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往生是自然現象,你不需要操一點心

2021-02-08 日本太和淨宗學會

人為什麼會生病?老人都要生病?他就想到,我老了,社會上沒用了,一天比一天老。人家很多人問我,好像我沒有見到老化,什麼原因?我沒想到老,沒想到我已經老了,沒想到,根本不想這個問題。根本不要去想病,你裡面的帶著病毒的細胞就統統恢復正常。你得相信,你不信不行。還得去找醫生、找什麼醫藥,我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你的問題真來了。所以,不能去想,就沒事,愈想事情愈多,愈想愈麻煩。真正放棄,不想的人,個個都沒有問題。這不是奇蹟,這就是意念改變了物質現象。


這麼多人實驗成功了,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我們得相信。希望你有一個很好的健康的身體,不要去想病,只想阿彌陀佛。也不要去想往生,往生是自然現象,到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佛來帶你走,你不需要操一點心。你說這個淨宗多簡單!真的,整個關鍵都在信心,你不信它,你就沒法子了,你要相信它,真的,現前就得救。把所有一切,什麼醫療什麼東西統統放下。飲食改變成素食,清淡,粗茶淡飯就能把你的身體調養好,不需要任何補品,補品都有副作用,花錢不值得。念頭第一,用念頭恢復我們的健康,延長我們的壽命。延長壽命是願力,我延長壽命幹什麼?為眾生服務,為正法,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那你的命長壽,是你自己壽命。你為眾生,你短命,命也延長了,為什麼?眾生需要你,佛菩薩需要你,不是你自己的事情。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三集)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歐陽老居士讀經往生,暢懷法師念阿彌陀佛了】
    主管暢懷法師,學天台,他供養佛像,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兩旁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他每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我們勸他念阿彌陀佛,他也不念。 有一次我到香港講經,到他精舍拜訪,突然看到精舍裡有一張西方三聖彩畫像,貼在佛龕前面,佛龕(裡)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玻璃龕,西方三聖貼在佛龕上。
  • 淨空老法師2018新加坡弘法之旅
    ▲淨空老法師說,宗教教育和聖賢教育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 路德教會泰利奇主教(Bishop Terry Kee)發言要點:新加坡猶如一大片土地上種著不同品種的花。▲德寶法師強調在生活中落實多元團結。【3視頻】東天目山凈宗道場批評一個出家人,就把我們所修的功德全部都消掉了淨空老法師:世事無常,何必執著念佛人的沈著安閑——黃念祖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淨空老和尚開示)蔡禮旭:「言語忍,忿自泯」對治「惡語傷人」往生極樂世界保證書-蕅益大師開示( 淨空法師主講 )聽師父說 | 謙卑是世出世法第一步
  • 淨空法師:我勸同學,海賢老和尚光碟,一天要看三遍,每天不要缺,一年看一千遍,一天念一萬聲佛號,我們往生就有把握
    我有個方法念《無量壽經》淨空法師:經典天天讀誦,意思不明了,要聽經,唯有真正清楚、真正明白,才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做就是修十念法講解 念佛可免難、康寧、解厄、安樂、治病、開智慧、結善緣、救冥苦、大寶藏、決定往生,念佛成佛二十則淨空法師:沒有比念佛更要緊的事,沒有比念佛更大的事,這個事情一時一刻都不可以停【強烈推薦】印光大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匯集)【極重要】淨宗祖師善導大師著名的二河白道喻示意圖及講解
  • 淨空法師 親臨澳洲雪梨淨宗學會開示
    v=hU3InvA_yTsPublished on Nov 10, 2014~啟講日期:2014.9.14(共一集)講於地點:雪梨淨宗學會~檔名:32-069-0001,容量:66.1 MB-全1集華藏凈宗弘化網:http://www.hwadzan.com/淨空法師專集網:https://www.facebook.com/amtbtw
  • 淨空法師:【一心嚮往,活著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生。要知道,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這個諸位同學一定要清楚。 所以往生不死,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並沒有斷氣,你還是活人,你看到佛來接引,跟佛去了,跟家人再見,打個招呼再見,就走了。 身體不要了,丟了,身體帶不去,這是很骯髒的東西,極樂世界是清淨世界,沒有這種骯髒東西,這是一切染汙根源,要把它丟掉。
  • 佛教大德們眼中的當代第一高僧淨空老法師(一)
    雪廬老人德相及雪公和淨空老法師合影李炳南老居士的這段話,證明淨空法師的師承李炳南老居士《相宗綱要》全然不思老法師在佛門中所做的貢獻:弘揚淨土,倡印經書,辦佛教電視臺,乃至向社會上推廣儒家。有多少人因法師而信佛,有多少人因法師而往生西方!法師可謂當今佛教事業做大貢獻之第一人!「欲使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如今佛門,對老法師有信心者何止千萬!末學誠懇地勸請抨擊者三思:「將有多少信徒,因為你的抨擊而斷失善根?」這個因果您擔當得了嗎?!
  • 淨空法師:【不昧因緣果報,修行人不怕死】
    一般人怕死,明白人不怕死。 明白人知道高升,(例如)你在這個市當市長,不錯!
  • 認識淨空老法師
