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原創/喜報三元謝明君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令人嚮往的美麗地方,就是桃花源。
我們大都聽過一首歌,就叫做《夢入桃花源》,歌詞是這樣的:
「高崖瀑布遠疊山,動聽雀鳴靜聽蟬。
不知松竹誰先綠,難辯水天哪最藍。
忽逢桃花岸,白雲裹紅團。
牧笛驚花雨,花蝶戲流泉。
夢入桃花源,紅樹青山斜陽古道。
夢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夢入桃花源。」
多麼美的意境。閉上眼睛聽歌,眼前都是山河美景,唯美的畫面,從眼前一幅幅閃過。
睜開眼,還得面對現實的世界。每一天的瑣碎,柴米油鹽,酸甜苦辣,雞飛狗跳,哪一樣也少不了,什麼困難都得面對,你無法後退。
世人都知桃花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桃花源,在自己心中修籬種菊。這是陶淵明創造的,老人家給予我們對美好的嚮往與渴望,一種心之所向的寄託,往往是我們精神力量的美麗源泉。
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塑造了一個與當時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桃花源那樣的理想環境裡,陶淵明先生是肯定不會辭官不做的。
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他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我國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
他少年時就喜愛讀書,受道家思想薰陶,喜歡安靜,喜歡自然,正如後來他的詩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一生中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最後一次出仕,是擔任彭澤縣令,但是他只幹了八十多天就不幹了,從此歸隱田園。他耿直、清廉,尤其厭惡官場中卑躬屈膝、攀附權貴的作風,與官場中人格格不入,也就註定此生壯志難酬了。
陶淵明渴望世上能真有一個桃花源,他知道實際沒有,也不可能有,於是他自己去尋找。田園生活好則好矣,但是清苦,沒有正常收入維持生計,沒有寬敞明亮的房子可以棲居,沒有美味的佳餚可以與妻子孩子共享,破舊的衣衫,無味的豆子,出門的寒酸,陶淵明心裡不是不悲苦的。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陶淵明一生有三個愛好:讀書、飲酒、寫詩。
蘇軾就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蘇東坡被貶的時候,就專門帶上了陶淵明的詩集,對於陶淵明的每一首詩,蘇軾都做了一首詩來和,足見陶淵明詩作的魅力之大。蘇軾也詩從陶淵明的詩中,汲取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兩位曠世才子的心,是相通的。他們都不喜歡那樣的仕途環境。在官場工作中,他們找不到快樂和滿足。
願你心中有個美麗的桃花源,能夠引領你邁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