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2月30日,35歲的希特勒從蘭茨貝格監獄釋放。此時,距離他發動「啤酒館暴動」剛好過去一年。次年2月底,希特勒公開返回政界,並完全控制了納粹黨,開始發憤為組織一流的政黨而努力。7月份,他出版了《我的奮鬥》,並提出了「生存空間」理論,為自己未來的「東徵西討」的侵略行徑進行了輿論準備。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開始興起抵制猶太人的浪潮。圖為四名納粹軍人在猶太人的店鋪前唱歌。
1935年,墨索裡尼下令意軍侵入埃塞爾比亞。圖為四名義大利士兵正在瞄準目標。彼時國聯對義大利的侵略行為毫無回應,等於縱容了義大利的恣意妄為。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隨後,此地成了各方勢力與新銳兵器的角逐地與實驗場所。圖為擁護共和國的戰士在教婦女們練習射擊,她們都希望為包圍巴塞隆納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佛朗哥叛軍狂轟濫炸之際,許多家庭只好棲身馬德裡的一處地鐵站臺避難。
1936年5月30日,日本東京大淺草寺的僧眾正戴著防毒面具做防空演習。
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上,美國黑人運動員歐文斯擊敗德國運動員奪得金牌。圖為歐文斯在領獎臺上敬禮。雖然他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由於種族歧視的緣故,當他從歐洲返回美國卻很難在曼哈頓找到一家可以入住的酒店。
1937年5月11日,興登堡號在新澤西州準備降落時失事起火。艇上97名乘客中,有62人死裡逃生。由於現場有許多準備報導飛艇抵達的記者和攝影師,這起事故遂得到了最廣泛的報導。一時間,報刊、電臺和電影院的新聞紀律片都在追蹤這起災難。最終,公眾失去了對飛艇乘坐信心,這一交通工具遂被遺棄。圖為德國人在紐約為遇難的28名德國人舉行葬禮,會場上納粹和美國的旗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副難得一見的畫面。
1938年3月,戴著防毒面具的2000名英國志願者正在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防毒演練。圖中的消防員從橡膠靴到防毒面具一應俱全。
1938年11月,柏林上演了著名的「水晶之夜」。在這次反猶太人的聯合示威活動中,猶太人商店裡的櫥窗均被希特勒青年團、蓋世太保和黨衛軍砸壞。第二天,街頭上布滿了玻璃碎片。
1938年11月22日,黨衛軍的士兵們正在柏林的兵營裡接受訓練。手持的毛瑟Kar98k步槍是德軍在二戰中的制式武器,鋼盔上描繪著醒目的「閃電」標。實際上,這支部隊並非是普通的黨衛軍,而是「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步兵團。按照希特勒的說法,這支部隊的成員都是純淨的雅利安血統,身體條件和對納粹的信仰都是出類拔萃的。
1939年1月17日,席捲全球的大蕭條雖然即將過去,但英國的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於是,倫敦的失業者遂舉行了抗議活動,要求政府發放冬季賑災。鑑於此前聖誕節的抗議無果,他們這次躺在馬路上阻斷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牛津街。12分鐘後,英國警方疏散了抗議者。隨後,一家同情失業者的媒體用了一篇報導傳播了這起事件:《挨餓!抗議!被捕!》
1939年9月,面對暗流湧動的歐亞局勢,美國總統在華盛頓白宮通過廣播發表講話。他承諾美國將保持中立,不介入任何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