    澳洲格裡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 定弘法師祖母往生的啟示
    家境都不富裕。爺爺在農村生產隊裡,負責養蜂工作,常常帶著蜜蜂去外地放養(到有花開的地方),多數時間不在家裡。因此家裡、田裡的活兒都是奶奶幹,孩子又多,而且還都很小,所以奶奶很勞累。後來孩子們長大了,為兒子們娶媳婦、蓋房子,為女兒們安排嫁妝,操盡了心。然而,兒女們成家以後,或因經濟不寬裕,沒有對奶奶那麼盡孝,有時甚至不能以和顏悅色供養奶奶,這使奶奶感到失望和難過。
  • 念佛人要抓住經典、抓住了佛號,分秒必爭,才能夠安然度過,才能夠往生淨土
    >【紮根】淨空法師:決定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是四個根,像桌子四個腳一樣,真叫四平八穩淨空法師:你要想學佛,你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淨空法師:沒有前面三條,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沒有根【入門】你要想學佛,你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
  • 講經法師的秘密修行 | 往生故事
    法師年少出家,思惟敏捷,領悟力強,喜歡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對於《涅槃經》特別精通,甚至曾經多次折服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善胄法師來到首都西安,在淨影寺跟隨慧遠法師,做他的弟子。慧遠法師往生之後,善胄法師奉皇帝的命令在淨影寺指導大眾修習《涅槃經》。
  • 你一定要看: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悟道法師,俗姓林,名正道。初期學佛,於高雄壽山寺星雲老法師為皈依三寶,法名慧明,聽賢頓、淨心等諸位老法師於電臺佛學講座講《阿含經》、《法句經》等。 一九六九年於臺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等處,聽淨空老法師講《楞嚴經》、《華嚴經》、《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法華經大意》、《金剛經》、《圓覺經》、《六祖壇經》、《地藏經》、《阿難問事佛吉兇經》、《大乘起信論》、淨土五經一論等,大小乘經論共約十五年。
  • 了解事實真相,全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淨空老和尚開示
    來生的時候你又報復他,再來生他又報復你,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苦,這就是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一筆勾銷了,來世就變成好朋友了。沒有見到苦因,不怕造業;沒有見到樂果,不知道修善。「法藏愍念此等眾生,選擇此願攝眾生也」,阿彌陀佛在因地,周遊列國,認真的去考察、搜集資料來建造極樂世界。
  • 助念中陰得度 現金身佛相 往生的眾生無量無邊
    淨空法師:你想發財、想聰明、想健康長壽?我有個方法念《無量壽經》淨空法師:經典天天讀誦,意思不明了,要聽經,唯有真正清楚、真正明白,才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做就是修【求生極樂】淨空法師: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淨空法師:學佛要真幹,真幹的人不多,很少,幹假的多,幹真的少
  • 【首播】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淨空老法師弘法六十週年紀念談話
    自己沒有做到,這部經你就沒有辦法講透徹、講明白;自己必須做到,你自然就會講。遍遍都有體會,遍遍都有不同的意思,顯示出佛陀的經教、祖師大德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是真實的智慧。把經教講明白、講透徹,幫助大家真正下定決心,真信、真願,一句佛號念到底。  我學佛七年發心出家,一出家就開始講經,教佛學院。
  • 淨空法師:身口意三業清淨重要
    我們要把每一天的時間都看作我最後的一天,你妄想就沒有了。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重要的!還有放不下的,自己警覺到我這一生極樂世界去不了,依舊還要搞六道輪迴,這一生的機會錯過了。天天練,天天作如是觀,我們這一生才決定有成就。成就高低,這個地位不去計較它,我只要得生淨土,什麼品位都行,不要為這些操心。愈是真誠,品位愈高;愈是計較,品位愈低。一點雜念都沒有,這個人往生往往都是上上品往生。
  • 不昧因果|淨空老和尚主講
    ,告訴我吉隆坡楊居士往生的狀況,我聽了很安慰。他妹妹告訴他,你一生所修積的功德很大,決定不會墮地獄,你應當趕快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他心就定下來,一心念佛,是念佛往生。這是遇到盜匪的劫害,所以死了以後身體要解剖驗屍,然後從醫院裡面送回他家的時候,他整個身體柔軟的,面容也很好看,這種瑞相我們肯定他是往生。一般人過世幾個小時之後身體僵硬,僵硬是走的時候恐怖害怕,如果走的時候很安詳,佛經裡面跟我們講「不驚不怖」,沒有恐怖,很歡喜,他身體就柔軟。
  • 不彰人短 不衒己長|淨空老和尚開示
    你本身心行不善,你念佛念得再勤,你的願心再懇切,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環境不相應,阿彌陀佛把你接引去,你天天跟別人吵架,天天跟別人生是非,你不把極樂世界給鬧翻了。你對於阿彌陀佛的情再深厚,阿彌陀佛也不會因為你把極樂世界毀掉。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身的條件是善心、善行。 孔夫子教我們「止於至善」,這才有條件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