美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麼是冒犯別人?如果你因為一個人的收入、婚姻、家庭地位、種族、習慣或外表,對他進行評論和質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屬於不夠善良,沒有禮貌。

什麼是委屈自己?就是你明明對某個決策、提議或者做法有意見,但是沒有提出來,而是一邊抱怨,一邊執行。

中國的孩子在國際公司升職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對於領導或同事的提議,既不提問,也沒意見,而是沉默的執行。這很吃虧。

當你對一個組織沒有意見,選擇沉默,別人會以為,你在這裡做的不開心,懶得表達意見,可能正默默尋找新的工作。

同樣作為華人,我覺得好冤。並不是我們正謀劃跳槽,懶得提議,而是中國式的善良,讓我們不太習慣當面質疑別人。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的文化裡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

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他們會認為,你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不好;同時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在彼此壓抑的環境下相處,最終容易導致關係破裂。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贊成這樣。他們鼓勵有意見要說出來,有效展開溝通,這樣才能增進了解,分享智慧。讓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良性發展,減少問題,彼此都開心滿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內心,但更是一項高級的技術

英國的善良教育背後,是關於公民素養的一系列技術培訓:包括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沒錯,尊重也需要手段!)。這些在小王子的學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英國人致富早,他們在百年財富積累中發現:原來金錢是買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愛和尊重。所以,一個社會長久富裕,需要人們不僅能想到別人,而且能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護,產生安全和信任感。

於是在英國,當一個人倒在路上時,不僅有人救,而且路過的一些人具備基本的救援常識,這些常識往往在兒童時期就學習過。

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是那種既有善心幫助陌生人,同時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當一個社會的陌生人既有愛心、又有常識,既有行善的動力,也有行善的技術,這份保障才是善良帶來的巨大財富。

同樣的保障,還體現在溝通智慧層面。英國精英特別注重語言溝通技巧。他們雖然鼓勵表達意見,但是在表達方式上,要體現出對人心靈的尊重和保護。

前面提到的伊頓公學的紀錄片裡有一個細節。小男生們早晨出門上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有個孩子忘了領帶,被教務人員看到了,老師攔住他說:「Hey,小紳士,你有沒有發現,你忘記什麼了?」

孩子低頭一看,哎呀領帶忘了。趕緊回宿舍打好了跑出來。教務人員再看到他時說:「太棒了,謝謝你!」

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式溝通。老師或家長不會直接說:你怎麼沒戴領帶!讓孩子覺得很反感:你怎麼又來管我!

兩邊不開心。

英國的家長老師,傾向於通過一個疑問句,讓孩子自己來回答。儘量避免他人逆反,造成衝突和對抗。當孩子發現並改正了問題,父母和老師會對孩子說謝謝你!

英國人認為,尊重的前提是把對方當作和自己一樣有情緒的人。每個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但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成為很棒的人,讓自己的行為有價值。當他聽到一聲感謝,意味著他的行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他做的很棒。

這種溝通方式延伸到職場,就被稱為領導力。

比如,我的英國老闆就是典型接受英國式精英教育。當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報告時,他不會直接說:「你按照我的框架,帶領大家重新做。」而是會說:「我幫助你把框架搭好了,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一點?」聽上去好像是說,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滿意,並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而是任務太難了。這讓我覺得接受起來很愉快,他沒有命令我什麼,反而幫助我搭了框架。

但傻子也知道,事實肯定不是因為任務太難,而是我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嘛。只不過,傻子也喜歡聽好聽的話。

每當任務完成,老闆會非常禮貌的說,謝謝你們。這種有立場,但聰明委婉的溝通方式,正是英美所說的領導力。它的背後,是英美精英教育希望未來領導人學習的技巧,即: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讓你對他人的指導和管理,被別人接受,甚至心懷感激。也就是說,你的善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人,可以成為一種動力,而不是製造衝突。

