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臺山是沁水名山。光緒《沁水縣誌》記:「鹿臺山,縣南二十五裡。《山海經》謂此山有鳥,狀如雄雞人面。名曰鳧徯。山頂常聞仙樂聲。上有寺,因山名。」鹿臺山何以取名鹿臺?一般以為,鹿臺山有鹿,常聞鹿鳴之聲,故名。鹿臺山之名還有另外之意。《尚書武成》:「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孔穎達疏引《新序》云:「鹿臺,其大三裡,其高千尺。」鹿臺為商紂王所造宮觀,廣袤數裡,高聳入雲。商紂王荒淫無道,在鹿臺廣積天下財富,以供自己享用。周武王滅商後,盡散鹿臺之財於天下百姓,天下歸周。故沁水鹿臺山又取高大之意。
鹿臺山最早見載於《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裡,曰鹿臺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白銀,其獸多羬羊、白豪。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鹿是祥瑞之獸,聞鹿鳴聲,必有好事;鳧徯卻是傳說中的兇鳥,聞其之聲,天下必有戰亂。鹿鳴聲與鳧徯聲本是互相矛盾的。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官軍在鹿臺山石塔前曾與進入沁水的陝西農民軍激戰,不知是否真有鳧徯鳥出現?鹿臺山多玉石,元代文臣王惲,曾奉命來到沁水採伐文石,文石是一種品質上乘的建築材料。王惲住在板橋村,曾入鹿臺山尋找文石,作有《過鹿臺山》詩,詩前自註:「(鹿臺山)在澤州沁水縣南二十裡。時被安西王命,伐石於此。」其詩云:
遠尋文石崗,來歷南山纏。
鹿臺臺為山,幽徑蟠古篆。
後峪行未盡,前嶺已當面。
秋聲蕩林樾,風露悽以泫。
陰壑氣蓊鬱,疑有虎豹變。
山田苦無多,溝崦耕已遍。
柴援結半空,羅絡碧巖轉。
自憐終歲勤,獸患防一旦。
我本山中人,束帶對郵掾。
頓然還舊觀,瀟灑償夙願。
闖首槲樹間,氣自太古練。
月中誰推墜,囚鎖屬山縣。
乃知北平守,認虎飲羽箭。
物肖本偶然,長歌不層巘。
元代王惲所尋文石,是否就是鹿臺山上的玉石呢?詩中還寫道,鹿臺山有槲樹,秋風一吹,發出陣陣聲響,非常美妙。鹿臺山中有雙蟾嶺,狀如蟾蜍。同時,鹿臺山中有虎豹出沒,山民不得不結廬於半山崖處。詩中沒有提到鹿鳴,僅僅指山是因為鹿臺而有名的,應指高大之意。
光緒《沁水縣誌》以為《山海經》所載鹿臺山,就是沁水之鹿臺山,《山海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分為南山、北山、西山、東山、中山五經,其以周天子國都洛邑,即河南洛陽為中心。鹿臺山歸屬《西山經》,即洛陽之西一百裡處鹿臺山,進入了今陝西境內。《西山經》所記眾山,以華山為首,鹿臺山在《西次二經》中。所以《山海經》中所記鹿臺山,非指沁水之鹿臺山。其《北山經》多記山西眾山,如:「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北次山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百裡,曰王屋之山。」「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又北二百裡,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沁水之眾山,正好位於王屋、發鳩二山之間。《山海經》既記鹿臺山,應歸於《北山經》,將其歸入《西山經》,知陝西境內另有鹿臺山,非指沁水之鹿臺山。
