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人還是神?有人連姓氏都搞糊塗,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
姜子牙是一個存在與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神,但實際上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人。其經歷了從歷史人物到神話人物的轉變,以至於後世很多人將其認為是神話人物不可考證。姜子牙於公元前1211年生於山東日照,為炎帝54世孫,先後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死後葬於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
1.姜子牙為中國古代姓名、稱號最多又最複雜的一個人,很多人連其姓什麼都搞不清楚
姜子牙,在古代的名號十分複雜,在不同的文獻史料乃至典籍中的稱謂不同,主要分為三類:其一,姓氏稱呼,從姜太公為炎帝後裔的姜姓而來,如姜尚、姜公、姜牙、姜老、姜子牙、姜太公等;從其祖先姜氏的一支後裔在夏商兩代曾經封於呂地、以封地為姓而來,如呂尚、呂望、呂牙、呂渭、呂太公等。
其二,名號稱呼,如牙、子牙、尚、飛熊(多見於文學作品)等。
其三,尊稱諡號等,三是來源於周文王、周武王對姜太公的尊稱、封賞或官職、諡號。如太公望、師尚父、太公尚、太公望、呂太公望,以及周望、師望、姜望、呂望等。
從這些稱呼中可以看出,有關姓氏,就可以稱之為姜子牙、呂牙,那麼姜子牙究竟是姓姜還是呂呢?事實上兩種說法都可以,現代人對姓氏的理解比較單一,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因此姜姓是對應姜子牙為炎帝後裔姜,而呂則是姜的分支,換句話說是姜子牙一脈在夏商時期被封在呂地,所以呂為氏。
2.姜子牙的籍貫地和陵墓地有很多種說法,但多為後人附會,其實際上的籍貫有跡可循
關於姜子牙的身世和籍貫問題,因為諸多神話傳說的渲染,也導致真假莫辨。關於其籍貫就有十多種說法,有些源於《禮記》中的相關記載,封在齊地的姜子牙家族五世反葬於周,得出姜子牙是西方人的結論。而根據《呂氏春秋》中「太公望,東夷之士也」的記載,後來被學者們廣泛證實姜子牙為東方人。
但是在東方具體的位置上又有許多爭論,大概有山東日照、濰坊、淄博,河南衛輝、南陽、鎮平、許昌、新蔡,安徽臨泉、蒙城,江蘇徐州,陝西戶縣、寶雞、扶風、山西石樓、霍縣等。當然,由於諸多史料和地方記載的相互矛盾,很難最終確定姜子牙的籍貫,不過後來根據武王伐紂諸多史料的佐證,以認可姜子牙為山東日照的說法最為普遍。
有關姜子牙的陵墓,現在仍有遺蹟可循,但多地仍有所謂的衣冠冢,所以說法仍然頗多,但不可置疑的是,姜子牙埋葬在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此點有西周的諸多史料證實。
3.從正史到典籍,不同時期史家對姜子牙的形象進行了諸多改造
歷史的真實有時候是脈絡的真實,絕對的真實只有放在更為廣闊的歷史時空中才能夠體現。所以姜子牙作為歷史人物需要經過不同時期,不同史家的諸多加工改造。最早關於姜子牙記載的文獻是《詩經》,但《詩經》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學作品,所以不能夠作為正規史料,只能作為旁證。《史記》是記載姜子牙生平事跡最系統、全面的史書,它綜合了前人零星的記載和傳說,把姜子牙的祖籍、身世、生活經歷及從扶周滅商到分封治理齊地都做了全面的記載。
此外,較早的文獻還有《逸周書》、《竹書紀年》、《孟子》、《左傳》、《國語》、《禮記》、《戰國策》、《韓非子》、《孫子兵法》、《楚辭》、《呂氏春秋》、《鬼谷子》、《尉繚子》、《淮南子》、《史記·周本紀》、《說苑》、《尚書大傳》、《漢書·地理志》、《韓詩外傳》等等,這些典籍記載使姜太公的生平資料相對豐富起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獻中某些記載明顯偏離了歷史,具有傳說的性質。
概而言之,姜子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
其一,有名有姓,姜子牙為炎帝後裔,其祖先在夏商兩代封於呂地,故又稱呂牙,姜太公為周武王的官職諡號;
其二,有籍貫可考,姜子牙的籍貫身世為東夷人,即現在的山東、淮河地區,如今諸多姜子牙墓多為後人附會;
其三,有正史記載,從《史記》、《逸周書》、《左傳》、《國語》、《禮記》到《漢書》,不同時期不同史家將姜子牙形象完整清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