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鹿臺

2021-02-07 沁河

鹿臺山是沁水名山。光緒《沁水縣誌》記:「鹿臺山,縣南二十五裡。《山海經》謂此山有鳥,狀如雄雞人面。名曰鳧徯。山頂常聞仙樂聲。上有寺,因山名。」鹿臺山何以取名鹿臺?一般以為,鹿臺山有鹿,常聞鹿鳴之聲,故名。鹿臺山之名還有另外之意。《尚書武成》:「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孔穎達疏引《新序》云:「鹿臺,其大三裡,其高千尺。」鹿臺為商紂王所造宮觀,廣袤數裡,高聳入雲。商紂王荒淫無道,在鹿臺廣積天下財富,以供自己享用。周武王滅商後,盡散鹿臺之財於天下百姓,天下歸周。故沁水鹿臺山又取高大之意。


鹿臺山最早見載於《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裡,曰鹿臺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白銀,其獸多羬羊、白豪。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鹿是祥瑞之獸,聞鹿鳴聲,必有好事;鳧徯卻是傳說中的兇鳥,聞其之聲,天下必有戰亂。鹿鳴聲與鳧徯聲本是互相矛盾的。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官軍在鹿臺山石塔前曾與進入沁水的陝西農民軍激戰,不知是否真有鳧徯鳥出現?鹿臺山多玉石,元代文臣王惲,曾奉命來到沁水採伐文石,文石是一種品質上乘的建築材料。王惲住在板橋村,曾入鹿臺山尋找文石,作有《過鹿臺山》詩,詩前自註:「(鹿臺山)在澤州沁水縣南二十裡。時被安西王命,伐石於此。」其詩云:

遠尋文石崗,來歷南山纏。

鹿臺臺為山,幽徑蟠古篆。

後峪行未盡,前嶺已當面。

秋聲蕩林樾,風露悽以泫。

陰壑氣蓊鬱,疑有虎豹變。

山田苦無多,溝崦耕已遍。

柴援結半空,羅絡碧巖轉。

自憐終歲勤,獸患防一旦。

我本山中人,束帶對郵掾。

頓然還舊觀,瀟灑償夙願。

闖首槲樹間,氣自太古練。

月中誰推墜,囚鎖屬山縣。

乃知北平守,認虎飲羽箭。

物肖本偶然,長歌不層巘。


元代王惲所尋文石,是否就是鹿臺山上的玉石呢?詩中還寫道,鹿臺山有槲樹,秋風一吹,發出陣陣聲響,非常美妙。鹿臺山中有雙蟾嶺,狀如蟾蜍。同時,鹿臺山中有虎豹出沒,山民不得不結廬於半山崖處。詩中沒有提到鹿鳴,僅僅指山是因為鹿臺而有名的,應指高大之意。

光緒《沁水縣誌》以為《山海經》所載鹿臺山,就是沁水之鹿臺山,《山海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分為南山、北山、西山、東山、中山五經,其以周天子國都洛邑,即河南洛陽為中心。鹿臺山歸屬《西山經》,即洛陽之西一百裡處鹿臺山,進入了今陝西境內。《西山經》所記眾山,以華山為首,鹿臺山在《西次二經》中。所以《山海經》中所記鹿臺山,非指沁水之鹿臺山。其《北山經》多記山西眾山,如:「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北次山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百裡,曰王屋之山。」「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又北二百裡,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沁水之眾山,正好位於王屋、發鳩二山之間。《山海經》既記鹿臺山,應歸於《北山經》,將其歸入《西山經》,知陝西境內另有鹿臺山,非指沁水之鹿臺山。

鄉人多認為,鹿臺山可以聽到鹿鳴之聲。光緒《沁水縣誌》云:「山頂常聞仙樂聲。山上有寺,因山名。」鹿臺寺又名香嵓寺。香嵓為佛教常用語,取香潔莊嚴之意,指鹿臺山是佛教淨土。《詩經》中有《鹿鳴》篇,是古代天子宴會群臣時所奏之樂。詩云: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古人將朝廷中天子之樂稱為仙樂。同時,人們也常將來自西天淨土的佛樂稱為仙樂。山頂鹿臺寺中常有道場,做道場時眾僧唱經,必奏佛樂,宛轉悠揚,討佛天外仙樂,至於真正的天外仙樂,是一種天籟之聲。鹿臺山山高林密,多槲樹,槲樹又名櫟樹,俗稱雜木。槲樹葉闊,山風吹起,枝搖葉抖,自然成聲,伴以山濤聲林濤聲,鳥鳴聲鹿鳴聲,再加唱經聲,交響成樂,很是動聽,仿佛仙樂。明代嘉靖朝,戶部尚書陽城王國光受沁水西文興柳遇春之邀,遊歷鹿臺,留有《遊鹿臺山》詩云:

