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柳琴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校50米短跑中考試不達標,他想補考卻沒有機會,這很可能打擊他對體育的興趣和信心。這樣一次性的學習評價對一個一年級學生合理嗎?真實反映出孩子的體育水平了嗎?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教育評價還是集中在「分數主義」的競爭上。那麼,應當從怎樣的視點出發、怎樣來推進教育評價的改革呢?
12月8日,由華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區教育局聯合主辦,普陀區教育學院承辦,新黃浦實驗學校協辦的全國第十五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圓滿舉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學習評價的概念與技術」,首次嘗試長三角四地偕同參與,採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舉行。
為什麼要做「學習評價」?由於應試教育的評分制度,在學校中原本最重要的東西被人們忽略了,這就是「學習」本身。眾多的學生、家長、教師過分看重考試的分數。在論壇致辭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指出論壇之所以要關注「學習評價」,是因為這個選題非常符合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時代已經要求教育要逐步邁入「評價」這個改革的「深水區」。我們不僅僅要做結果評價,還要把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增值型評價等等評價的方式結合起來,嘗試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嘗試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特點分類設計、系統實施,增強評價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以「評價」為主題的本次研討會,可以看出普陀區教育對時代要求的一次積極回應。回顧有效教學十五年的主題,有效教學研究從「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工具」,到「教學的方法」、「學習的模式」,最終來到了「學習評價」,走完了一個教與學的全過程,從中可以看出「有效教學」項目清晰的研究脈絡,這次的研討會也十五年的研究之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有效教學的探索實踐中,『評價』本身是最難做的,但加強對『評價』這個『牛鼻子』的研究是極富價值的。」賈煒指出「評價」本身的複雜性,強調「評價」本是為了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生的小學階段,評價要給學生更多的肯定和激勵,要允許學生從失敗的挫折中接受成長,而不是選拔。即使是選拔性考試也要服從教育改革的目標,不能盲目刷題,不能做純粹的技術派。
評價,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過程,但是評價不等於教育。他鼓勵大家遵循教育規律,在實現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的進程中發揚「兩種精神」,即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兼收並蓄的開放精神。只有有不斷地尋根「本原問題」,才能讓自己「明察守正」,才能有助於教育研究的「不忘初心」,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採用「不評分制」 倡導「真實性評價」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鍾啟泉認為,採用「不評分制」不失為教育評價改革的突破口,在工業革命時代,學校的目的是培養順從的勞動者這種教育模式,把重心置於「服從、劃一化、死記硬背」,而19世紀的這種制度,在當今的21世紀已經過時了。當然,他也看到實施「不評分制」需要超越諸多難題。首先,學生和家長對這種轉型可能並不理解——他們習慣於「成績」,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評分制度讓他們以為「高分即成功」,家長也給孩子灌輸同樣的觀念。而超越停滯心態的最佳策略是,持續地圍繞「不評分制」展開實驗和討論。家長終究會認識到「學習」比「成績」更重要,這種見識終將獲得認同。
自然,「不評分制」的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費時日,需要人們自覺地轉換思維方式,這裡面存在著種種的難題。鍾啟泉指出,第一,讓所有家長對「不評分制」取得共識。第二,所有的學習課題均為項目式,課堂中的經驗必須是支撐所有學生持續成長的活動;必須學生擁有孜孜以求的學習熱情,以及把種種課題留存在記憶之中,藉以重建學習經驗。第三,支撐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不是單純靠教師的努力,而是要求學生自身做出努力。第四,重視數據的收集與數位化。要提升課堂學習的質量,就得探討如何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何運用數據。必須認識到,像教科書之類的軟體,並不是學習過程中唯一的工具,真正的學習也不是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與家長的參與能夠替代的,如此等等。評價觀念與體制的破舊立新,是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直面的一個嚴峻挑戰。
為此,他倡導「新課程改革」的「真實性評價」,這是一種旨在把教育評價作為更人性化的創造性活動來重建的新範式。所謂「真實的境脈」指的是現實社會中實際的境脈或是專家學者的學術性境脈。即在「真實性學習」中並沒有唯一正確的所謂「標準答案」,並無定型化的解法。這就要求學習者思考哪些知識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收集必要的信息,同他者協作,不定型地投身問題情境,展開真誠的對話。此外,要長跨度地評價認知能力,必須從長期地跨越單元與學科的視野來加以展開。如在每一個重要的單元,布置表現性課題,以學期、學年為單位,來評價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
