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賴聲川:選難的戲做,再發明新的山峰

2020-12-26 北京日報客戶端

即使話劇是一個小眾的藝術門類,今天的我們也不用再費筆墨去為賴聲川導演正名了。

他的表演工作坊第一次把集體即興編創的創作形式介紹給了整個華語戲劇;他的《暗戀桃花源》是一代舞臺劇愛好者不能割捨的夢想;他的《如夢之夢》不僅是21世紀初最受矚目的華語戲劇作品之一,更創造了只能用奇蹟來形容的票房神話。

人們早就知道,林青霞曾是他《暗戀桃花源》中的雲之凡,傳奇戲骨金士傑是他早年創作的好搭檔,黃磊、孫莉、郝蕾、何炅、胡歌、謝娜、張杰都是他的劇中人。

這是一個已然站在榮譽巔峰上的人,但他還有使不完的勁頭。

他打算再去發明新的山峰。

丁昱文 攝

忙碌得駛入了不同的軌道

要訪問到賴聲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採訪的需求在9月初提出,真的在劇場的後臺見到他,已經是11月下旬。當中的這幾個月,他和臺北的表演工作坊團隊重排了《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回到上海後受疫情影響進行了居家隔離,出關之後又奔赴北京,迎接他的專屬劇場——上劇場第一個Live高清戲劇影像《水中之書》的院線公映,之後上劇場專屬版《寶島一村》建組,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帶著年輕的大陸演員團隊復刻著上世紀臺灣眷村的故事;與此同時,2019年的新作,倪妮主演的《么么洞捌》還在杭州進行新一輪巡演,演出的間隙,他在杭州閉關創作,為籌備中的新戲譜了一支曲子;大洋彼岸,他30年來最具代表性的12個劇本的英文版也即將在美國出版。

妻子丁乃竺一度以為,受疫情影響,他終於可以把工作節奏放緩,試著休息片刻,沒想到現場演出行業的短暫停擺,讓劇場人賴聲川忙碌得駛入了不同的軌道。

採訪開始前半小時,導演賴聲川在上劇場臺側帶著演員們暖身,還有一些細微的調整筆記要最後再叮囑一下,當然,技術性的指導在這個階段已經不必要了,更關鍵的是他的出現能給演員們提神、聚氣。

採訪開始前一刻鐘,劇作家賴聲川和密西根大學出版社進行越洋電話會議,商定校對新書的譯本。

採訪開始前一分鐘,創作者賴聲川終於得以在劇場休息室的沙發上癱坐片刻——與此同時,他的目光聚焦在牆壁上的一塊屏幕上,屏幕裡是劇場內的實時監控,演出方才開場,他需要確認演員的表演狀態。

《如夢之夢》 林靜雯攝

丁乃竺走進休息室,拿來朋友送的一盒甜食,四個精緻的水果派,催他挑一個,剩餘的分給工作人員,丈夫賴聲川一邊選,一邊小聲寬慰自己:「一周只吃一次的話,今天還是可以的……」有幸當選本周甜品的是一塊鋪滿莓粉色果醬的點心,丁乃竺笑了:「我就知道你會選這個。」賴聲川表示贊同:「我們如果去做那種夫妻默契考試,肯定可以得滿分。」

和甜食一起來的還有工作,「我順便問你一個問題,會昌實驗劇場的地板尺寸到底……」生活之外,丁乃竺還是上劇場CEO、表演工作坊的行政總監。

賴聲川不抽菸不喝酒,這在高產的創作者中實屬少見,除了規律的運動,取而代之的舒壓方式是吃甜食,吃法也是孩子式的豪邁,一勺揮去四分之一,一大口,桌上的可樂也是標配。

有個坊間「神話」,說他的排練廳一定要有可樂,不然不工作。在他每年公開行程最多的場合——烏鎮戲劇節時期,往往只需要一個眼神會意,隨行的工作人員就會遞上事先準備好的可樂,那是他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提神的唯一解法。

好像有點小勞碌命。這是妻子對賴聲川的工作狀態的總結,他會念叨著香港話劇團的導演一年要做幾個戲,或是哪個劇院一年的作品有幾件,但別人完成的是外部指標,他要完成的題目都是自己出的。

