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7M
最近,看到一條駭人聽聞的新聞,俄羅斯一名網紅Reeflay在直播中瘋狂虐待自己的懷孕女友,最終將其活活凍死。
事件的起因,是在直播前有網友跟Reeflay承諾,只要在直播中對女友進行刺激的虐待惡作劇,就會給他打賞1000美元。
為了這1000美元,Reeflay不顧懷著身孕的女友,在直播時對著女友的頭和臉進行暴擊。在女友被打到倒地不起時,他又衝著她潑了一盆涼水。
真正喪心病狂的,是他把剛澆過涼水、只穿著內衣的女友「扔」到了陽臺上,甚至奪下了女友想用來禦寒的外套。
當女友在接近零下10度的室外受凍時,Reeflay淡定地回到屋內,繼續著自己的直播,全然沒有擔心過女友和腹中胎兒的安危。
15分鐘之後,當他想起放女友進來的時候,女友已經失去生命體徵。
在這之後,他的一系列動作與其說是著急,不如說是作秀。他先是向直播間的朋友們宣布了女友失去呼吸和脈搏的情況,然後把女友拖到鏡頭能夠直接拍到的沙發上,最後才開始打電話叫救護車求救。
最終女友沒有被搶救過來,死亡的原因是體溫過低。
另外,根據法醫的鑑定報告,女友死前遭受的毆打,也對她的頭部遭受了重創。
看到這樣的一個慘劇,不禁會讓人對那名打賞的觀眾、冷血的男友感到憤恨,但整件事還有一位「幫兇」,就是女孩自己。
逆來順受的女孩,更容易被家暴長期控制。
隨著警方的介入,越來越多的信息暴露了出來,Reeflay對女友進行家暴確實不是第一次。而且Reeflay幾乎每次直播,都會毆打女友。
每次毆打的方式也會變化多端:突然點著女友的衣服,隨手抓起身邊的重物砸向女友;或者是把女友打倒在地後,掐住她的脖子,猛烈地晃動著她的頭......
Reeflay不光自己毆打女友,也會邀請朋友一起向女友進行「惡作劇」。
有時候向女友臉上噴胡椒噴霧,享受女友疼倒在地上哀嚎的刺激場面;
有時跟朋友發生矛盾時,抓起女友擋在自己前面,讓她替自己承受朋友的毆打;
有時看著別的女子毆打女友,而無動於衷;
甚至有的時候,會邀請陌生人來家裡體驗打女友的「快樂」……
在事發前不久,Reeflay的女友還在社交網站上開心地分享了自己懷孕的消息,結果因為男友的又一次「惡作劇」,讓她帶著孩子一起離開了這個世界。
痛恨Reeflay的變態之時,我更為這位女孩感到惋惜。
在朋友眼中,她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姑娘,可是放錯了地方的善良,就會變成對自己的傷害。
如果她在第一次被家暴後選擇離開,如果她早一點放棄這個喪心病狂的男人,也許就不用失去生命。
Reeflay女友的做法不是個例,有太多多次遭受家暴的女性,不會輕易選擇離開。
有些人是因為沒有經濟收入,怕離開後無法生存;有的人是被威脅,怕離開後對方傷害家人;但也有的人,是真的不想離開也離不開。
蕾哈娜被稱為歐美天后級的歌手,她經濟獨立。
可是多年前,面對男友克裡斯的家暴行為,她做出了跟Reeflay女友同樣的對待方式:原諒。
在第51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蕾哈娜和男友雙雙缺席,原因就在於那天兩人發生爭執,克裡斯把蕾哈娜打到面目全非。
而這並不是克裡斯對蕾哈娜第一次家暴,之前蕾哈娜都選擇了原諒。
這一次雖然她把克裡斯告上了法庭,但在這之後,蕾哈娜再一次選擇了原諒。
雖然兩人最終走向了分手,但蕾哈娜的這種行為也說明了,對於無法離開家暴男的女性除了會受外因幹擾,有時候也跟內心因素有很大關係。
無法離開家暴男,她們的心理動因是什麼?
