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孩子更有出息?看後父母哭了:不應該阻止孩子軟弱

2021-01-08 騰訊網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大多數父母都不喜歡愛哭的孩子。愛哭的孩子;遇到困難了,會哭著找媽媽;在外面跟別的孩子發生了矛盾,會哭著回家跟爸爸媽媽告狀;被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會哭……

總之在大多數父母的眼中,孩子愛哭完全是他們懦弱性格的外現,並認為整天遇到事就哭哭啼啼的孩子,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可是,事實真的這樣嗎?

從小被父母教育不能哭,孩子長大後性格沉鬱

之前聽網友分享了她自己的一個例子:她說她兩三歲的性格還是比較直接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從三歲開始,家庭逢遭變故,她的媽媽為了讓她更有出息,開始教育她,她今後不能再動不動的哭,一旦哭一次,就打五下手心。

剛開始的時候,她幾乎每周都會因為哭挨媽媽的打,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打的頻率從一周幾次,逐步變為一個月幾次,再到一年幾次,最後消失。

她說,這樣的教育,雖然讓她看起來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她覺得自己的心理也越來越不健康,長久壓力、委屈、難過等情緒堆積在心裡,失去了發洩的途徑,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沉鬱。

她覺得她自己活得一點都不開心,沒有了哭,她也失去了笑。誰說愛哭的孩子一定沒出息?又是誰說愛哭一定是「貶義」?

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孩子的差距

情緒調節能力的差距

哭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更多情況下,它只是一種情緒發洩的方式。

日本桌球選手福原愛,很多人都知道,她從小打桌球,經常一輸球就哭鼻子,可以說在桌球這條路上,真的很愛哭了。但是,愛哭的她,依然成為了世界級的桌球選手。

可見,愛哭不一定是性格的軟弱,也是孩子情緒發洩、調節的方式。相反那些從小就不愛哭的孩子,他們把負面情緒堆積在心中,不發洩出來,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調節好。

共情能力的差距

何炅在節目中,很多時候會因當下的感觸而哭泣,以此也有了「愛哭」的標籤。這種標籤難道是在反諷何老師沒出息嗎?

只要是一個有基本理解能力的人都知道,這是何老師淚點低的表現。通常而言,一個人的淚點,反映著這個人的共情能力。

孩子的愛哭,並不是只跟負面情緒有關,更是孩子心思敏感纖細、共情能力強的一種表現。那些不愛哭的孩子,他們的感受共情能力比較差,所以很少會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而哭泣。

愛哭的孩子情商高

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維持孩子健康的心理狀態、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強大的共情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富有同理心,會更多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兩種能力的相互配合運用,孩子也會展現出高情商。

一個人的情商低,究其根本是由於他的情緒感知力不足。情緒感知力不足的孩子,身上像包裹了一層阻隔膜,裹住了伸向外部世界的神經。——《情緒敏感力》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

家長不讓孩子哭,不僅僅是不讓孩子淚水外現,更是對孩子情緒表達和世界感知能力的阻礙。由此,孩子很有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某些方面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以及社交問題等。

這是家長們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究竟該不該改變孩子「愛哭」的性格?

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的教育上,已經開始注重對孩子「天性」的教育。可見,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有多重要。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提供了四種不壓抑孩子哭的天性的來提高情商的方式:

讓孩子的情緒表達沒有恐懼感:孩子通過哭的方式,表達情緒的時候,家長不要對其指責、呵斥,這樣會讓孩子對「哭」這種行為形成恐懼,從而今後可能不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孩子只能把情緒憋在心中,可能會誘發心理問題。

鼓勵孩子哭:孩子情緒不好時,鼓勵或者引導孩子通過哭的方式將情緒發洩出來。

問問孩子「為什麼哭」:當孩子把情緒發洩之後,停止哭泣時,家長們適時地跟孩子聊聊他們「為什麼哭」。這個過程,家長們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讓孩子有一種「秋後算帳」的感覺,而是通過溝通讓孩子知道,導致他們哭的情緒是什麼?

