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象的季節,
生命似乎比在任何其他的時間更真實
——約瑟夫·布羅茨基
其實,「速溶咖啡」這個詞條,完全不在我的寫作計劃裡。
首先作為一個為滿足特殊需求而誕生的便利商品,衝煮技法上沒什麼聊的空間;其次,關注Homely的朋友,大概都是喝了很多年咖啡的朋友,速溶咖啡是什麼,還需要我站出來廢話嗎?
不過,在去年9月,看到了一篇文章,大概內容是解讀剖析一則歐洲速溶咖啡品牌廣告片的高明之處,這則廣告片以戲謔的方式調侃所謂的「咖啡文化鄙視鏈」,通過表達「撐速溶反歧視」的態度,藉以宣傳自己的速溶咖啡商品。果然,有人煽風點火就有人借題發揮,原本一則特別Peace的廣告案創意分享文,卻引起所謂的「速溶黨」和「精品黨」在評論區展開的一場唇槍舌戰,兀自幻想著自己是多年來被鄙視的一方,終於等到了可以反擊的一刻。
啼笑皆非之後,沉澱了幾個月,倒想帶著對「鄙視鏈」的偏見,聊一聊速溶咖啡,以及我對其的看法。
什麼是速溶?
開店賣豆子這一年,確實會遇到客人問:你們的咖啡也是和雀巢一樣水一衝就能喝了嗎?怎麼說呢?確實是一衝就能喝了,但是和雀巢不一樣。簡單說來,不同之處就在於咖啡粉不溶於水,但速溶咖啡粉卻可以溶於水。
那麼,速溶咖啡粉究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預處理:去除咖啡生豆的雜質
烘焙:大批量烘焙
研磨:這時出來的咖啡粉,就是上面提到的不溶於水的
萃取: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把咖啡中的可溶解成分提取到水中,形成咖啡液
乾燥處理:成形工藝,得到速溶咖啡粉
我們平時喝到的現磨咖啡,基本都是截止到第4步的。第5步乾燥處理,則是速溶咖啡最關鍵的一步製造工藝,咖啡液在這一工藝下脫水形成可溶性顆粒。而這一步,也是在原材料不變的前提下,對咖啡風味品質影響最大的過程。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兩大主流乾燥法:
噴霧乾燥法(Spray Dryer):
即高溫蒸乾,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工藝,將咖啡液放入高溫噴射器中,通過噴頭噴射成霧狀,在這一過程中小液滴與乾燥的熱空氣混合後,使水分蒸發掉,留下乾燥的乾粉顆粒。
優點:工藝流程簡單,成本低,生產力強
缺點:高溫作用下香味物質消耗殆盡
冷凍乾燥法(Freeze Dryer):
又稱真空冷凍法,這種工藝將咖啡萃取液放在零下幾十度的冷凍乾燥機裡凍成冰塊,再抽真空,使冰升華為氣體,得到乾燥的咖啡顆粒。這便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凍幹咖啡」。
優點:低溫、真空環境下風味得以更好的保留
缺點:工藝流程複雜,成本高,產量低
速溶咖啡是怎麼出現的?
關於速溶咖啡的出現,最早的記錄是1771年,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防腐保存方法,沒有引起廣泛關注。
到了1890年,紐西蘭人David Strang發明了速溶技術,並申請了專利。
速溶咖啡的商業化,要歸功於一位住在瓜地馬拉的比利時人:George C.L. Washington,他研究出量產速溶咖啡的技術,並在1910年將其推向市場。一戰期間,Washington的公司是美軍重要的軍資供應商。自此之後,速溶咖啡便成了美軍提振士兵精神與耐力的必備品。而那時的速溶咖啡,作為新興商品可謂是時髦的象徵,只在上流場所和富裕家庭才享用的起。
速溶咖啡的風靡,則要等到二戰時期。1938年巴西政府為解決咖啡豆產量過剩的問題,與雀巢公司聯合研發出上面提到過的噴霧乾燥生產技術,使得速溶咖啡這種節省時間、減少麻煩的飲料先是在二戰戰場、後是在戰後追求新奇事物的美國迅速流行開來,直接帶動了世界第一波咖啡浪潮的興起。
追根溯源,速溶咖啡的誕生一方面為了方便,一方面為了量產。
速溶咖啡真的不健康嗎?
當我們談及速溶咖啡,腦海中出現的一般都是二合一、三合一吧!我小時候第一次喝到的咖啡,就是這種加了伴侶的飲料,而這種咖啡中真正的咖啡成分大約只有1/4到1/3,剩下的就是大量的植脂末和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自不必說,糖、奶精、各種香精……聽一聽就知道不是健康東西。至於植脂末,其實大多數朋友也不陌生,其主要成分氫化植物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長期飲用會對心腦血管系統造成明確的危害,還會干擾脂肪酸代謝致人肥胖、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等。
所以如果單說健康,咖啡是不該替植脂末和食品添加劑背鍋的。和二合一、三合一說再見,一杯無添加劑的速溶黑咖啡,嫌苦的話加塊方糖兌點牛奶,是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危害的。
最後,聊一聊味道吧。
出於成本考慮,製造速溶咖啡的原料一般會選用高產低價、咖啡因含量高且苦味重的羅布斯塔豆。工業量產的商品,烘焙前自然也不會剔除蟲蛀豆、發黴豆等瑕疵豆,加之噴霧乾燥法高溫一噴,風味什麼的就別提了吧。
如今,市面上會看到標有「100%阿拉比卡」,宣稱如現磨般美味的凍幹速溶黑咖啡,一出來便普受好評,特別是博得了健身人士的青睞,方便快捷,時尚健康……但只要稍微想一想那些大批量生產加工、簡單粗暴的烘焙、萃取工藝流程……美味?或許的確比廉價速溶好些,但如果賣家足夠誠實,就不會拿它與現磨咖啡劃等號。
按照普遍套路,現在應該到了推薦掛耳咖啡的時候了。不過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喝一杯什麼樣的咖啡,完全是自己說了算,彼此間也不存在什麼「鄙視鏈」,所謂的「鄙視鏈」無非是商家製造出來誘導客人花錢的手段。以及,誰不曾喝過速溶咖啡呢?何必鄙視某個時段的自己呢?不同的商品滿足不同的需求,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只要它確實可以精準的滿足我當下的需要,何必在乎別人說什麼呢?
晚安,好夢。
Homely Coffee
Drink what we d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