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2020-12-11 崑崙雲曦讀書

01

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

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式的自主創新,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難以真正做到創新

關於為什麼能不能封閉,任正非接著這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為什麼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閉關自守,我們反對自主。第二,我們在創新的過程中強調只做我們有優勢的部分,別的部分我們應該更多的加強開放與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構建真正的戰略力量。我們非常支持異軍突起的,但要在公司的主航道上才好。我們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我們不開放就是死亡,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02

我們知道,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指的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

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個人,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古代的皇帝雖然佔盡了美味佳餚,豪華宮殿和後宮佳麗,卻很難做到長壽安康。因為一旦當上皇帝,很少繼續開放學習繼續提升,而是故步自封高高在上,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這就是是封閉了自己,小到誤身,大到可以誤國,古代這樣的皇帝比比皆是。

其實,小到一株草,大到一個社會,其實都可以用熵這個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動,很快會走向死亡。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持續創新和進步,很快就會被淘汰,最終走向滅亡。

03

在這個物理學的概念裡,既隱藏著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熵死,也同樣提供了解藥。

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

所以,任正非大力推崇自主創新,其實是對熵增的反制,也就是利用熵減,避免封閉的活動,避免封閉的自主創新,而是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

04

那麼,如何利用熵減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呢?

平靜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麼它最終會成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層層的漣漪告訴我們,外部的系統,可能是一顆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這種平靜,帶來了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熵帶給我們的意義。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活力

用一句話來總結,熵減的目的就是「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人的熵減同樣。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到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KPI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這就是開放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伴隨著外部刺激而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然,這裡所需要的是適度的熵減,而不是過渡的壓榨,不是超過人的承受力度的熵減。

05

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但結果都是光明的。

更多人的經驗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可靠、更廣泛,嚴謹驗證過的結論比個人隨機的總結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個人有限經驗,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

這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決策方式。

很多時候,在某個領域是全新、陌生的問題,而在另一個領域可能是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研究和分析的老問題了。只是由於人為的專業學科的劃分,我們不知道其他領域發生的事,再加上一些專業名詞的阻礙,我們更難理解不同概念和方法究竟在解決什麼問題。這就導致我們以為隔行如隔山,誤以為其他領域的知識和自己毫不相關。實際上,一旦脫下問題的外衣,去看內在的結構,不同領域解決方式的策略,都是可以給我們啟發和借鑑的。

例如,心理學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我們對外界問題(A)會做出何種反應(C),本質上不取決 於我們遇到的問題(A),而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比如,兩人一起上班時,迎面碰到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個人會想:「領導可能沒看到我。」而另一個人會想:「領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對同一個現象,由於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所以接下來其對我們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對於如何洞察事物本質,查理·芒格給出了以下兩個建議:我們應當構建一個基於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這些思維模型應當是來自多個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能夠快速洞察問題本質的人,就能比積累經驗的人,用更短時間找到更好的答案。

這種思考問題方式的特點是:一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分析問題的本質。二是要花時間學習前人發現的、自己還沒掌握的原理和規律,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簡言之,深度思考型學習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洞悉問題本質,利用已有規律(思維模型),直擊問題要害的成長模式。它的本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在這個成長邏輯下,成功的要點是:一是洞悉問題的本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積累跨學科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準確地看到問題的本質。二是掌握大量原理和規律。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實踐摸索,而是花時間學習全人類的最佳實踐或規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這種思考模式下,高質量的思維模型起著關鍵的作用。

因為,無論是在洞見問題本質,還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都要用到思維模型。所以,掌握儘可能多的高質量思維模型就很重要。

06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我們要開放地接收現有的學科原理建立自己學習的思維系統,從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思想實踐中,跨學科地獲得思想,掌握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從而深入剖析問題的本質,指導我們的行為。