「為什麼這樣定?……就神經病啊。」他從不否認自己的創作天賦,但更要強調努力和工作的累計和天賦是對等的。

「他確實是有一種絕對的天賦,拿著劇本可以很快拉出一個場面,去年的《北京人》大概只用三四天就可以整排了。」丁乃竺忍不住要稱讚一句。「那其實是經驗啦。」被眷顧的當事人有恃無恐。

好久之前,有個算命先生對他說,你其實很不了解自己。比方說是兩人拳擊,賴聲川是不知道自己出手能帶來多大威力的,所以每每是全力以赴,一拳制敵還有餘波震蕩。

戲,要選難的做,既有的樣式做慣了,就發明新的。

民俗曲藝可以做戲。1985年,表演工作坊創團之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用當年臺灣近乎絕跡的傳統藝術做當代戲劇,被稱為臺灣文化史上的一次「事件」,作品原聲錄音被唱片公司出版,立馬成為白金唱片。

《暗戀桃花源》專屬版 林靜雯攝

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也可以入戲。1986年,時空與命運交錯的《暗戀桃花源》問世,一紙「混亂與幹擾」。橫跨一個世紀的人生也可以入戲。2000年,8小時的話劇史詩《如夢之夢》在臺北首演,舞臺採取環繞設計,觀眾席被包裹在中央,因此得了個「蓮花池」的美稱,池邊舞臺的八個方向中,時光流轉,空間轉換,觥籌交錯,恍若隔世。體量龐大的時代記憶可以入戲。2008年,《寶島一村》首演,故事取材自臺灣電視人王偉忠在臺灣眷村的成長經歷,100個口述歷史素材,演變成臺上48場戲,串起3個家庭自1949年起60年間的生活軌跡與文化身份認同。

相聲劇、蓮花池、集體即興工作坊、史詩體量的敘事樣式、顛覆式的觀演關係……在創作的路上,賴聲川一直是那個空前的來者,一個攀著自己前作拾級而上的旅人,甚至因為在可見的未來中,一直沒有後生追趕到身前,而稍顯寂寞。

「放下,是一種專注」

落成五年的時間裡,坐落於上海徐家匯區商場頂層的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已經被布置得像個小家。

休息室裡的沙發柔軟,桌上茶具考究,角落裡安然擺著近年陸續收集的幾把吉他,排練廳和劇場的檔期最大程度地配合著賴聲川的創作光譜,這間劇場全心全意地聽從藝術家的調配,給創作最大的自由與自在。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得以隨時「放下」。而放下,是他諸多作品創作環節中的關鍵動作。

「可能是因為問題、障礙,積累得太久,讓一個人看不清自己作品的走向。在這種時候,面對一個渾濁的、複雜的畫面,去碰它,去理清它,還不如把它放掉,讓它像濁水一樣,自己就清了。」

他把創作的心得用間隙時間寫在微博上,以「導演生活筆記」的話題成集,如今已有613則。

對比之下,在美國的劇場工作就沒那麼順遂。美國演出行業歷史悠久,商業機製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生產標準」,譬如演員工會規定:每排練80分鐘需要休息10分鐘,如果涉及肢體動作表演,休息的間隔要縮短到55分鐘,休息期間導演不能和演員講話,下班時間導演也不能講話,甚至演出上臺前的間隙,也不能講話。

要命的是,創作瓶頸的解決,往往就發生在那休息的片刻。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秦鍾攝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在臺灣排《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賴聲川帶著表演工作坊的骨幹力量金士傑、趙自強等演員集體即興,彼時臺北藝術大學的一位研究生正要以「賴聲川的即興創作方法」為題論文,於是也來從旁觀看,當天劇組在處理「皮不笑」和「貝勒爺」一段對手戲時陷入瓶頸,百般嘗試無果之後,導演決定放大家休息10分鐘。人群魚貫走出排練廳,放空抽菸,只有賴聲川和兩位演員沒走,就在這留白的10分鐘裡,他們無心插柳完成了這場戲,「而且是一個很妙的解法!」賴聲川回憶起那個研究生回到排練廳後驚詫的面孔,露出一個狡黠的笑容:「我和他說,那我就不知道你這個文章要怎麼寫。」

賴聲川在美國度過了整個童年,彼時還是小學生的他周末要自己搭公車去學畫畫,公交車司機嚴格地捍衛著自己休息的時刻表,他會定時定點停車休息5分鐘,車上的孩子們嬉鬧,司機就捧著杯子喝咖啡,這5分鐘誰都不能和他講話。等到小學生變成了賴老師,他就像司機捍衛休息時間一樣,捍衛這每一個醉心於藝術的時刻。

