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自此,國家公祭儀式每年都會舉行,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牢記民族苦難。這是一個令無數人為之疼痛的日子,這是一段需要不斷被銘記的歷史。83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30萬同胞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那段苦難深重的歷史,山河破碎的血淚、生靈塗炭的悲劇、滿目瘡痍的痛楚,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構成民族共同的記憶,每一次回想起來總是讓人痛徹心扉,每一次重溫之時總是讓人悲痛不已。今天,我們在和平的陽光下,以國之名向昨天的苦難和明天的夢想立下錚錚誓言:生,則永誌不忘。
傳承守望互助。南京淪陷前夕,包括約翰·拉貝在內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商議並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在疫情期間,中國多方籌措,聯繫藥企緊急增產,克服交通運輸難題,終於將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送到了約翰·拉貝的第四代後人託馬斯·拉貝手上。此外,國家公祭網等14家網絡媒體平臺共同推出以「銘記歷史 祈願和平」為主題的大型網絡在線公祭活動;江蘇組織開展了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多項主題教育活動……無論是一場跨越80多年的互助行動,還是公祭日前夕全國各地群眾開展內容多樣、感情真摯的線上線下悼念活動,都在傳遞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信念。
永續和平追求。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今天,我們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就是要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記住這段悲慘的歷史,並以史為鑑,不要讓橄欖枝從和平鴿的嘴中滑落。記住這一天,就是要提醒我們,實力是一個主權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就不能夠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取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記住這一天,就是要在緬懷歷史中奮發圖強,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努力,凝聚起和平發展的磅礴力量。
不忘過去,矢志復興。2014年,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83年,歷史的硝煙已然散去,現實的威脅卻無時不在。殷鑑不遠,後人當自警之,在緬懷歷史中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澱進取精神和昂揚鬥志。
安子州
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