英國人認為,聰明的溝通,最大限度保護人們心靈不受傷害,更加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當然,說這些並不代表我認為,英國關於什麼是善良的評判和教育,一定比我們好。還是那句話:每種文明都有優缺點。借鑑別人優勢,發揮自己長處,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中國的文化是指向內心的。所以,我們關於善良的教育,往往傾向於注重內心的修為。比如,當對方的語言不中聽,方式不得體時,只要是為我們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過內心力量圓滿接受的。

而西方文明是外向的,他們認為人在面對世界時,需要尋找恰當的解決方式。一個人的善良,體現在能夠恰當處理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有技巧的面對世界和別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準備走向國際的中國孩子,請你一定要看到這些差異,學習西方人認可的善意和與之匹配的領導力,讓周圍的各種關係良性發展。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

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善良,有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本文來源:成長無國界。作者Shasha,英國外交部志奮領學者。28歲獲英國記者協會紀實報導獎,32歲任華爾街投行項目經理。本科復旦,碩士英國,工作生活了3個國家6座城市。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並包容理解接納他,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真正學會分享,學會跟朋友相處也是十歲以後。當時有個小夥伴,每天一起上學放學,我從他那裡薅了不少零食,搶他的餅乾,周末到他家蹭電影看。混熟了以後他也蹭我零食,看見我抱著薯片在走廊上吃,一句話不說,就把他的肥豬蹄伸到我的薯片包裡掏,連招呼都不打。這才是分享的意義,因為相處過才願意分享。
  • 家長要卸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寬容的接納孩子
    當孩子明白了沒有人是完美的,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缺點感到自卑,有著更自由輕鬆的成長空間。孩子不必花費精力去掩飾自己的缺點,這樣更能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面。 不被完美所綁架的孩子內心會更加強大,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批評,正視自己的錯誤。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善良|善良: 教孩子做一個溫暖利他的人
    近日,一篇《抗癌女孩死了,他們開香檳慶祝》的新聞觸動著我們的神經,文章的高贊評論「生而為人,我勸你善良」更是令人警醒:我們的善良教育真的到位嗎?當傳統向善教育與網絡時代交鋒,該如何引導孩子做知行合一的善良小公民?本期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培養善良品格,讓孩子做一個溫暖利他的人。
  • 不想讓孩子被當「軟柿子」捏,請給孩子的善良插上這3道「鋒芒」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沒有錯,但有句話說得好:「你的善良總要有點鋒芒。」作為父母,要教孩子向善的同時,請給孩子的善良插上3道「鋒芒」。 鋒芒一:學會勇敢地拒絕別人 前段時間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有這樣一幕:藍盈盈想讓李斯丹妮去教她們組跳舞,李斯丹妮不好意思拒絕,答應下來。
  • 如何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獲得分享的快樂
    作為家長,也一定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因為這樣做不但自己快樂,與你一起分享的人會開心,還會更加信任你。但是現在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孩子是唯我獨尊,從不去考慮他人的孩子,他們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更不要說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心情了。
  • 睿智的家長用「南風」教育孩子,普通的家長用「北風」教育孩子
    人們往往會對外界的強制手段非常反感,就如同凜冽的北風,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事與願違,適得其反,而南風卻恰恰相反,它並不選擇去逼迫別人,而是讓對方先接納自己,只有先被對方認可,那麼才能讓別人更好地接受,教育中也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可以聽從教誨,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睿智的家長選擇「南風」來教育孩子,而多數普通家長還在用「北風」進行教育。
  • 接納和尊重,勝過一千次說教,爸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幸福指數。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夜讀 | 學會接納自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許多時刻,我們總想擁有完美,但學會接納一個普通的自己,也是一門很深的智慧和學問。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許多時刻,我們總是對自己的不足,難以放下。 你越去糾結,反而越不快樂。但當你學會去成全自己,就會活得越來越有魅力。
  • 培養「自我接納」,看英國中學如何在教育中實踐正念
    (封面圖片來自曼徹斯特藝術學院的學生,她們根據自身在大學裡的心理健康經歷為主題所做的作品)今天的筆記來自mosaic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正念與中學教育的報導,之所以翻譯這篇報導,也是由於最近看到北大女生因情自殺的報導。我們在注重孩子追求高分,名校的同時,是否也開始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 在線學英語,港澳臺學生羨慕嫉妒恨,要學會接納新鮮事物
