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在職業聯賽總結會上,時任國家總局副局長、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明確表示,要積極推進外籍球員的歸化工作,出臺歸化球員的實時政策。中國足球的歸化工作開始提上了日程。歸化政策的出臺立刻引起了廣泛爭論。支持方和反對方爭論得面紅耳赤,好不熱鬧。作為支持方的一員,我談談個人的淺見。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自2002年世界盃後中國足壇發生了什麼。
2004年,中國男足在參加世界盃後又獲得了亞洲杯亞軍,一時間從足協到球迷都對中國足球的未來充滿希望。
2004-2009年,中國足球忽然掉頭,假賭黑橫行,球員買球,球隊之間內幕交易,央視直接封殺中超聯賽。一直到謝亞龍下臺,謝亞龍、南勇和一大堆黑哨被捕,這段中國足球的黑暗時期大大消耗了球迷和足球從業者的信心和熱情,註冊球員的人數不斷下降。
2006-2014年,中國男足連續三屆世界盃預選賽倒在了40強賽小組賽。亞洲杯也連續被小組淘汰,僅僅一次進入八強。青年梯隊更是連u系列亞洲杯都不能每屆參加。
2010-2018年,中超聯賽開啟金元足球,央視恢復直播中超,以恆大為首的中超球隊在亞冠有所斬獲。男足國家隊進入12強賽。亞洲杯連續進入8強。
總結過往,中國足球在2002年-2004年的狂歡過後立即掉入深淵,近幾年才開始慢慢回升。中超聯賽大牌外援的到來,中超球隊外戰成績的提升將流失的球迷又慢慢的吸引回來。這種積極的變化也在影響著足協的管理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足協下定決心推出了歸化政策,希望像俱樂部一樣提升國家隊成績。
於是乎有人批評歸化政策急功近利。我認為,任何工作都有近期和遠期目標。我想足協也不會幼稚的認為靠歸化幾個球員就讓讓中國足球重返亞洲一流。歸化政策只是作為權宜之計來支撐男足國家隊,讓國足的戰績不至於過於難看,是為了增加球迷的新鮮感和話題感。讓球迷能夠有耐心來等待中國足球的改變,避免球迷的再次流失。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歸化有多少球迷會相信國足能有所突破,國足比賽時又有多少人去觀看。就像聯賽沒了外援,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些菜雞互啄式的過程和結果。歸化讓國足保持熱度,吸引投資。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分「近、中、遠」三期目標。中期目標重要的一項就是大幅度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從方案中可以看出足球改革措施主體還是規範制度,提升足球基礎建設水平,加強青少年足球培養,申辦重要賽事等。是符合足球發展規律的。歸化政策不影響其他措施的實施。
也有人質疑歸化球員的「中國心」。誠然中超聯賽個別外援拿著中國的錢還要說中國的不好,污衊中國。但各位球迷注意,滿足歸化條件的至少在中國連續居住滿5年,在生活和文化上已經初步適應了中國。其次我相信足協在選定歸化人選時,球員對中國的感情和認同必是重要的考量項目。足協有明確要求,規化球員要愛國、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要會唱國歌。這樣的球員難道不比方方、許可馨之流更配做中國人。中國是多名族國家,中華文化是包容、發展的文化,過分的強調血統太狹隘,也沒必要。
所以我支持歸化政策,合理運用歸化政策對中國足球發展有利。但我不贊成濫用歸化政策。歸化球員可以作為隊伍個別位置的補強,可以作為球隊的催化劑,可以快速提升球隊實力。就像企業外頻人員一樣,畢竟慢慢培養需要時間。
中國足球的路還很長,與日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與歐美的差距更是巨大的,在遵循足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推行歸化政策一定會讓中國足球取得進步。就像改革開放初期「山寨」也是快速拉近差距的辦法,是抄近路的無奈之舉。最後借用偉人的一句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