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巴中全搜索 巴中全搜索
編前按
流經源頭23公裡關壩河段後,巴河始有磅礴之勢,自關壩向下數十公裡河段,兩岸絕壁錯立,孕育出小巫峽、九龍山等美景;米倉古道沿河而下,留存下樗林關、梧桐關、孔明洞等歷史人文遺蹟。
在「巴河源頭第一鎮」關壩鎮下遊20餘公裡的地方,迎來米倉古道另一個重要驛站——橋亭。相比上遊源頭母親河涓涓細流的溫柔,這一段巴河變身為「嚴父」,絕壁險灘加上不期而至的洪水泥石流,沿岸人家面臨嚴峻考驗,「難江」之名名不虛傳。
▲聯合採訪組採訪點位
如今,隨著紅魚洞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和交通的完善,陡坡險灘地段將被波光粼粼的寬闊湖面代替;曾因水患而數度搬遷的沿岸人家,在新鎮新居中開啟了新的生活;曾滿是辛酸的九龍山畔,終於迎來了全新的氣象。
巴中日報、達州日報全媒體聯合採訪組來到橋亭鎮,感受九龍山下的「難江」兒女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不屈歷程。
前世
「難江」兇險
沿河人家的無奈
巴河在橋亭河段屬於南江河一段,舊稱「難江」或「幾水」,「因江水難涉,故以難江為名。」民國時期的《南江縣誌·河流志》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段沿途點位:「難江水亦稱幾水,舊名關壩河,巴江之源也。自大巴山發源,經陳家峽、關壩河折而南……循小巫山西麓十五裡,經紅鯉洞……自此而下,兩岸峭壁錯立,為切刀崖、鷂子崖,束水如帶,南流五裡至龍門潭。」
記載中的小巫山,即九龍山;紅鯉洞也稱紅魚洞,相傳洞中有紅魚得名。橋亭鎮依九龍山、傍紅魚洞河水而建。
自米倉古道興起,橋亭就成為關壩到南江縣城的重要中轉站。沿河客商帶來興盛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於「難江」的無奈。
▲橋亭鎮鳳凰社區
「橋亭背後的九龍山雖然風景優美,但是在過去,山太高不適合居住,很多人沿河而居。」在橋亭鎮工作了15年的老幹部楊紹軍說,橋亭一帶的南江河兩岸山勢陡峭,加之上遊米倉大山連綿,這一大片區域一旦降雨,很容易在短時間形成洪災,「沿河兩岸,每年都衝得很慘。」
「那時鎮上的幹部都有掛聯村,每年汛期駐村主要任務就是防汛。」楊紹軍說,說是防汛,其實就是趕在洪水到來前撤離。每當暴雨來臨,特別是上遊米倉山強降雨,要隨時關注河道情況。那時通訊不暢,大多時間靠肉眼觀察,最怕的就是「齊頭水」,在河裡瞬間形成一道兩三米高的水牆,從上遊呼嘯而來,途經之處將兩岸席捲一空。
遇到「齊頭水」的話,肯定趕緊招呼群眾撤離,但水來得太快,汽車都跑不贏。當地幹部有獨特的防汛預警方法。遠遠看見水來了,值班人員趕緊敲銅鑼,白天還要揮舞紅衣服。群眾聽到後第一時間撤離,撤離不及的趕緊躲在拌桶、汽車輪胎附近,為的是被水衝走後能逃生。當時橋亭鎮9個村,就有4個村受到水患的威脅,每年衝毀良田上百畝,被衝走的生豬、耕牛、木料等難以計數。由於洪水摧毀,20餘公裡河段僅有一座簡易橋,群眾涉水過河遭遇不幸的慘劇,幾乎每年汛期都有發生。
▲橋亭鎮鳳凰社區
受洪水影響,橋亭鎮在過去幾乎沒有真正的場鎮,所謂的場鎮就是沿公路修建的幾座房子。後來公路因躲避洪水多次抬高,橋亭鎮也隨著搬到高處。橋亭的鄉(鎮)政府駐地,在近年就先後搬遷4次。「難江」在這裡帶給沿河人家無盡的苦難。
今生
高峽出平湖
橋亭迎來新生機
冬季的南江河水又恢復了母親河的溫柔:在群山環抱中蜿蜒向前,偶有冬日陽光,兩岸林間紅黃綠樹木倒映在河中,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盛景;一陣雲霧飄來,南江河又仿佛一名害羞的女子,在輕紗中若隱若現。一條高速和一條國道生成的兩條玉帶,與河水糾纏不休,最後湮沒在九龍山後。原先水中有紅魚出沒的地方,如今矗立起一座104米高的大壩。紅魚洞水庫正在進行收尾工作,高峽出平湖,指日可待。
紅魚洞水庫是南江河上遊重要的防洪控制性工程,兼具灌溉、供水等功能。工程總投資31.89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水庫樞紐和灌區渠系工程。水庫總庫容1.67億立方米,最大壩高104.8米。工程於2015年6月開工建設,計劃於2023年基本完工。
四川省紅魚洞水庫建設管理局技術負責人王中良介紹,紅魚洞水庫建成後,不但解決上遊多年水患難題,也將極大提高下遊防洪等級。在去年8月的強降雨中,還在建設中的紅魚洞水庫就阻擋了6000多萬方洪水,保護了下遊的鄉村和城鎮。
▲雲霧繚繞的紅魚洞水庫大壩
據了解,紅魚洞水庫工程日前通過省水利廳主持的蓄水技術預驗收,這也是四川省「172」項目中第一座通過蓄水技術預驗收的重大水利項目,具備下閘蓄水條件。困擾橋亭沿岸人家多年的水患難題,被一朝化解。
水患的徹底解決只是起點,以修建紅魚洞水庫為契機,橋亭迎來了新生:在層巒競秀、疊嶂爭奇的九龍山下,一幢幢新樓在綠樹紅葉中傲然挺立,寬闊的大道蜿蜒盤旋。這是一座自2014年起新建的,結合水庫移民安置,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美食住宿、特色農業於一體的美麗新城。
苦盡甘來,如今的橋亭享盡「萬般寵愛」:緊鄰G244、巴陝高速兩條交通主幹道,腳臨紅魚洞水庫,背靠九龍山。目前,場鎮上建成了移民安置區、配套便民服務中心、供水站、汙水處理站、遊客接待中心、學校等。依託光霧山、紅魚洞水庫建成後形成的可利用水域、九龍山等資源,推進全域旅遊建設。一座嘗盡「難江」苦難的特色新鎮,正在九龍山下閃耀。
掌巴推薦
紮實做好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光霧山:雪後勝景 每幀都是桌面壁紙
年味模式開啟:灌香腸,做臘肉囉巴中日報·達州日報全媒體聯合採訪組
原標題:《九龍山下的前世今生 第四站橋亭》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