曲徑攀崖登鹿臺,天下勝景小蓬萊。

星雲月夜林中靜,仙樂自空天宮來。

天池如鏡鑲山嵩,石泉叮咚半山中。

嫦娥聞聲月伴舞,迷戀人間忘返宮。

王詩指出,鹿臺山有天池和石泉,高山流水,空谷傳音。他把仙樂指為流水聲。鹿臺泉水流下山,經蘆坡,稱名蘆葦河,流經沁水張村出沁水,流入陽城境,匯入沁河。清代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陽城田從典受沁水蒲弘鄭畹相邀,也曾往鹿臺山尋勝,相互唱和,各留一詩。田從典作《鹿臺有感》詩云:

登高鹿臺皆禹跡,滄田虞風朝與夕。

三皇五帝同民度,勿戀金鑾願為僕。

佛耳仙樂隨風至,悠悠自在群山中。

貪財迷色忘故土,君成神仙吾變兔。


田從典在朝官位很高,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入閣為首輔。然而「高處不勝寒」「貪財迷色忘故土,君成神仙吾變兔。」田從典在朝可能遭人誣陷,被放歸山野。誣陷他的人,可能還是他的同鄉。結果,誣陷他的人升了官,成為朝中神仙,自己遭受冤屈,被罷了官,變成了山林中的野兔。不過,翻閱田從典各種傳記,並不見其受誣陷被罷官的記載,田從典在朝中,反而是皇恩浩蕩,恩寵不減。詩中所寫,有點不合田從典生平思想,倒是和明代陽城王國光的經歷相似。與田從典同行的鄭琬,沁水蒲弘人,也作《過鹿臺聞仙樂》而唱和:

尋勝披荊上鹿臺,雲煙飄渺宛蓬萊。

天風吹下笙簫韻,可是緱山子晉來。

一曲霓裳月下聞,山鳴谷應夜初分。

徘徊欲覓知音侶,鹿倚長松鶴倚雲。

鄭畹將鹿臺仙樂比作神仙王子晉的笙簫聲,比作唐玄宗在月宮聽到的《霓裳羽衣曲》,對鹿臺仙樂讚嘆不已。


所錄三首鹿臺詩,鄭詩見載於嘉慶、光緒《沁水縣誌》,王、田二賢之詩轉錄於沁水王良所編《尋訪鹿臺山》一書。明代王國光與清代田從典,皆為陽城人,地位相當,皆為吏部尚書。田從典官位重一些,曾入閣為首輔,王國光也曾有望入閣。二人先後遊鹿臺山,王國光有柳遇春陪伴,田從典有鄭畹相伴。田從典在朝恩寵末減,不見罷官之事;王國光卻因萬曆朝首輔張居正死後受彈劾,被視為同黨而罷官。所以田從典詩《鹿臺有感》有點像王國光所作,王國光詩《遊鹿臺山》倒像是田從典所作。柳遇春遊鹿臺山沒有留下唱和之作,鄭畹卻有詩唱和。對照一下可以發現,鄭畹《過鹿臺山聞仙樂》與王國光的《遊鹿臺山》,意境、韻腳都很一致,二詩倒像是唱和之作。所以,王國光與田從典的二首詩,是否後人張冠李戴,顛倒了作者呢?


