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能全運會」——競賽規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
經過3天激烈角逐,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12月13日在廣州落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91名選手獲得86個項目的金、銀、銅牌。
獎牌誠然可貴,但並非辦賽最終目的。大賽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技能競賽工作展示的「風向標」,讓「有技能、好就業」逐步成為社會共識,更具重要引領意義。
技能無處不在
從數控車、工業機械、飛機維修等先進位造業,到工業4.0、移動機器人、雲計算、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再到美容、美發、烘焙、餐廳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項目……本次大賽共涉及製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築業、服務業等14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需求。本次大賽參賽人數最多的項目前10名中,多個項目均與製造業密切相關。機器人系統集成項目就是其中之一。在本次大賽中,共有27個代表團的80名選手參加機器人系統集成項目。
「參賽人數多,是因為我國正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這其中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位造業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大賽機器人系統集成項目裁判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各省份對掌握工業機器人技術相關人才培養非常重視,參與比賽積極性很高。另外,從市場端看,我國機器人進入高速增長期,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這極大拉動了地方對人才的需求。
記者注意到,移動機器人、工業機械、焊接等這樣的「硬技能」項目參與度高,諸如健康和社會照護、酒店接待、餐廳服務、花藝等「軟技能」項目也備受社會關注。
12月11日下午,酒店接待項目比賽現場圍滿了前來觀摩的群眾。來自陝西代表團的選手王羽傑剛一亮相,一個身著黑色禮服、頭戴黑色禮帽的客人就來到前臺,對分配的房間提出疑惑。而在另一側,一位身著長袍、頭戴紗巾的客人拖著行李箱,表現出一副不太耐煩的神情。不過王羽傑在比賽中淡定自若,始終保持微笑來處理客人提出的各種問題。
「這個場景實際考察的是選手對多元文化背景客人的接待處理。」大賽酒店接待項目裁判長、葉脈文旅教育(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葉丹茗對記者表示,從本次大賽選手表現看,其知識結構、社會閱歷、應變能力明顯比前幾年提升了一個檔次。最直接的一個表現是,良好的英語交流和計算機應用技能,已經從過去的「高配」變成了「標配」。
「選手水平與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層次、技工教育質量等因素有很大關係。隨著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水平不斷提高。從比賽情況看,各地選手技能水平普遍提高,這表明蓬勃開展的職業技能競賽整體促進和提高了各地技能人才培養水平,也為我國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奠定了堅實基礎。」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說。
企業求賢若渴
作為我國技能人才規格最高的技能盛會,本次大賽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和支持。據統計,共有120餘家大型企業集團和中小型企業積極為大賽提供比賽設備設施、技術人員、賽事保障等各項支持和服務。
「這些選手,我們都想要!」由於比賽期間不能與選手和教練聯繫,立邦投資公司裝飾塗料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孫榮隆只能在場外「暗中觀察」。孫榮隆的話並非恭維之詞。如今,技能型人才正成為企業追捧的「香餑餑」。而技能大賽則是對技能人才最好的檢驗場。
有意在賽場招工的企業不止立邦一家。在本次大會舉辦期間,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公關部部長尹捷也向選手們拋出了「橄欖枝」。
「做好製造業,優秀技術工人不可或缺。所以技能工人一直都是我們寶貴的人才資源。」尹捷告訴記者,廣汽把技能人才的培養延伸到整個產業鏈,通過以賽代練、以賽促學等方式和手段,培養了一批典型工匠人才。
「為什麼像我們這種高科技的軍工央企還要『熱衷於』參加技能大賽?因為培訓和參賽相結合,更加注重評價技能人才的綜合操作能力、行為規範能力、質量控制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對航空技能人才的評價更加科學和精準。」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中心主任司莙鵬表示。
大賽雖然結束,但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仍任重道遠。業內人士普遍呼籲,要進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切實增強技能勞動者獲得感與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培養更多人對於技能成才、技能報國觀念的認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