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座教堂能讓我和落日聯繫到一起,且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位於高雄旗津半島的彩虹教堂了。
彩虹教堂
旗津半島並不大,是一個細長型的半島,長約11公裡,平均寬度卻僅有200米左右,雖然名聲不顯,但是這裡確實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加工區建於1966年,彼時在小蔣的領導下臺灣經濟起飛開始了亞洲四小龍的黃金時代,而在海峽另一邊的大陸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開,開啟了動蕩的十年。
風水輪流轉十三年後的深圳蛇口一派熱火朝天奏響了新時代的序曲,加工出口區的火炬從海峽的彼岸傳遞到了祖國的懷抱裡。
旗津半島地圖
旗津半島說是半島其實已經完全成了一座島嶼,上島只能是乘船或者海底隧道。因為昔日的加工業轉移,旗津半島現在已不復昨日熱火朝天的場景,成了一個悠閒安逸的海濱休閒場所,夏日的傍晚,在哨船頭坐上輪渡吹著涼爽的海風來到旗津,海邊的沙灘上走一走,看一輪紅日在臺灣海峽沒入大海,步行街上來點新鮮的海鮮,讓微鹹的海風驅散了夏日的煩悶。
旗津步行街
旗津沙灘的落日
而我最愛的則是海邊的這座彩虹教堂,說是教堂卻沒有教堂的模樣,在沙灘略高的地方有一個不大的水池,水池上有座彩虹門樣的一組建築。穿過這座七彩的門望去可以看到海灘上嬉戲的人群,外海上停泊的輪船,以及波浪翻滾的臺灣海峽,海峽的那邊是同一緯度線上的深圳和香港。
旗津教堂
夕陽落下時那輪紅日便從門中落下,落入了大海的深處,也落入了水池的倒影中。如是美景自然也吸引了眾多前來拍攝婚紗照的青年男女成為了婚紗照勝地。
海邊的婚紗照
在彩虹教堂的水池邊
紅日下的含情脈脈
相依相偎
在這樣的旗津落日顯得格外的美麗,或許是因為分隔的海峽,或許是因為教堂的襯託,或許是因為浪漫的牽手。太陽從高雄走向了深圳,出口加工區從旗津轉移到了蛇口,這不正好說明的兩岸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