所以為了捍衛「放下」的時刻也鬧出過喜劇。

還是在美國的排練廳裡,下班時間到了,關於今天這場戲還有一個重要的修改沒有傳達,於是到點就被「禁言」的導演,只好給熟識的演員使眼色,要他走出排練廳稍作停留。幾分鐘後紐約街頭,街燈掩映下,賴聲川才把重要的演出筆記交給了他。

「放下不是一個太容易的動作,它是一種專注。」

賴聲川始終覺得編劇和導演是同一件事,也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由自己擔任編劇,或由他主導演員進行即興編創,他的原創劇本也從未交給其他人執導。當進入專注的寫作狀態時,他會覺得是「戲在寫自己」。

2019年創作《曾經如是》的時候,75場戲,300個角色,一開電腦,寫臺詞像是在放電影字幕,有了第一句,第二句自己就浮現出來;有了角色一,對手戲的角色二就會自動跳出來。這樣專注狀態的產物,在進入排練廳之後也很少會被演員質疑,基本不需要修改。

專注是可以練習的,但方法不在任何一本戲劇教科書裡,而是在人生禪修的課題裡。

「雖然說創作不是禪定,但是你在穩定的狀態裡,比較容易創造出所謂的流動。做導演、做編劇,如果不懂安靜,要怎麼寫東西。做演員也要學會放下,要成為另一個角色,一定要先放空,基於70分去填滿,那30分的空間就很有限,但如果你把70分先放掉,從0到100填滿,這個過程就很漂亮。」

他的「導演生活筆記」第584則寫著:我其實沒有資格教導大家禪修,但在此可以出一個簡單的作業讓大家嘗試一下:請端坐。

「劇場,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

「劇場的絕對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性,它的浪漫在於,它是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在上劇場入口的捲簾門上,賴聲川寫了這麼一句話,其中「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多年以來被愛戴他的觀眾和戲迷奉為他創作的母題。

什麼是無常呢。當筆者坐在《曾經如是》的蓮花池中,看著「時間」先生和「偶然」小姐經過所有人的生活——是的,在賴聲川的舞臺上,時間和偶然竟然真的是兩個活生生的角色——看著雪蓮在兩次天災面前痛失親人,看著多吉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淨土」消失在暴風雪中,於是以為無常就是生命中的隨機事件。

但當觀眾後退一步,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裡遠看角色們的一生,就會看到,生命的轉折與結局,在之前的自主選擇中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我所以為的偶然,不過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一葉障目。

無常,偶然,隨機,因果。這組在我看來有些面目模糊的文化符號,在導演看來則是界限清晰的概念。

工作照 秦鍾攝

「無常是一回事,因果是一回事。無常是你要意識到如果今天你很開心,狀態很好,這狀態不會一直延續,一切都在變化,這是最真實的生活。而生活中那些看似偶然發生的隨機事件,有可能都有前因,就像是水加熱會沸騰,地心引力讓我們停留在地球表面,我們以為是偶然,其實是暫時沒有看到因果的全貌。」

某個夏天,賴聲川和丁乃竺去峇里島旅行,很難得是為了單純的放鬆,而不是換個環境去寫東西。兩人在戶外吃飯,看著茂密的熱帶植被集聚成林,丁乃竺忽然說:「你呀,如果能知道這生命裡面發生的一切因果,就很厲害了。」只此淡淡的一句,賴聲川收藏於心。

與其說創作的母題是無常,倒不如說他的作品表達著生活最真實的狀態: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無常並不是悲觀,一切過去的選擇,造就了現在的轉折,而一切現在的選擇,無言中寫下了明日的結局。

「可能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如果這個世界走向某些方向,會造成一些不好的結果。所以會想做一些作品,也不是居高臨下來告訴觀眾你要怎麼活,我誰都不是,但也許我的戲裡面可以有些東西讓你自己去思考一下,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什麼東西在推動你?你能不能看清楚自己的行為會走向什麼樣的結果?」

