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在帝國主義的硝煙侵擾下戰火紛飛。鴉片戰爭一聲炮響,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也開始了一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國的發展而拼死抗爭,他們為了反帝反封建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孫中山先生就是其中傑出的一員。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締造者,他豎起的"反帝反封建"旗幟,引領了無數後輩前赴後繼地踏上了拯救國家於危亡的徵途。
先生生前戎馬一生,為了革命事業而不斷奔波,死後受到無數民眾的追思。在孫中山先生的葬禮上,前來祭弔的人數多達74萬餘人,108名槓夫為他抬棺,整個北平大街萬人空巷。
生逢亂世,立下拯救中國的大志向
清同治五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戶普通人家。因為生逢亂世,滿足一家人的溫飽都已經成為問題,孫中山和兄弟姐妹們並沒能從一出生開始便能夠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在家中給父母幫忙。
後來,孫中山的哥哥孫眉離家遠行經商,幾經磨難後有所成就,孫家的家境才開始有了一些起色。看到家裡的老大這麼有出息,孫中山的父母很是欣慰,於是他們便決定拿出多餘的錢來供小兒子讀書,希望他能夠更加有出息。
1875年,孫中山進入了村裡的學堂讀書。儒家思想的耳濡目染之下,孫中山漸漸明白了何為家國大義,也為他日後的濟世救民思想奠定了基礎。在兄長的資金支持下,孫中山長大後得以到美國檀香山,香港,廣州等地學習,新式思想的衝擊讓孫中山的眼界更加廣闊。
因為生逢亂世,清朝末年戰爭不斷,看到有如此多人在戰爭中喪命,孫中山很是痛心。為了能夠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孫中山立志學習醫學,利用西方醫學幫助人們,他在香港完成了自己的醫學學習,並且獲得了優異的成績。26歲時,孫中山如願成為一名醫生。
棄醫從政,在政海中浮沉
做了一段時間的醫生工作之後,孫中山先生深刻地認識到醫療技術只能救人的身體,救不了人心,而要想真正意義上救國救民,必須尋求新的途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孫中山先生最終選擇了政治這條路。
起初,孫中山希望清政府通過變革內政實現富國強民的目的,於是他便向自己的仰慕已久的李鴻章多次提出意見。1894年1月,孫中山情真意切地寫下了《上李鴻章書》,文章內深刻闡述了孫中山自己關於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來為中國謀富強的革新主張。
後來,在陸皓東的陪同下,孫中山到上海拜訪鄭觀應,並由王韜介紹孫中山到天津見李鴻章。為了能儘快見到李鴻章,當年6月份孫中山就奔赴天津,渴望藉此機會傾訴自己的救國主張。
但天不遂人願,孫中山沒能見到李鴻章,與此同時,到達天津衛的孫中山親眼目睹了當地清朝官員的腐敗沒落,他開始慢慢意識到,清政府根本沒有辦法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要想振興中華,必須要推翻清政府。
為了更好地壯大與清政府抗衡的力量,幾經輾轉,孫中山在檀香山匯集了各路想要振興中華的志同道合之士。1894年11月24日,興中會正式建立。
孫中山取"振興中華"的意義為他們的集團命名,孫中山成了興中會的領導人,在這裡他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這也標誌著孫中山先生完成了由改良主義者向民主主義者的偉大轉變。
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孫中山等人在興中會、華興會等團體的基礎上與日本東京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總理。
同盟會成立大會上,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這一主張後來成為了同盟會綱領,指引著這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發展。
同盟會的迅速發展為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後來在同盟會的組織下,接連幾次起義活動給清王朝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尤其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進行,引起了全國性的震動。
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同盟會引導下的革命在全國拉開帷幕。1911年,這一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年,武昌起義的爆發引起了各省的響應,各地起義紛紛興起,這讓本就出於風雨飄搖之中的清王朝統治不堪重負,最終轟然倒塌,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在這一年走向了終結。
中華民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發展的嶄新的篇章,而作為同盟會總理的孫中山先生不負眾望的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由於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當時國內外各大勢力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辭職後的孫中山並沒有忘記初心,他仍繼續堅持宣傳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進行各種活動。
死後祭弔者達74萬,108名槓夫為其抬棺
1925年3月12日,59歲的孫中山先生因為病魔纏身,不幸在北京與世長辭。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引來國內外的關注。英雄逝世,令人悲痛,當時的臨時政府決定為孫中山進行國葬。
後來,在臨時政府的安排下,決定在中央公園舉行國葬儀式,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也因此被安放在社稷壇之上,供世人祭奠和憑弔。在停靈期間,出現了令人震驚的局面,前來祭弔的人數達到了74萬之多,這一盛況足以彰顯孫中山先生在國人心中的分量。
等到孫中山先生出殯之時,從北京到南京的這一路南遷的過程中,為他抬棺的槓夫人數有108人之多。
隆重的葬禮背後隱含著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追思和悼念,他的豐功偉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雖已故去,但是他的功績不可以被歷史的風塵掩埋,值得人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