所錄王國光、田從典、鄭畹三詩,都把鹿臺山視為神仙世界,是個理想的隱居之地。鹿臺山還真有隱士曾經隱居於此。清代鄉人張煥暘《鹿臺寺》詩云:

境域出塵埃,閒雲浮面來。

山深人跡少,日暮鳥聲哀。

早雪先登稼,春日待落梅。

曾聞古高士,遺廟在平臺。

詩中所說的古高士,指北宋宣和年間沁水人王載道。據康熙《沁水縣誌》記:「(王載道)鹿臺鄉人。少穎慧,於書無所不讀,宋宣和間以明經舉進士,不第。」王載道入京參加科舉,進士不第,遭遇金人南下,北宋滅亡。王載道見故國淪亡,隱居鹿臺山,躬耕自理。鄉人知其學敬其節,紛紛拜其為師,使王載道揚名海內。金朝中書省聞其名聲,屢屢詔請入朝。王載道以為人生在世,氣節為重,堅辭不行,拒作兩朝臣子,更不願做夷狄奴僕。鄉人敬其品節,恭稱其為鹿臺先生。王載道曾有《思宋錄》、《鹿臺詩集》傳世。僅從《思宋錄》之名目觀,王載道可與南宋末年愛國隱士鄭思肖相伯仲。鄭思肖初名某,宋亡,改名思肖,即思趙。宋主姓趙,宋朝亡,土地被金元搶佔了,故去掉「走」旁,僅留「肖」旁,趙思肖思趙,王載道思宋,是一個意思,愛國志士所見略同。可惜王載道《思宋錄》《鹿臺詩集》皆遺失不見,難窺鹿臺先生之高風亮節。古代沁水歷史上,還有幾位隱士,最有名氣的是唐朝末年荊浩,見天下大亂,隱居洪谷,終成一代山水畫祖師。元朝末年,沁水河渚鄭埜巖,知天下將亂,難成大事,丟下功名,隱居歷山深處。他們都因世亂而隱居。另外還有明代李聰,辭官隱於五柳莊;明末尚寧一,隱居歷山;明末羅人文,拒仕隱居。古代沁水隱士,多是一些方外之士,不能和荊浩,更不能和王載道相比。王載道是位富有名族氣節的愛國志士,所以王載道死後,鄉人敬其品節,在其隱居的結廬處,為他修廟立祠。

鹿臺山不僅有佛寺,還有道觀,勢如水火的佛道二家,在沁水竟然佛道同山,和睦相處。鹿臺山存有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14年)鄉人裴可祿所撰《重修鹿臺山麓神祠碑》記:沁邑之西,群山糾紛,谷處巖棲,居民鮮少。其西南有危峰焉,突兀崢嶸,即邑所云鹿臺積雪者是也。山之半麓阪涔—前有神祠,莫詳伊始。鹿臺神祠是座東嶽廟,供奉東嶽天齊大帝,以及龍王、風神、牛王神、土地神、高謀神等,廟不大,神不小也不少,天下眾神與鄉民相關者,幾乎都被請到了鹿臺東嶽廟中。拜天齊以長壽,求龍王以降雨,祈風神以順利;牛王神保佑六畜興旺,土地神庇佑一方平安;高謀神最受人崇拜,她使天下有情男女結成夫妻,使天下夫妻生兒育女,宗祉連綿。鹿臺東嶽廟香火應該十分旺盛。

清朝年間某一天,有一位無名讀書人,本沁水鹿臺山周邊之人士。可能隨父做官,或隨父經商,在外鄉生活。時逢朝廷大比,他匆匆忙忙趕回沁水,來到鹿臺山。不知他是求佛鹿臺寺,還是求神東嶽廟,總之他是求鹿臺神靈保佑他順利通過科舉,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因作《鹿臺山聞鹿鳴》詩,祈求神靈曰:

鹿臺仙鹿四時鳴,報喜報憂報吉慶。

早春鳴叫萬家樂,炎夏報來世太平。

金秋對唱豐年至,寒冬群鳴有餘慶。

四時之交不見鹿,必有災禍要降臨。

吾身本是山中人,只聞鹿鳴不見影。

天朝開科欲成賢,歸來故土拜路神。

寒窗十年讀聖書,跪磕鹿臺求仙靈。

三拜九叩雲煙起,山谷迴旋仙鹿鳴。

此詩轉錄於《尋訪鹿臺山》一書,未載出處。古代每逢大比之年,金榜唱名時,朝廷要宴請新科進士與座師,各縣也宴請新科舉人與座師。宴席間,要奏《詩經》中《鹿鳴》 篇,跳魁星舞,恭賀新科進士或舉人月宮折桂,故稱鹿鳴宴。前文有語,鹿為祥獸,聞鹿鳴,必有喜悅之事。這位少年,顯然對鹿臺山充滿神奇,以為聞鹿鳴拜鹿臺果能高中魁首。詩寫得很好,寫活了鹿臺山鹿鳴聲。