    導語:在線學英語,港澳臺學生羨慕嫉妒恨,要學會接納新鮮事物 學習是一件會讓人頭疼的事情。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不僅僅完全在於學生,老師教課的經驗,教課能不能讓學生們聽進去,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據了解,7月8日,港澳臺同學參訪VIP KID。
  • 與其教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善良,一位沃頓商學院教授的人生忠告
    但是當你問孩子他們的父母想要什麼,81%的孩子會說,父母看重的是自己的成就,而不是關愛他人的善良品質。 到底我們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在善良和成功,它是魚和熊掌的關係嗎?今天這篇文章對於善良這一品格的探討,非常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黃子韜怒斥影視城保安:孩子,想被別人尊重,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真正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讓孩子明白:想被別人尊重,就要先學會尊重別人。01前段時間,安徽馬鞍山,一名外賣小哥遭到了一名大學生的辱罵。9月14日,一名外買小哥接到了一單來自安徽工業大學的外賣,他取好餐後,快速來到學校。可是由於疫情期間,學校實施管控,他不能進入學校。
  •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助人為快樂之本」,受東方儒學薰陶的中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都不忘教育孩子善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媽媽秉承「善良論」,兒子玩具被搶,還勸娃別計較同事陳倩,對兒子小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教育方面下了功夫,小時候,陳倩就常常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管孩子情願還是不情願,陳倩都要求兒子要大方,為人要善良。
  • 教育不是徵服,父母吼孩子之餘更該反思,別傷了孩子還不自知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育不是徵服,很多時候你的不以為然,對孩子幼小的心靈而言都是很沉重的打擊。若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早晚會出問題的。★父母吼孩子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影響◎「父母可能只是一時衝動,可孩子卻內傷一生」:有研究指出,從小一直在父母大吼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一生都會深受其害。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6歲前這幾方面要「狠心管」,別不捨得
    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建議是大人不上桌絕不讓孩子上桌;不讓孩子第一個動筷子;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去分享;讓孩子承擔家務,這些行為會讓孩子眼中、心裡有別人,從而防止自私。三、增強抗挫折能力現實中有很多聰明、善良的孩子,但是就是長了一顆玻璃心,在生活的風吹雨打面前,很容易敗下陣來!所以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方面,一定要狠心。
  • 接納,成就更好的自己
    對自己每一個波動變化方面的接納就是一種溫暖安全的關係。」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好」與「壞」並接納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做到接納同樣有「好」和「壞」的他人。接納意味著對他人溫暖的關注、尊重和喜歡。但做到接納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學會打開善良的正確方式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一書中將娟子的這種反應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書中指出,「認同較小請求的人往往將自己看作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或樂善好施者,而這種自我感覺使其在下一次被要求更多的情況下仍願意提供幫助。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兒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
  • 世上沒有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選擇堅強,選擇善良
    這世上雖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尊重別人,學會理解和接納別人,選擇善良。1這世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堅強的面對自己的生活,不管得到多少或者失去多少,都不要渴望別人會來體會你的心情,你要學會在一個人的世界翩翩起舞。人如飲水,冷暖自知。你要是不勇敢,沒人能替你堅強。
  • 李娜揭露"中國式教育"弊端太多,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
    退休以後的李娜把自己的重心投入到了家庭、投入到了對子女的教育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李娜總結了很多她的育兒經驗。其中包括她對"中國式教育"的理解。談到"中國式教育",李娜表示她本人非常不支持這種教育,並且不會用這種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 《頭腦特工隊》:學會適當地釋放情緒,在轉變中學會接納和成長
    導演展現萊莉頭腦中和現實中的世界這種衝突,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成長階段是快樂和憂愁的交融,必須適當的釋放才能成長。這也是導演彼特·道格特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孩子漸漸長大,漸漸對周遭的環境產生感應,因此不會一直快樂,但是孩子又不會像大人一樣懂得排遣,讓孩子懂得釋放,在各種情緒的交織中學會接納與和解,才是成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