在有效教學過程中,「評價」怎麼做?十五載迭代革新,深耕厚植,有效教學研討的成功經驗為上海乃至全國基礎教育的課堂轉型提供了可借鑑的生動樣本。來自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蘇州市滄浪教育集團、蕪湖市鏡湖小學三地的領導、教科研代表分別從探索基於學生合體差異的自主性評價,「數據驅動教育教學改進」的校本研修和技術支持下的「樂考」探索等內容向與會人員分享了經驗。蕪湖市鏡湖區鏡湖小學老師張蓉帶來《技術支持下的「樂考」探索》發言,在「樂考」設計中,學校結合每年的元旦和「六一」兒童節兩大節日,開展不同主題、不同場景、不同板塊的遊園闖關活動,寓教於樂,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圍繞經典名著、優秀繪本動畫人物童話故事,以及傳統節日來設計主題進行評價,這些都是無法在卷面上直接反映出來的。關鍵是,如果孩子們對自己闖關的表現不滿意,活動還特別設計了三次「復活」功能。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再申請「復活」重考,直至自己成績滿意為止。這樣的樂考可以堅定孩子們學習的信心,真正實現了快樂出發、考試無壓。
在主題發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尚陽外國語學校校長席璐告訴大家,他們學校在實踐中發現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評價,能夠貫穿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為了方便教師進行評價的記錄,學校使用了電子校徽作為評價的平臺,記錄學生評價的內容、次數,並且不斷完善評價的維度。在實踐中發現,與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相比,電子校徽記錄學生的評價情況,能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通過大數據的後臺記錄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和變化,關注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教師持續優化課堂,增加學生的參與度。經過三個階段探索與發展,信息技術幫助上海外國語大學尚陽外國語學校獲得了一系列的收穫。
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改善了評價科學性,但也帶來新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對老師教學要求的挑戰。在鏡湖小學的「樂考」實踐中,因為這種開放式的考試,對考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考官具有良好的個人文化素質、口語表達以及調控能力,尤其是在和學生的互動中要能靈活應用,激發學生的表現力。雖然在每一次活動之前,都會對考官進行培訓,選拔。但「樂考」當中還是出現了因為考官個人素質的參差不齊,從而評價產生了偏差的現象,導致有的學生真正的學業水平無法完全展現,影響評價的結果。鏡湖小學正在升級樂考的版本,通過技術和高效的團隊共研去破解難題。
此外,隨著教學中心的轉移,老師的備課不僅是備課的問題,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情況。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信息紛擾的時代中,教育的決策者、研究者和實施者會不斷面臨各色的衝擊與困擾,要注重「評價」的效率,不是評得越多越細就越好,評價數據要無痕的採擷,真正體現育人為本。「教師備課不再是備一個教學內容的設計問題,還要備學生的學習的情況,每個學生的學習的品質、學習策略,應該強化學習過程當中同學之間的互助、合作,這樣才會使學習評價來引導學習過程,來改善我們的教的過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表示。
十五載迭代革新,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據普陀區教育局局長胡俊現場介紹,歷經十五年的探索實踐,普陀區教育學院開發了構建學生學習支架等24門教研課程彙編。聚焦課堂,普陀區中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評估意見及案例分析,先後共有近百所學校參與30多類項目研究,先後約有近千位老師參與課題研究,共有近60位教師在研討會期間進行示範課展示,形成了近60個鮮活的典型案例。以新黃浦實驗學校等為代表的基層學校,每年主動承接實驗項目,紮實開展課改研究,構築全學段全覆蓋的實踐探索網絡,成為項目研究成果的孵化池。
普陀區學校的課堂正在靜悄悄的發生變化。兩千多年前孔子坐而論道的課堂演變出無數豐富的形式,從記憶型教學文化為特徵的傳統課堂教學,逐步轉變成以思維型教學文化為特徵的現代課堂教學,課堂的形態不再是化一的同步教學了,而是百花齊放式的探究性單元學習項目學習,跨學科主題,整合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是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在課堂中的身份,從傳遞中心轉變為對話中心。
她表示,未來,普陀區教育的未來要做兩件事:第一就是擦亮品牌,雖然十五年的研究周期到了,但是有效教學這個品牌項目不能丟,要進一步加大對有效教學的宣傳力度,系統地梳理這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好好運用這些成果,更好的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讓課堂革命真正成為普陀學校和教師的文化自覺。同時,要把目光聚焦在學生的身上,研究學生學習什麼?學習的時間有多少?學習的結果怎麼樣?也就是要全方位地關學生的學習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用項目化的方式去推動研究,為有效教學能夠項目尋找新的增長點,更要促進實現評價為學生發展服務,達成「學以成人,人人出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