相關焦點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雖然華為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講熵,但成立30年來,華為的文化和制度一直都是符合熵理論的。
  • 幾乎支撐著科學的半壁江山的「熵」到底是什麼?深入討論熵理論
    最近,克勞德·香農把他的整個信息理論建立在熵的概念上。有了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和用途,難怪熵變得如此重要。我記得在本科學習期間,我遇到過幾個與熵相關的定義和方程,它們似乎都不相關。唯一共同的特徵似乎是隨機性。讓我們來看看熵是如何在這些領域中應用的。我們已經在熱力學的意義上討論了一點,但是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討論。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所以,時間逆流也並非簡單的倒帶,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熵的理論其實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地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增熵」是什麼鬼?為什麼任正非會如此強調
    先說熵,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名詞,是衡量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低則混亂度低,熵高則混亂度高。熵增說的是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熵是會一直增加的,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注入,系統就會隨著熵的增高,逐漸走向滅亡。這個外部能量的注入被稱為熵減,意思就是減少熵的增加。
  • 熵理論讓我們走火入魔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藉助熵理論所希望討論的東西,也是出自於此。去年夏天,就在巴黎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溫紀錄之前,我騎著自行車橫穿這座城市去見我的一位朋友,羅曼·格拉齊亞尼(Romain Graziani)。坐在一家街邊咖啡館的椅子上,我們一邊小口喝著過度研磨的濃縮咖啡,一邊看著熱浪之下鵝卵石路面上那一層空氣泛起的詭異微光。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看看「鷹架理論」如何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有越來越多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等認知能力都成長緩慢,總是令家長困擾不已,溝通起來也常常不如人意。專家指出社會文化認知發展理論中的鷹架理論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鷹架理論,又名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或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指學生在學習一項新的概念或技巧時,透過提供足夠的支援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諾蘭的理論物理興趣班又開課了,這次他要講什麼?一個熵減世界,一個倫理困境。當然,戲劇發展有理論支持,諾蘭總能在理論物理學裡找到素材:一位未來的偉大科學家,研究出了通過核聚變引發大規模熵減效應、從而實現人類在時間線上「逆行」願望的技術。「萬一」來了。
  • 熵的解藥:華為活力引擎模型
    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結果都是光明的。從小就不學習,不努力,熵增的結果是痛苦呀!我想重來一次,但沒有來生。人和自然界,因為都有能量轉換,才能增加勢能,才使人類社會這麼美好。華為是如何應對熵增,如何激活組織和個人的呢?
  • 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統思考能力具備大局觀?
    但這種做事方法也存在缺點,當你職務提升、所負責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和龐大的時候,如果你的思維還只是容易沉浸、聚集在點上,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自己熟悉或所負責的那一點,而不能全面系統的思考。這在高手和領導眼裡就容易變成「腦袋裡缺乏大局觀念」、不會系統思考。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和領導們的習慣。
  • 晉商程田青談「熵減」:企業經營管理要警惕「熵增」現象
    我們談了如何保障現金流以及供應鏈的安全?孫教授一再提醒我一定要保證六個月的現金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們應對疫情的路徑及對策。大年初七一上班,我就組織集團經營班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其中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
  • 學習經典著作 提升實踐能力
    原標題:學習經典著作 提升實踐能力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
  • 如何提升孩子的英語學習能力呢
    在英語學習中,要看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有了問題或困難,就躲避或排斥。這個態度是來源於生活,而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所以,要從家庭環境中,去培養孩子如何正確對待學習。態度呢,能決定了質量。很多時候,家長在技能上去培養孩子。沒有正確的態度,也沒什麼興趣了。因為思維中,除了技能,更要有情感。
  • 職場新人應該學習什麼,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教你如何做事?
    我認為這跟學會在職場中如何做事是有很大關係的。學會做事是現代職場人必備一種技能。每年都有很多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成為了職場的新人,從大學裡的學生角色轉換成社會上的職場人,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學習什麼,要提升自己哪方面的內容,其實學歷就是一個敲門磚,要想在職場中生存和發展靠的還是綜合能力。
  • 科幻|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在此,我借著點評稍微「質疑」一下《信條》中的科幻設定(請注意,沒有劇透),再淺談一下熵、平行宇宙、反物質,以及相關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等。 首先談一下《信條》中最主要的科幻設定——熵。 我在之前的《華為的活力之源「熵減」中的熵是什麼?
  • 熵:傷腦筋的熵
    熵是比溫度更基本的物理量,對溫度無從定義的體系,熵一樣是可定義、可計算的。雖然歷史上是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導致了熵概念的引入,但熱力學的敘述卻可以從一開始就引入熵[6]。歷史的發展方向常常和自洽理論的結構不一致,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
  • 把最樸素的管理模式做紮實就是在「熵減」
    作者 | 苗兆光 華夏基石雙子星管理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聯席CEO來源 | 《洞察——華夏基石管理評論》1-THE FIRST-做好PDCA循環:PDCA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管理可以簡化為PDCA,PDCA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提出一個東西的時候,先有一個設計機制的方案。在執行的過程中,回頭看這個計劃在過程當中有什麼不利之處,改善之處,然後去調整它。這個方案只要堅持住了,每一個循環都是把那些積攢的熵去掉的過程。現在豐田PDCA後面又加了F,還要去衡量推廣。
  • 知識樹: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掌握「最大化」的知識體系
    知識樹是一個人能力的底座,我們每當說某人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夠強,專業知識懂的少,其實隱形反饋的是這個人的「知識結構比較差」。我常用的方法論大概總結了3個方面,分為為熵減,系統模型,分類思維。1.熵減和「分類」。
  • 電影《信條》的世界觀基礎:熵、量子和相對論
    下面,就針對諾蘭為《信條》構築的世界觀是如何橋接在我們真實的世界裡做一些闡釋。這些闡釋大多是物理學的,而且可能會帶著我們回顧整個人類物理學發展的重要節點,在此難免會有疏漏和錯誤,也希望得到理解。主要涉及的就是人類如何看待時空、如何理解物質以及如何理解變化,它們背後關聯的理論體系分別是相對論、量子理論和熵。
  • 熵:傷腦筋的熵|賢說八道
    Entropy的本意是一個同能量轉換相關的熱力學廣延量,中文的熵,或熱溫商,是對克勞修斯公式形式上的直譯。Entropy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基礎概念,量子力學以及後來的通訊理論都得益於熵概念之上的深入研究。熱力學(thermodynamics)是大學物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基礎課,我印象中這是一門教的人和學的人都倍感困惑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