被時間厚待的創造者

賴聲川出生在華盛頓,籍貫是江西會昌,在美國度過了整個童年,少年時返回臺灣定居,後來在美國伯克利大學拿到了藝術戲劇博士,再次回到臺灣教書和創作。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婿一個是不丹人,一個是美國人,整個家庭散布在各地,這些年的探親、訪友、旅行、創作,讓他跑過200個國家和地區,是謂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公民。

「可能我的思考還是比較國際,我始終在想全人類的未來,而不是只思考中國的未來,這樣寫出的故事自然而然就一會跑到美國,一會跑到印度……」

他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中寫,原創者要理好你的人生檔案。他聽人講學佛的流浪漢的故事,聽朋友的父親講尋找淨土的故事,聽到也並不一定要寫進戲裡,表達從來不是為了展示經驗。

《寶島一村》專屬版 王開攝

所以我們看到《如夢之夢》的法國伯爵愛上嫵媚的上海小姐,看到《曾經如是》中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雪域子民移居紐約,看到《寶島一村》中兩岸居民的人情世故,都並不驚訝,因為在導演沉甸甸的人生檔案中,總有這樣的篇章素材,總有些不必深究真偽的幻海奇情,總有些不必分辨對錯的矛盾因果。

賴聲川是天蠍座,對情感、故事、喜歡的物件兒的收藏和整理幾乎算是本能。

青年的時候喜歡收集漫威漫畫書,陸陸續續地收集了兩千本,其中不乏後來被炒上天價的珍品,比如《蜘蛛俠》初版第一輯。少年心性也易改,後來喜歡上音樂,兩千本漫畫一筆賣掉,得了600美元,換成一把馬丁牌木吉他。

這把凝結了最深重回憶的木琴幾年前失竊,不知去向,難掩的遺憾煮沸了天蠍座收藏好琴的熱血,都是行家裡手才懂的型號,一把一把買過去,始終都是在找尋當年情感遺失的那一片。

確實再買到一把,同型號,同生產年份,連琴箱的味道聞起來都差不多。

「也許就是你那一把呢!」此時身邊的工作人員是90後,安慰的語氣也歡快。「就是我那把!」這句話語氣有點像爭辯世界上分明有聖誕老人存在的小孩子。「但也不是,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巧的事情呢。」今年66周歲的賴老師喃喃地補了一句。

過去的2019年,他做了6部戲,時間對他是偏愛的,既為他豐滿了人生的檔案,又未曾衰減掉一絲一毫的創作熱情。甚至於導演翻翻口袋,還有個故事可以拿來回答時間。

「我記得我剛回臺灣的時候,剛拿博士學位,是一個年輕的教授,所以一些譯文場合,媒體會找我去。當時法國很有名的默劇大師馬塞爾·馬索來臺北演出,他們要我跟他吃飯聊天,寫篇文章,當時他72歲依舊可以上臺演出,旁邊有人問他:您今年72歲還能夠表演,這是一個什麼情況?他回答說:『我72歲,創造出了你的這個問題,但它卻不是我的問題』。真的是這樣。」