鄉人多認為,鹿臺山可以聽到鹿鳴之聲。光緒《沁水縣誌》云:「山頂常聞仙樂聲。山上有寺,因山名。」鹿臺寺又名香嵓寺。香嵓為佛教常用語,取香潔莊嚴之意,指鹿臺山是佛教淨土。《詩經》中有《鹿鳴》篇,是古代天子宴會群臣時所奏之樂。詩云: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古人將朝廷中天子之樂稱為仙樂。同時,人們也常將來自西天淨土的佛樂稱為仙樂。山頂鹿臺寺中常有道場,做道場時眾僧唱經,必奏佛樂,宛轉悠揚,討佛天外仙樂,至於真正的天外仙樂,是一種天籟之聲。鹿臺山山高林密,多槲樹,槲樹又名櫟樹,俗稱雜木。槲樹葉闊,山風吹起,枝搖葉抖,自然成聲,伴以山濤聲林濤聲,鳥鳴聲鹿鳴聲,再加唱經聲,交響成樂,很是動聽,仿佛仙樂。明代嘉靖朝,戶部尚書陽城王國光受沁水西文興柳遇春之邀,遊歷鹿臺,留有《遊鹿臺山》詩云:
曲徑攀崖登鹿臺,天下勝景小蓬萊。
星雲月夜林中靜,仙樂自空天宮來。
天池如鏡鑲山嵩,石泉叮咚半山中。
嫦娥聞聲月伴舞,迷戀人間忘返宮。
王詩指出,鹿臺山有天池和石泉,高山流水,空谷傳音。他把仙樂指為流水聲。鹿臺泉水流下山,經蘆坡,稱名蘆葦河,流經沁水張村出沁水,流入陽城境,匯入沁河。清代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陽城田從典受沁水蒲弘鄭畹相邀,也曾往鹿臺山尋勝,相互唱和,各留一詩。田從典作《鹿臺有感》詩云:
登高鹿臺皆禹跡,滄田虞風朝與夕。
三皇五帝同民度,勿戀金鑾願為僕。
佛耳仙樂隨風至,悠悠自在群山中。
貪財迷色忘故土,君成神仙吾變兔。
田從典在朝官位很高,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入閣為首輔。然而「高處不勝寒」「貪財迷色忘故土,君成神仙吾變兔。」田從典在朝可能遭人誣陷,被放歸山野。誣陷他的人,可能還是他的同鄉。結果,誣陷他的人升了官,成為朝中神仙,自己遭受冤屈,被罷了官,變成了山林中的野兔。不過,翻閱田從典各種傳記,並不見其受誣陷被罷官的記載,田從典在朝中,反而是皇恩浩蕩,恩寵不減。詩中所寫,有點不合田從典生平思想,倒是和明代陽城王國光的經歷相似。與田從典同行的鄭琬,沁水蒲弘人,也作《過鹿臺聞仙樂》而唱和:
尋勝披荊上鹿臺,雲煙飄渺宛蓬萊。
天風吹下笙簫韻,可是緱山子晉來。
一曲霓裳月下聞,山鳴谷應夜初分。
徘徊欲覓知音侶,鹿倚長松鶴倚雲。
鄭畹將鹿臺仙樂比作神仙王子晉的笙簫聲,比作唐玄宗在月宮聽到的《霓裳羽衣曲》,對鹿臺仙樂讚嘆不已。
所錄三首鹿臺詩,鄭詩見載於嘉慶、光緒《沁水縣誌》,王、田二賢之詩轉錄於沁水王良所編《尋訪鹿臺山》一書。明代王國光與清代田從典,皆為陽城人,地位相當,皆為吏部尚書。田從典官位重一些,曾入閣為首輔,王國光也曾有望入閣。二人先後遊鹿臺山,王國光有柳遇春陪伴,田從典有鄭畹相伴。田從典在朝恩寵末減,不見罷官之事;王國光卻因萬曆朝首輔張居正死後受彈劾,被視為同黨而罷官。所以田從典詩《鹿臺有感》有點像王國光所作,王國光詩《遊鹿臺山》倒像是田從典所作。柳遇春遊鹿臺山沒有留下唱和之作,鄭畹卻有詩唱和。對照一下可以發現,鄭畹《過鹿臺山聞仙樂》與王國光的《遊鹿臺山》,意境、韻腳都很一致,二詩倒像是唱和之作。所以,王國光與田從典的二首詩,是否後人張冠李戴,顛倒了作者呢?
