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德投資發布的《全球投資者研究報告2020》顯示,有接近一半(48%)的中國投資者認為可持續發展類基金具備吸引力,原因是其能夠提供更高的回報,這一數據高於全球(42%)、亞洲(44%)的整體比例。同時,56%的中國投資者偏好可持續發展類基金是因為這類產品能帶來更廣泛的環境影響;45%則是基於其個人的社會原則。據悉,這項調查涵蓋全球32個地區,其中包括1000名中國投資者。
近年來,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成為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議題,在投資領域,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日益受到重視。43%的中國投資者表示,當他們和財務顧問交談時,幾乎每次都會詢問關於可持續投資的信息;而55%的受訪者幾乎每次與財務顧問交談時也都會經常收到這方面的信息,這兩項數據均高於全球、亞洲整體比例。
中國投資者相信自己能透過投資為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作出貢獻,當中有超過三份二投資者(66%)在可持續發展類基金與沒有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基金之間會選擇投資前者,有關比例較全球(47%)及亞洲(49%)為高。
施洛德投資中國區總裁郭煒評論道:
「中國投資者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似乎不論在關注度或者是認為通過個人投資可帶來影響的想法有更強的信念。更可喜的是,調查顯示,過去認為可持續投資與回報不能並存的刻板概念已大為扭轉,投資者選擇相關投資時或無須犧牲投資表現。作為資產管理機構,我們的戰略角色是協助客戶掌握可持續投資的環境和機遇,讓他們的價值觀能夠反映在自己的投資選擇之上。同時,我們除了致力為投資者帶來回報之外,亦希望為整體社會發揮正面作用。」
氣候變化無疑是可持續發展當中的一項重要挑戰,至於緩和氣候變化責任誰屬,便有約一半的中國投資者認為個人(53%)(如他們自己)和投資經理(50%) 需要肩負起這個責任,而位列眾多選項第一的國家政府及監管機構的相關比例則為66%
相較於普通人,投資基金的經理通常能夠接觸所投資的公司,並進而影響其行為。67%的中國人認為,投資經理應該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從涉及化石燃料行業的公司撤資。 同時,投資者希望投資基金在投資時能優先考慮所投資公司的社會責任,如對社區和社會的影響,其次是關注環境問題,如排放、可再能源的使用、公司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等。
氣候變化代價極大,對大眾生活影響深遠,同時亦正左右著投資者的意向。因此,施洛德自今年起已將氣候變化因素加入到各資產類別及市場未來30年的表現預測當中。
投資者不單透過投資取向表達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信念,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調查顯示,在推動可持續社會的行動當中,最常見的包括避免與企業社會責任紀錄不良的公司交易(69%)和減少及回收家居廢物(67%)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