硬要說時間改變了什麼的話,因為體力沒有從前好,原來一周固定去打兩三次的籃球,現在變成每周打一次。

僅此而已。

本文刊發於12月22日北京日報人物版

相關焦點

  • 賴聲川:選難的戲做,再發明新的
    賴聲川:選難的戲做,再發明新的  伊瑒  即使話劇是一個小眾的藝術門類,今天的我們也不用再費筆墨去為賴聲川導演正名了。  他打算再去發明新的山峰。  1.忙碌得駛入了不同的軌道  要訪問到賴聲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採訪的需求在9月初提出,真的在劇場的後臺見到他,已經是11月下旬。當中的這幾個月,他和臺北的表演工作坊團隊重排了《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 走進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隱藏的寶藏》是賴聲川新發明的劇種——斜角喜劇,觀眾能同時看到演員臺前和幕後的表演情況。在賴聲川的知名戲劇作品《暗戀桃花源》中,只有十幾分鐘的「兩團相遇」爭奪舞臺的戲中戲,而《隱藏的寶藏》充分利用戲中戲,顛覆傳統視覺理念。
  • 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
    真正有用的就是舞臺上排戲。然後我們就排戲。我第一年每10周要交一個大概十幾分鐘的臺上的作品。第二年就非常激烈,每10周要做一個完整的、40分鐘的、獨幕的演出,就是自己導的。包括所有的燈光、服裝,預算零,不準花一毛錢來做這件事情。一年裡面三部戲。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給你一個幾百萬的預算來做一件事是一種感覺,規定你一毛都不準花來做一件事情是另一種感覺。那個學習是不同的。
  • 賴聲川率《十三角》亮相 宋少卿耍寶玩曖昧
    他開玩笑地說:「這個戲只有我一個臺灣演員,我感到莫大榮幸,同時我也知道反攻大陸是不可能的事情。」宋少卿透露,他自小就說標準普通話,常常讓臺灣計程車司機很驚訝。在這段脫口秀中,他還將不少包袱融入了自己十幾年前隨父親回大連老家探親、到北京遊覽的經歷中,引得臺下媒體記者笑聲一片。賴聲川是宋少卿大二時的導師和系主任,時至今日都有舞臺劇方面的合作。
  • 賴聲川、張杰、郝蕾話劇《曾經如是》好看嗎?
    周黎明電影及戲劇評論家很難想像一位藝術家在登峰造極的劇場史詩《如夢之夢》之後會朝著更高的藝術極頂攀登,而《曾經如是》便是賴聲川戲劇創作的又一道險峰奇景。金秋媒體人《曾經如是》演出五小時,跨越三十年,創作十年,信息量太大,但很「好看」,很難想像誰能做兩部劇場史詩,但賴老師做到了,時間、偶然和空間,所有之前確定會發生的事發生了……
  • 《如夢之夢》20周年,導演賴聲川...
    我不曉得大家去看其他戲會不會覺得被欺騙了,因為只有兩個小時。」導演賴聲川這樣回憶李宇春參演《如夢之夢》的情形。2020年是《如夢之夢》誕生20周年,2月13日至16日上海站演出由於疫情暫延,記憶依然鮮活。
  • 2021年聽女生說相聲,賴聲川導演《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綺麗版...
    十年前,編劇、導演賴聲川做了他的「相聲劇」系列中的第七部劇《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時隔10年,2021年新年伊始,重製女生主演的「綺麗版」將與觀眾見面。
  • 《夢想家》令賴聲川陷政治麻煩 之前從未因劇獲罪
    在北京某劇院的地下排練廳裡,宋少卿用激昂聲調念著臺詞,賴聲川和現場工作人員一起輕笑。  農曆元宵節一過,賴聲川就開始復排自己1999年的舊作《十三角關係》。一瓶可樂,幾包零食,每天只排整部戲的5分鐘,還是原來的習慣和節奏。  雖然親身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輿論攻擊,但是導演並沒有讓它在戲裡留下痕跡。《十三角關係》對臺灣政治的諷刺和原來一樣,不增不減。
  • 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_娛樂新聞_文體新聞_新聞中心...
    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如果你要替自己家裡選擇一個盆景,但你對盆栽一竅不通,你當然就亂選了,對不對?你如果搞清楚,全世界的所有的盆栽長什麼樣子?多少錢?怎麼樣?你的選擇就會很到位。所以各位,我們劇場就是一個多元的、一種學習、一種緣分。觀眾來看,他也就知道多元的東西做出來的,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經驗。張偉:您覺得看戲是您開頭提到的學智慧的方法嗎?賴聲川:當然看戲是一個方法。
  • 從賴聲川話劇《海鷗》看創意和噱頭的區別
    《海鷗》劇照即便是戲劇名著,如果宣傳不是說賴聲川將恢復契訶夫在劇本上標註的喜劇形式和其背景改為中國及上海,我是沒有興致和勇氣再看一遍《海鷗》的。圈外的話劇粉絲沒有幾個不喜歡賴聲川的,而圈內的話劇人則很多會對他的作品表示「沒有什麼了不起,也就是多了一兩個噱頭」。說實話,目前國內的舞臺演出「噱頭」層出不窮,一會兒是「減壓」,一會是「驚悚」,投資大的找來各路明星,投資小的則尋找各種話題。細看賴聲川在大陸的演劇推廣似乎也經常使用明星和喜劇的噱頭。