鹿臺山最獨特的景觀,是山巔積雪春夏不融,風光奇異,因稱鹿臺積雪,列入沁水古十景。沁西群山,蔥鬱森秀,獨鹿臺山高峻危拔,萬山之中,一點獨白,仿佛超世脫俗,高潔不染。明代陳熙《鹿臺積雪》詩云:

鹿臺別有一乾坤,六月如蒸雪尚存。

借問山間花鳥信,四時何日是春溫?

其實不用借問,沁水向來有「四十裡寒冰地帶」之稱,氣候較寒,春來較晚,尤其是沁西,多高山大谷,山風陰冷。舊時的沁水,舜王坪夏日積雪不融,東烏嶺夏日積雪不融,鹿臺山亦夏日積雪不融。如今全球氣候變暖,鹿臺山、東烏嶺、舜王坪積雪夏日不融之景已不復存在,但沁水氣候依然夏日涼爽如秋,春花姍姍遲綻,六月方才開放,明人楊子器《鹿臺積雪》即如此寫:

香嵓寺景似天台,萬下峰擁入翠來。

雪滿寒崖春不解,直從六月見花開。

相關焦點

  • 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瑞獸」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一種動物——鹿。它溫順可愛、體態矯健,深受人們的喜歡。在漫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人們也為它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鹿是美麗的代言。
  • 在襄陽,有兩座享譽古今的文化名山,由一人開啟
    有趣的是,荊山的峴山、大洪山的鹿門山,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在古襄陽城南,隔漢江相望;趟過一水,就可以從一個山脈,到達另一個山脈;從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到達另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經常過漢江,往返峴山與鹿門山間;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孕育了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 中國十大名山,爬過三關,都爬過太牛了!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這裡素有「佛教聖地」,「普賢道場」之稱,享譽海內外。這裡地勢險峻,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還記得蘇軾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住此山」嗎?廬山的地貌非常特殊。景觀呈現雄,奇,險,美的特點。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
  • 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大名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指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 在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方圓三千餘平方公裡,海拔三千餘米,由五座山峰環抱合成,峰頂平坦寬闊,其狀如石壘之臺,所以稱為 "五臺山"。 漢唐以來,五臺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後歷朝發展,歷代興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堪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
  • 告別人山人海,中華名山的正確打開方式來咯
    自「五嶽」一詞從《周禮》中誕生中國人對名山大川的崇拜便日趨體系化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謂名山文化八裡溝劍鋒千仞,飛瀑鳴澗;林木蔥蘢,清泉潺流;獼猴嬉戲,群鹿呦呦,是太行山精粹所聚之地,尤其珍珠泉、紅石河、天河瀑布。「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嶽攀。」
  • 鹿為何被稱為仙獸?儒釋道文化與鹿的淵源,看了再也不喝鹿茸酒了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鹿文化,鹿在中國通常被視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吉祥物,道教神仙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而事實上,不只在道家,鹿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具有深厚的淵源。一、鹿與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徵。漢陸賈《新語》:「鹿鳴以仁求其群」,「鹿鳴」是讀書人的精神支柱。
  • 博人傳支線任務主角鹿臺兩義大pk!白夜團事件直指社會問題?
    博人傳45話支線主角鹿臺兩義大pk!白夜團事件直指社會問題?白夜團故事已經講了3集,鹿臺和兩義成為了本場景的主角,從故事性來說,對於低齡化的群體來說還是很有教育意義,不過相對於追了那麼多年的老火影迷來說,無疑只是增加些槽點。
  • 雲浮名山 · 雲城石麟山