在看到Reeflay女友長期承受男友家暴還沒有選擇離開時,多數人的第一判斷是他的女友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早出現是在1974年。一名富家少女被綁匪綁架之後,非但沒有怨恨綁匪,還對綁匪產生了同情,甚至加入到了他們的搶劫活動當中。
在這名富家少女被抓捕之後,她的辯護律師說她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用來解釋這種受害者對犯罪者產生的非理性的情感。
但其實嚴格來說,這種被多次家暴後依然難以離開伴侶的行為不屬於「斯德哥爾症候群」,而是「受虐婦女症候群」,它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名詞。
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
首先,前者是發生在受害者和犯罪者之間的,受害者開始的情感是恐慌的;而後者是發生在情侶或者夫妻之間的,開始的情感是甜蜜的。
其次,「斯德哥爾症候群」後期是受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同情、依賴等情感,屬於特殊情況下的非正常反應。「受虐婦女症候群」的受害者並沒有失去理性,她們對施暴者的情感也是複雜的。
通常,會陷入「受虐婦女症候群」的女性,要經歷對方的3個暴力周期:
第一個周期:矛盾期。
這個周期,是丈夫產生了各種不滿情緒,曾經的甜蜜逐漸消失。
丈夫會開始向妻子發洩憤怒,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
這個時候的妻子,會為了避免爭執、挨打選擇忍讓,而一味遷就對方。
第二個周期:爆發期。
妻子的一味忍讓沒有換來丈夫的醒悟,反而會變本加厲。
這個時期的家暴會更加嚴重,只要丈夫心情不好,就會用家暴妻子來發洩。
第三個周期:懺悔期。
經歷了爆發期的丈夫,在情緒發洩完之後,會「良心發現」向妻子懺悔。
為了討好妻子,可能會做承諾、送禮物,想方設法取得妻子的原諒。
很遺憾的是,眼前丈夫的溫柔只是暫時的,很快他們的情感又會回到第一周期,進行周期性循環。
時間久了之後,有些女性就會產生一種無助感,認為丈夫之所以會家暴自己,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更不敢離開這個還沒有完全嫌棄自己的丈夫。
從童年經歷入手,尋找被家暴女性不幸的根源。
家暴的可怕我們無需多言,那到底什麼樣的女孩更容易選擇有家暴傾向的伴侶呢?
我們不知道Reeflay女友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但是蕾哈娜的父親也是一個有家暴傾向的人,這也許是她在面對家暴男友時選擇多次原諒的原因。
權威期刊《發展心理學》曾經發表論文稱:「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行為,會影響女兒的擇偶觀。」
如果一個女孩在童年時期,父親有家暴行為,有可能對她產生3種影響,成年後更有可能遭受家暴:
1.自我價值感低
當一個女孩成長在一個長期家暴的環境中,就很難感受到家庭的愛,內心會缺乏相應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父親還會家暴女兒,就會讓女兒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長期處於這種思想中,會讓女孩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
長大以後即使遇到家暴的伴侶,也會選擇默默忍受。
2.產生問題婚戀觀
如果童年時父親一直家暴,母親默默忍受,就會向女孩傳達出一種錯誤的婚戀觀:婚姻中男人比女人強勢,男人可以通過暴力行為發洩自己的不滿,而女人不該反抗。
一旦產生這種錯誤的婚戀觀,在處理婚姻關係時就會把自己放入弱勢地位,即使遭受家暴也很難產生反抗心理。
3.想要「拯救」伴侶
還有一些女性,在小時候看到父親家暴的時候會產生改變父親的想法,但是因為年齡太小,無法實現。
在長大以後,她們會更傾向於找家暴男,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包容、善良感化他。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讓自己陷入痛苦當中。
擺脫家暴,從看見自己開始。
當一個女孩因為童年經歷的影響,產生以上問題時,就更容易陷入家暴當中。
但不管經歷了什麼,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要改變,就能夠找到方法。
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關鍵的是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要想提高自尊水平,可以從自己擅長的事入手,設定一個個小目標,用目標的達成來讓自己獲得自信心。
也可以多去接觸那些會對我們表示認可、鼓勵我們的人,避免跟那些總是打擊自己的人接觸。
當然這不是讓我們盲目自信,心中也要始終明確,我們不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我們的自尊水平提高以後,就不會再單純根據伴侶的態度來評判自己,對伴侶來說我們也不再會是可以隨意打罵的對象。
一個尊重自己的人,更容易獲得伴侶的尊重。
而如果伴侶依然採用暴力行為時,我們也會做出客觀判斷,選擇離開。
在遇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求助。
總之,不管任何時候,都要堅信,沒有人需要默默忍受家暴。
希望所有遭受家暴的女性,都能勇敢面對,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
-END-
策劃:M T
作者:筱筱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