讓孩子重溫情緒消失的過程:最後,通過讓孩子重溫情緒消失過程的方式,讓他們更了解這種情緒,以提高對這種情緒的敏感度。

孩子任何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循,家長單純的表面阻止行為,其實是對孩子「天性」的一種壓制。如果想讓孩子健康成長,解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

相關焦點

  • 從小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更出色,哭與不哭真的有差距,家長別不信
    但是,孩子慢慢地長大之後,家長們也開始討厭聽到他們的哭聲。一些小時候特別愛哭的孩子,遇到一點點小事情,就會哭個不停,讓父母非常煩躁。無論何時,當孩子開始哭泣時,父母都會感到不安,但是,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遇到難題只能用哭來解決,有的孩子卻從不喜歡哭。調查顯示,那些從小就愛哭和從來不愛哭的孩子在長大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 孩子愛哭怎麼辦?不說「不許哭」,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世上有兩類完全相反的孩子,一類孩子特別活潑好動,也比較粗神經。另一類孩子,是比較敏感的,遇到一些事情就愛哭,容易多想。當你們的孩子是第二種,比較敏感愛哭的孩子時,當他們哭的時候,會怎麼對待他們呢?有些家長往往缺乏耐心,不勝其煩,會呵斥他們「不許哭」,威脅他們再哭就「收拾你」。
  •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話家長不能信,愛哭的孩子長大反而更出息
    文|秘籍君自古以來,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都主張男女有別,女孩可以隨便哭,但男孩就必須「男兒有淚不輕彈」,不然就會被指責「娘兮兮的」「不像個爺們兒」,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正是造成男孩性格壓抑的源頭。「不哭」從來不是衡量孩子出息的標準,相反,愛哭的孩子長大可能更有出息。大哭有利於緩解心理壓力,孩子更善解人意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悲傷痛苦的時刻,而這時候,一場大哭往往是情緒發洩的最佳出口。生活中,小女孩遇上難過的事情哇哇大哭,得到的是大人們的注意和安慰,而男孩們就迫於「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壓力,被迫把情緒逼回去,這種壓抑就不利於心理健康。
  • 從小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們別不信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手段。家長們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如果是男孩子就更難以容忍。每當孩子開始哭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被搞得心煩意亂,但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那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男孩子哭什麼哭!」男孩就不能哭?別讓傳統觀念害了孩子
    家裡有孩子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似乎都相信著一種說法,那就是女孩子愛哭太嬌氣,男孩子愛哭很沒用。正是因為性別和性格上的差異導致,很多人有一種刻板的印象,那就是男孩子就應該是堅強的、不輕易哭的,而「男兒有淚不輕彈」也成為了特有的標誌。
  • 「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家長別不信
    孩子會哭其實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家長們會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假如是男孩子的哭的話家長就會更難以容忍,不是早就提倡男女平等了嗎?明星劉德華也在一首歌裡表示: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提到孩子喜歡哭,父母們都會覺得被搞得心煩意亂的,是一件刺手可急的事,但是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孩子愛哭或者不愛哭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孩子總愛哭怎麼哄?聰明的父母這樣做,4招教會孩子不要哭
    孩子總愛哭怎麼哄?聰明的父母這樣做,4招教會孩子不要哭生活中,孩子大哭大鬧的現象可以說是隨處可見,面對肆意哭鬧的寶寶家長們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哄停。那麼,如果遇到孩子特別愛哭,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下面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孩子總是哭?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
    很多人只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卻不知道「只因未到傷心處」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家長用「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來安慰正在哭泣或想哭的孩子,這句話的出處是崑劇《林衝夜奔》,對應的後一句是「只因未到傷心處」,這句話在當時的意境中充滿了男性的堅韌有擔當,不到極度悲傷的時候不會輕易流下眼淚。
  • 孩子特別愛哭,是什麼原因?其實與父母有關