所錄王國光、田從典、鄭畹三詩,都把鹿臺山視為神仙世界,是個理想的隱居之地。鹿臺山還真有隱士曾經隱居於此。清代鄉人張煥暘《鹿臺寺》詩云:
境域出塵埃,閒雲浮面來。
山深人跡少,日暮鳥聲哀。
早雪先登稼,春日待落梅。
曾聞古高士,遺廟在平臺。
詩中所說的古高士,指北宋宣和年間沁水人王載道。據康熙《沁水縣誌》記:「(王載道)鹿臺鄉人。少穎慧,於書無所不讀,宋宣和間以明經舉進士,不第。」王載道入京參加科舉,進士不第,遭遇金人南下,北宋滅亡。王載道見故國淪亡,隱居鹿臺山,躬耕自理。鄉人知其學敬其節,紛紛拜其為師,使王載道揚名海內。金朝中書省聞其名聲,屢屢詔請入朝。王載道以為人生在世,氣節為重,堅辭不行,拒作兩朝臣子,更不願做夷狄奴僕。鄉人敬其品節,恭稱其為鹿臺先生。王載道曾有《思宋錄》、《鹿臺詩集》傳世。僅從《思宋錄》之名目觀,王載道可與南宋末年愛國隱士鄭思肖相伯仲。鄭思肖初名某,宋亡,改名思肖,即思趙。宋主姓趙,宋朝亡,土地被金元搶佔了,故去掉「走」旁,僅留「肖」旁,趙思肖思趙,王載道思宋,是一個意思,愛國志士所見略同。可惜王載道《思宋錄》《鹿臺詩集》皆遺失不見,難窺鹿臺先生之高風亮節。古代沁水歷史上,還有幾位隱士,最有名氣的是唐朝末年荊浩,見天下大亂,隱居洪谷,終成一代山水畫祖師。元朝末年,沁水河渚鄭埜巖,知天下將亂,難成大事,丟下功名,隱居歷山深處。他們都因世亂而隱居。另外還有明代李聰,辭官隱於五柳莊;明末尚寧一,隱居歷山;明末羅人文,拒仕隱居。古代沁水隱士,多是一些方外之士,不能和荊浩,更不能和王載道相比。王載道是位富有名族氣節的愛國志士,所以王載道死後,鄉人敬其品節,在其隱居的結廬處,為他修廟立祠。
鹿臺山不僅有佛寺,還有道觀,勢如水火的佛道二家,在沁水竟然佛道同山,和睦相處。鹿臺山存有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14年)鄉人裴可祿所撰《重修鹿臺山麓神祠碑》記:沁邑之西,群山糾紛,谷處巖棲,居民鮮少。其西南有危峰焉,突兀崢嶸,即邑所云鹿臺積雪者是也。山之半麓阪涔—前有神祠,莫詳伊始。鹿臺神祠是座東嶽廟,供奉東嶽天齊大帝,以及龍王、風神、牛王神、土地神、高謀神等,廟不大,神不小也不少,天下眾神與鄉民相關者,幾乎都被請到了鹿臺東嶽廟中。拜天齊以長壽,求龍王以降雨,祈風神以順利;牛王神保佑六畜興旺,土地神庇佑一方平安;高謀神最受人崇拜,她使天下有情男女結成夫妻,使天下夫妻生兒育女,宗祉連綿。鹿臺東嶽廟香火應該十分旺盛。
清朝年間某一天,有一位無名讀書人,本沁水鹿臺山周邊之人士。可能隨父做官,或隨父經商,在外鄉生活。時逢朝廷大比,他匆匆忙忙趕回沁水,來到鹿臺山。不知他是求佛鹿臺寺,還是求神東嶽廟,總之他是求鹿臺神靈保佑他順利通過科舉,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因作《鹿臺山聞鹿鳴》詩,祈求神靈曰:
鹿臺仙鹿四時鳴,報喜報憂報吉慶。
早春鳴叫萬家樂,炎夏報來世太平。
金秋對唱豐年至,寒冬群鳴有餘慶。
四時之交不見鹿,必有災禍要降臨。
吾身本是山中人,只聞鹿鳴不見影。
天朝開科欲成賢,歸來故土拜路神。
寒窗十年讀聖書,跪磕鹿臺求仙靈。
三拜九叩雲煙起,山谷迴旋仙鹿鳴。
此詩轉錄於《尋訪鹿臺山》一書,未載出處。古代每逢大比之年,金榜唱名時,朝廷要宴請新科進士與座師,各縣也宴請新科舉人與座師。宴席間,要奏《詩經》中《鹿鳴》 篇,跳魁星舞,恭賀新科進士或舉人月宮折桂,故稱鹿鳴宴。前文有語,鹿為祥獸,聞鹿鳴,必有喜悅之事。這位少年,顯然對鹿臺山充滿神奇,以為聞鹿鳴拜鹿臺果能高中魁首。詩寫得很好,寫活了鹿臺山鹿鳴聲。
鹿臺山最獨特的景觀,是山巔積雪春夏不融,風光奇異,因稱鹿臺積雪,列入沁水古十景。沁西群山,蔥鬱森秀,獨鹿臺山高峻危拔,萬山之中,一點獨白,仿佛超世脫俗,高潔不染。明代陳熙《鹿臺積雪》詩云:
鹿臺別有一乾坤,六月如蒸雪尚存。
借問山間花鳥信,四時何日是春溫?
其實不用借問,沁水向來有「四十裡寒冰地帶」之稱,氣候較寒,春來較晚,尤其是沁西,多高山大谷,山風陰冷。舊時的沁水,舜王坪夏日積雪不融,東烏嶺夏日積雪不融,鹿臺山亦夏日積雪不融。如今全球氣候變暖,鹿臺山、東烏嶺、舜王坪積雪夏日不融之景已不復存在,但沁水氣候依然夏日涼爽如秋,春花姍姍遲綻,六月方才開放,明人楊子器《鹿臺積雪》即如此寫:
香嵓寺景似天台,萬下峰擁入翠來。
雪滿寒崖春不解,直從六月見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