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匹克召開了一場名為「我,就是顛覆」的年度科技發布會,發布了自適應中底科技——匹克「態極」(PEAK TAICHI),以及基於此技術的第一款跑鞋:TAICHI 1.0,定價 499 元,15 號正式線上開售。
匹克總經理許志華告訴36氪,他們希望態極能夠像阿迪達斯當年推出中底緩震技術 Boost 一樣,也成為運動鞋領域裡的一個「顛覆性」技術,接下來還將基於此推出更多產品。
關於這個「黑科技」,匹克的官方描述是這樣的:
此款中底搭載智能材料P4U,並通過創新技術複合發泡而成,它擁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自適應」特性——在低速運動狀態下,提供柔軟舒適的穿著體驗;隨著穿著者運動速度加快,中底的彈性模量隨之增大,「態變」為高彈性的狀態,提供恰到好處的響應、回彈與支撐。
什麼是中底技術,它有多重要?
簡單來說,針對走路和跑步的不同狀態,我們對鞋底的功能需求其實是不同的:走路時要舒服,鞋底得軟;跑步時要支撐,鞋底得有足夠的彈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跑鞋並不適合於走路,日常穿著會覺得腳感過硬。針對不同運動需求,運動鞋廠商們往往會設計不同鞋底。
鞋底的不同組成部分中,中底決定了一雙鞋子的回彈(緩震)能力有多強,最直接影響腳感。前文提到的 Boost 就是阿迪達斯推出的一項中底技術,主要基於巴斯夫公司開發的新型材料——發泡熱塑性聚氨酯 E-TPU。
Boost 又軟又彈的腳感被粉絲稱之為「踩屎感」,標誌性的泡沫外觀也成為網紅。2015 年 UltraBoost 發售,根據德意志銀行分析師 Dave Weiner 的調查,這一年阿迪達斯鞋履銷量增長了 24.2%,擺脫了過去幾年的慘澹業績,而 Ultra Boost 是所有跑鞋中銷量最高的一雙;反觀此前一直佔上風的耐克,鞋履銷量則直接下跌 9.1%。由此可見,Boost 是實打實地幫助阿迪達斯打了個「翻身仗」。
態極是什麼?
關於態極,許志華介紹到,匹克 2016 年便開始著手嘗試將自適應材料 P4U 應用到鞋底中,這種材料是高分子智能材料:對環境力可感知,並做出相應;在常態下比較柔軟,一旦受到劇烈的撞擊,則會迅速變硬從而消化外力,外力消失後材料會恢復柔軟。但單純的 P4U 無法成型,匹克研發部門用了 32 個月,將 P4U 和傳統 EVA 做發泡處理製成最終的鞋底材料,使之在日常行走時保持柔軟,跑步時又能變彈提供較好支撐。
在發布會上,匹克也專門做了一段演示,用拍鉛球來展示「態極」鞋底的彈力。可以看到,鉛球從越高的地方落下,彈起得效果越明顯,相較於普通 EVA 回彈更強。
動圖來自匹克發布會
態極對匹克來說意味著什麼?
此前,匹克更為大眾熟知的還是高性價比的專業籃球鞋。總經理許志華介紹到,態極的鞋底未來也會應用到匹克不同系列的鞋子中,第一步選擇發布跑鞋,也是因為跑鞋的受眾更廣,市場也要遠大於籃球鞋,希望能在起步之時完成更大面積的擴散,發酵起口碑。
有趣的是,許志華特別提起了匹克此次的研發思路。過往他們更多是自己手上有什麼、可以做什麼,就推出相應產品;此次卻是一個逆向思考,先去找消費者痛點。許志華告訴36氪,越來越多人選擇將運動鞋作為日常著裝搭配,但專業的鞋子平時穿不舒服、舒服的鞋子又沒辦法「很運動」,因此匹克想要推出一個適應更多場景的產品,基於這樣的觀察再去設計相應解決方案,於是便有了態極。
作為一個 1989 年成立,09 年赴港上市,16 年底完成私有化、退出港股市場,如今正籌備回歸 A 股的老牌運動品牌,匹克面臨的競爭壓力著實不小。在 17 年年初「重回A股」的發布會上,董事長許景南透露的回歸兩大方向是產業鏈延伸和產品線提升,「態極」顯然就是後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 2017 年發布3D列印運動鞋Future I,成為國內第一家發售3D列印鞋的運動品牌,再到如今的自適應中底技術態極。相較於常規的營銷方案,匹克更想把自己與「黑科技」聯繫到一起,維持住「專業性」的品牌定位。
在這個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年代,態極能否像 boost 那樣帶來一場顛覆?
相關閱讀:
從香港退市的匹克要重回A股了,可是這條路有多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