    明朝滅亡後,張穆之曾北上抗清,後難返福建追隨隆武帝朱聿鍵,隆武帝兵敗身亡後,張穆之心灰意冷,遂回茶山臆居,但不久後他的茶山老家亦為清兵所毀,於是,張穆之就遷居東安縣,在石麟山上構築草堂,以文會友,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病逝,期間在石麟山上大振東安縣文風。張穆之寓居石麟山時,曾作《鱗山秋思》詩抒懷:「山館初寒隕夜霜,徑邊殘菊剩丹黃。石塘魚躣歡明月,水檻鴉啼眷白楊。一壑已甘貧亦足,故園翻是老難忘。
  • 三俠劍:上三門總門掌勝英清理門戶,為何會得罪五湖三臺八大名山
    這個採花賊是入地崑崙丘連的義子玉面豺狼高雙青,他眼見勝英等人緊追不捨,高雙青先投奔小孤峰後投蓮花峪,這才引出勝英與五湖三臺八大名山的一場恩怨。大概這些年勝英沒少做清理門戶的事,他輕車熟路地去府衙辦了海捕公文幫助班頭們前去抓高雙青。
  • 襄陽鹿門山 歷史上之 鹿門十二景
    「漢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與習鬱(巡遊蘇嶺山)夢見山神(兩隻鹿),命鬱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清同治本《襄陽縣誌》)明清時期,鹿門十二景為世人所讚頌。清代著名禪師梓舟船,曾寫有《鹿門十二景》詩。一、靈溢泉靈泉盛溢眾僧得,每夜聲聲月自來⑴。隱顯不知誰變幻,水光閃逗影連臺⑵。
  • 常考的中國五大名山
    一、五嶽名山  五嶽是以中原為中心,由於歷代帝王根據封禪需要,按地理方位加封的五座山。五嶽之制始於漢代,較早的記載見《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衡山為北嶽,嵩高為中嶽。」後隋煬帝改南嶽為衡山,沿襲至今。
  • 盤點我國各地名山,你攀登過幾座?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中華大地上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名山,它們有的巍峨壯觀、氣象萬千;有的旖旎秀麗、千姿百態;還有的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
  • 湖北襄陽 鹿門高士傲帝王
    有趣的是,荊山山脈的峴山、大洪山山脈的鹿門山,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在古襄陽城南,隔漢江相望;趟過一水,就可以從一個山脈,到達另一個山脈;從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到達另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陽春三月,有朋自遠方來,同遊鹿門山。朋友問:鹿門高士傲帝王,從何說起?
  • 道教四大名山
    1.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武當山 神秘空靈 作為道教名山、武當武術發源地,有著「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是祭奉玄武的聖地。
  • 山西的歷史名山
    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遊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哪些?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又是哪一個?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 鹿臺邊的花開得正豔
    紂王兵敗奔回朝歌,登上鹿臺,他將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向他拜手致敬,武王也向諸侯拱手回禮,諸侯都聽從他。武王來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於是武王派群臣告訴商的百姓說:「上天將賜福給大家!」商人一齊拜手稽首共兩次,武王也還禮拜謝。於是進城,到了紂王死的地方。
  • 秋江日月照名山(明山島)
    王曉廉去年國慶假期我的黑龍江之旅中 ,有遊走蘿北名山之日程,所以我從佳木斯乘客車一到蘿北,中午吃完羊肉火鍋就僱了一輛計程車,直奔名山鎮。名山在黑龍江南岸,與蘇聯猶太自治州阿穆爾捷特鎮隔江相望。名山其實並無大山。據查,名山建屯,約始於1921 年(民國10年),當時稱小山,1929 年始稱名山。新中國建立之後,初屬蘿北區,後劃為鄉、(公社), 1984 年 12 月升格為鎮。名山鎮出名的是黑龍江江心之島名山島,現已開發成旅遊度假風景區。
  • 廣東最美的四大名山,其中一座是道教名山羅浮山,你去過嗎?
    導語:廣東最美的四大名山,其中一座是道教名山羅浮山,你去過嗎?文/旅遊風物誌廣東省經濟發達,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省份之一,這裡經濟文化、山川地貌都可圈可點,下面介紹的名山,即廣東省四大名山,其中一座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羅浮山,不知道你去過嗎?
  • 「中華十大名山」又是哪些?
    造訪祖國大好河山,不能不了解享譽世界的「三山五嶽」「中華十大名山」。「三山五嶽」是一句成語,泛指各地名山。如果實指,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三山」指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高大形象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