  • 賴聲川對話鈴木忠志:戲劇家為何討厭戲劇?
    實習生 李宇皓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沈傑群    最近,在第六屆烏鎮戲劇節,賴聲川和鈴木忠志這兩位當代優秀戲劇家同臺交流,與在場的觀眾探討「戲劇是什麼」。    鈴木忠志是日本的「國寶級」戲劇家,他從60年代開始投身小劇場運動,並於1982年創辦了著名的利賀國際戲劇節。
  • 賴聲川「上劇場」迎來五周年,《寶島一村》依舊一票難求
    而在這個專屬版中,賴聲川還實現了他很多年想做沒有做成的事情,諸如在換景的節奏和時間上,做了反覆的計算和調整。這一版因此也是非常緊湊和精準的。《寶島一村》自2008年12月5日在臺北首演,至今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了12年,可能是現代華語話劇史上觀眾評分最高的劇目之一。
  • 上劇場迎五周年 賴聲川分享《寶島一村》幕後故事
    網易娛樂12月6日報導 12月5日,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舉行五周年茶話會,賴聲川與CEO丁乃竺一同回顧劇場走過的五年時光,聊聊五周年大戲《寶島一村》專屬版的幕後故事。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於2015年12月5日開幕,五年來,上劇場培養自己的演員和技術團隊,共製作了20餘部原創作品。
  • 賴聲川的上劇場重啟,觀眾用笑聲把整個劇場填滿
    很多朋友看過這個戲,但今天的首演我們有一些小的驚喜,設計了一些小片段。希望儘快30%可以變成50%、70%、100%,可以儘快恢復正常。」賴聲川視頻連線參與謝幕6月2日,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與上劇場CEO丁乃竺在臺北用雲上連線方式,與上海的媒體記者見面。
  • 鈴木忠志 賴聲川烏鎮對談「我們並不喜歡戲劇」
    「做戲劇一直很痛苦,戲劇會讓我們必須去思考一些很難的問題,國家是什麼?語言是什麼?人性是什麼?這三點需要人同時去考慮的工作唯有戲劇。將戲劇中融入音樂、舞蹈是非常簡便的做法,但純粹的戲劇不應是這樣的。我們不只要站在很多人面前,還要傳遞自己的理念。作為戲劇人一定要自豪,我們做的事情非常厲害。戲劇的工作是要把自己的體驗和理念向社會傳遞。」隨即,他把問題拋給了賴聲川。
  • 久違了 賴聲川 他的新故事裡,藏著一個煙雨朦朧的杭州
    雖然身在臺北,但賴聲川依舊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參與謝幕。他對觀眾們說:「我們的社會需要劇場,需要療傷以及集體度過這段時間,一定需要劇場來幫助我們療愈。」而時隔五年,賴聲川重返杭州舞臺選擇的第一部戲,也是《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在特殊而艱難的2020年,觀眾太渴望回歸劇場了,也太需要笑聲和歡愉了。
  • 《戲劇新生活》官宣 黃磊賴聲川首度綜藝合體!
    網易娛樂12月21日報導 今日,由愛奇藝出品的「無名」戲劇人生活生產真人秀《戲劇新生活》正式公布嘉賓陣容,黃磊、賴聲川、喬杉化身「戲劇委員會主任」,集結劉曉曄、修睿、吳彼、趙曉蘇、劉曉邑、丁一滕、劉添祺、吳昊宸八位「
  • 賴聲川:別忽視劇場的「療愈」作用
    「疫情原因,今年戲劇節更注重國內和本地劇團的邀請,特別突出原創。」「在疫情的影響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還能順利舉辦,我非常祝福它。」賴聲川表示,回顧人類歷史,反映疫情的藝術創作其實不少,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不乏對瘟疫的描寫:「更鮮為人知的是,古希臘的劇場和醫療中心,歷史上是緊密相連的……我認為這是很微妙的信號,只是現代人忘記了,劇場應該是一個有『治療』作用的地方。」賴聲川坦言,在疫情後有人邀請他做一個劇目,他就希望以「療傷」為主題。
  • 賴聲川攜宋少卿亮相 《十三角關係》拉開演出季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王珏)2月13日,賴聲川率《十三角關係》主演宋少卿、周揚、鄧家佳、趙蕙梓亮相保利劇院。賴聲川導演2012年的開年大戲自春節過後就開始了緊張地排練,該劇將於2012年3月正式上演,這也拉開了2012年度北京央華暨賴聲川演出季的序幕。
  • 賴聲川經典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重啟上劇場大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3日電 (王笈)幕起、燈亮,一個庚子年的「千年茶園」故事在舞臺上再度上演……6月2日晚,賴聲川經典相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