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
記者 許真學 文/攝
「左點兒、右點兒,右邊要到坎了,小心點……」9月25日一大早,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永安村的公路上,被丈夫背在背篼裡的許厚碧指揮著丈夫曹樹才走向紅薯育種地。曹樹才和許厚碧是江津區遠近聞名的一對形影不離又生死相依的夫妻。曹樹才眼睛失明,無論是外出散步還是幹農活,都靠許厚碧前後左右地指揮,而許厚碧雙腿因病失去了行走能力,走到哪裡都要靠曹樹才背著。
36年相依,誰也離不開誰
曹樹才患有先天眼疾,婚前只有左眼有一點視力,雖然個子不高,但他力氣大,挑磚、蓋房、種地樣樣能幹。許厚碧比曹樹才小4歲,快20歲那年突然患病,小腿無力,從能拄著竹竿行走到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看她那雙腿,我曉得我要照顧她了。」第一眼看見許厚碧時,她扎著兩條大辮子,曹樹才既心動又心疼。「後來我給她們娘家人說,我沒錢但有力氣,她跟著我,我才放心。」曹樹才話雖不多,卻打動了許厚碧一家人。1982年元旦,兩家人備了兩桌席:洋芋飯、臘肉炒鹹菜、蔥燒魚……簡簡單單辦了喜事。
兩人的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也算幸福,後來,女兒曹英出生,這個家熱鬧了起來。然而1988年收稻穀時,曹樹才摔了一跤,他的左眼重重地磕在石梯上,從此完全失明。為了撐起這個家,曹樹才和許厚碧開始了艱難的練習。「左點、右點、小心到坎了……」曹樹才背著許厚碧,許厚碧指揮著曹樹才,上5個臺階的廚房,過30多釐米寬的田坎,他們配合默契的走過來了。為了更好地保持平衡,更準確地掌握路況,不讓背篼裡的許厚碧摔出來,29年來,曹樹才都是光著腳走路,即使是冬天也很少穿鞋子。
曹樹才說自己不怕冷,但他卻十分怕許厚碧被凍著了。因為許厚碧的雙腿雖使不上力,卻能感受到冷暖、痛癢。為了不讓她凍著,曹樹才每晚都抱著她的雙腿入睡。「別看他不會說好聽的話,對我可是真好。」許厚碧望著在公路旁和村幹部們有說有笑的曹樹才,開心地笑著。
當問及他們會不會吵嘴時,許厚碧笑著說:「吵,當然吵,但是吵了之後啥事兒也沒有,因為我們都明白,誰也離不開誰。」
憑勞動掙錢,掙得硬氣,用著踏實
曹樹才完全失明後,家裡的農活做起來格外吃力。加上女兒上了小學,家裡的經濟負擔更重了。這時,有人建議他們外出要錢:「你們兩個都是殘疾人,還這麼苦,出去肯定能要到錢維持生活。」左想右想,曹樹才和許厚碧沒有走出這一步,但他們決定,去江津找政府。
女兒曹英那時還不明白,找政府做什麼,她高興地牽著爸爸,爸爸背著媽媽,一家三口到了江邊碼頭,準備乘躉船渡江去找政府。在渡口,密密麻麻等著渡江的人們注意到了這特殊的一家三口,得知了他們的殘疾和生活困難的狀況後,大家自發地為他們捐款,兩角、五角、一元、兩元……不一會兒,他們就收到了不少捐款。而這時,曹英好像明白了什麼,拉著父母往回走。
「回來一數,有300多元錢。」正當許厚碧和曹樹才感激好心人時,曹英卻大哭起來:「你們不能這樣要錢,以後我走出去,別人會說我們一家都是要錢的。你們不能去外面要,也不準去找政府要。」女兒的哭訴直接戳中了夫妻倆的痛處,這些年因為他們的殘疾,小小年紀的女兒承擔了比平常人家的孩子更多的農活和家務勞動,在學校,因為不能按時交學費,因為沒有健康的父母,女兒也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
許厚碧和曹樹才聊了一夜、想了一夜,最後他們決定,這輩子就是過得再艱難,都不能因殘疾外出乞討,他們要保護女兒的自尊心,要讓一家人都活得硬氣。
從此,他們更辛苦了。因為一條正常人十幾分鐘就走完的田坎路,他們要走一個多小時,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每天早早地起床,女兒上學後,他們就帶著午飯趕往地裡幹活,直到天色漸暗才回家。日復一日地練習,日復一日地勞作,曹樹才和許厚碧把莊稼越種越好,打玉米窩、牽水平線、挖紅薯槽,農活再也難不倒他們了。
為了增加收入,許厚碧還學著養蠶、養兔,一年下來有一兩千元的收入,但後來養兔又虧了,她不得不放棄。「我們殘疾我們窮,但這不是我們出去要錢的理由。」許厚碧說,即使掙得少,但這錢她用起來踏實。
懂事的曹英知道家裡貧困,也知道父母養自己不容易,上到小學四年級,她主動選擇了輟學,回家幫父母做農活。「我們這一輩子最對不起的是女兒,我們沒能給她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沒能讓她多讀點書。」十幾年裡,許厚碧和曹樹才的內心都充滿了自責。
可是,曹英卻並不這麼想。「家庭經濟負擔雖重,但我的心裡卻沒有負擔,父母養我已經很不容易,當然要好好孝順他們。」如今,曹英和老公在江津務工,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們在江津買了一套二手房,一雙兒女也在江津城區上學。曹英給媽媽買了老年手機,許厚碧特地做了一個袋子將手機掛在胸前。「聽到手機響了,按這個鍵,就能聽到女兒的聲音。」許厚碧拿出手機向中國婦女報· 中國女網記者演示著。
路通了,房子翻新,日子越來越好
國家低保政策實施後,許厚碧一家每月多了一份補助。而最令許厚碧高興的是,2011年,公路修到了家門口,政府還先後給他們送來了兩把輪椅。「座椅硬的就用來幹活用,座椅軟的就用來在公路上散步時用。」曹樹才說。「家裡的自來水也通了,我還特地拜託村幹部把洗衣槽給弄高點兒,你看,現在我可以坐在這裡洗衣了,比他去河溝裡摸著洗得乾淨。」許厚碧打開了水龍頭,對家裡這個洗衣槽,她特別滿意。
10月份,許厚碧的家就要進行D級危房改造,這幾間已經60多年、經歷無數次修修補補的房子將被推倒建新。村委會主任吳連維已經為他們聯繫好了擴大院壩用地的事,許厚碧又向石門鎮黨委書記羅英提出了要求:「聽說國家有60平方米的補助,能不能給我修寬點,我可以自己出一部分錢,因為我至少要三間房子,一間住房、一間廚房、一間豬圈,還有,我的廚房一定不能有臺階,樓上的彩鋼棚一定要寬一點……」「你的這些要求我們都記下了,設計後講給你聽,你滿意了再施工,放心。」羅英向許厚碧承諾說。
「這麼多年了,你們幫我們太多了。」許厚碧對前來查看房屋和詢問修建要求的村幹部們連聲道謝。在採訪的半天裡,許厚碧從來沒說過誰對不起她,反而覺得鄰裡鄉親和村幹部都很幫她,無論是代買東西,還是到家裡為他們辦補助,生活在這個村子,她感到很滿足。「想想以前的生活真的很難,但這麼多年還是慢慢地過來了,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許厚碧笑著說。
今年,許厚碧、曹樹才一家還被推舉為石門鎮「最美家庭」,他們的事跡也正被更多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