    小時候寶寶特別愛哭,因為他們還不會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只能通過哭聲來引起注意,餓了會哭、尿了會哭、沒人陪也會哭……哭聲就是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方式,但隨著寶寶的長大,具有語言溝通能力後,孩子哭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
  • 父母對眼淚的最大誤解,就是把它當成了負面情緒,讓孩子哭很重要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昨天我們單元發生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不知道是幾樓誰家,應該是父母在批評孩子,孩子嚎啕大哭,前前後後持續了40多分鐘,聲音聽的很真切。確實,很多人說的沒錯,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肯定有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當你允許孩子哭過,釋放過情緒之後,他們往往變得更堅強了,面對問題更有耐心更有毅力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了。
  • 李玫瑾: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去小區廣場看一圈,心裡就有數了
    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但孩子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的差距,什麼樣的孩子將來會有出息呢? 李玫瑾教授曾直言:「想知道孩子20年後有沒有出息,去小區廣場走一圈就知道了。」
  • 想讓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改掉三個習慣,孩子的人生不會差
    有一句經典的廣告非常深入人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每一句言行都在深刻影響著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會把父母當作自己的偶像,學習父母的方方面面,北大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想讓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改掉這三個習慣。
  •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關鍵時期逼孩子一把,孩子以後才能更有出息
    鋼琴老師說:應該說大部分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監督,慢慢的通過讓孩子參加一些比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或者讓孩子喜歡上上臺的感覺,獲得獎勵時的榮耀感。鋼琴老師還有感而發:小時候我女兒也喜歡鋼琴,後來自己哭著不想學了,家裡的奶奶也攔著不讓我逼孩子。
  • 男孩一句話暖哭2億人,央視點讚:會體諒父母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你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 就像網友們說的,這樣一個三觀正、懂感恩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 一個懂得體諒父母的孩子,也會更努力地生活。 也只有那個心中有愛的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 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和家長關係大,越早改正越好
    孩子家長聽著孩子哭得太大聲,就想用更大聲去壓住孩子的聲音,從而制止孩子,可好像不怎麼湊效,孩子哭得崩潰,後來應該是孩子媽媽回來了,孩子才慢慢緩下來。第二天碰到了鄰居,對孩子媽媽說:「你家孩子昨天哭得聲音真大。」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比起有出息,我更想孩子啃老」,老人的話,說出多少父母的心聲
    說起"啃老",相信很多人都是深惡痛絕,鄙夷這樣的行為,認為年輕人應該依靠自己,不能依賴父母。但是,有一些老人卻不是這麼想的,相比孩子有出息,這些老人更希望孩子啃老,這是因為什麼呢?7旬的劉大爺就有這樣的想法,他的兒女都在外地為自己的生活打拼,一年很少有時間回來看望自己,哪怕是過年回來也是匆匆一面。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止如此!長大後,他們的這些特點也很突出
    由於孩子一哭,家長又得哄又得講道理,讓大多數父母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條件反射地「繃緊神經」。他們已經將「哭」視為洪水猛獸,認為這就是不乖的表現。尤其是男孩子,在他們稍微大一點的時候,他們就會刻意要求他們不準輕易掉眼淚,會強調「男子漢流血不流淚」。以至於現在很多男性再苦再累,都不輕易掉眼淚。可是他們卻忘了,哭本來就是人類非常正常的一項極致,甚至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
  •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請父母嘴下留情!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像鋒利的刀子,傷害著孩子。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審視孩子、激勵孩子。
  •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心情難以附加,我無法形容,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就是覺得很委屈,會不由自主想到自己,都說愛哭的孩子有糖吃,難道懂事的孩子就應該承受這些嗎?懂事的孩子因為一件事委屈的哭了,反而被指責你不懂事,看來懂事兒,才是真真切切的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