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濛濛中,崇山峻岭,氣勢磅礴。高山低谷之間,平整的村村通盤山公路來回纏繞,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各個村莊連接起來。公路兩旁,由青轉黃的椪柑掛滿樹枝,金燦燦的黃金百香果濃香馥鬱……從江縣已經迎來脫貧攻堅的累累碩果。
從江縣是全國掛牌督戰縣之一,貧困程度深、攻堅任務重,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從江縣集中優勢資源、優勢兵力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進攻,不斷強化村級黨組織引領作用,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過去的「窮山惡水」蛻變成了如今的「世外桃源」。
在脫貧攻堅關鍵之時,從江縣選派精兵強將盡銳出戰,「用最強的部隊攻打最難的堡壘」,聚焦高質量脫貧目標選賢任能,根據各村致貧原因選人組隊,先後將全縣70%以上的機關幹部共2129名精準選派到村工作,針對性攻克難關。
從江縣東朗鎮苗谷村辣椒基地喜獲豐收,駐村幹部到田間助農採摘。
腳踩在翠裡鄉高文村田坎上,抬眼便是綠油油的檳榔芋,寬大翠綠的芋頭葉密密麻麻鋪在地上,望也望不到頭。「這些可是我們村的寶貝,百姓致富要靠它了。」高文村第一書記梁天平說道。
2019年3月,梁天平從縣委組織部來到高文村駐村,偌大的村部,只有支書和文書兩人,這僅有的兩個幹部也因為家庭經濟原因提出辭職。村民們也因之前脫貧產業損失重大而情緒消沉。
梁天平明白,組織派他來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必須是配齊班子,把我們村的幹部隊伍充實起來。」梁天平一邊走家串戶了解情況,一邊物色合適人選。經過多番努力,兩位致富帶頭人成功當選「兩委」幹部,其他崗位的幹部也逐一上任。
班子配齊幹勁兒足。高文村「兩委」幹部憋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又是土壤檢測,又是試驗種植,千方百計勸服村民種起了檳榔芋。如今,高文村有65戶村民參與種植,種植面積達到200畝,預計年收入能達到86萬。
善於搞經濟,就到產業薄弱村壯大特色產業;善於搞社會工作,就到矛盾糾紛突出村去解決矛盾……每一顆螺絲釘都精準安裝在合適的地方,駐村幹部們甩開膀子,盡其所能,幫助貧困村解決實際難題。
八洛村駐村幹部在百香果基地查看情況。
為進一步夯實幫扶隊伍,壓實幫扶責任,從江縣建立起「條塊結合」機制,從塊上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指揮體系,組建由縣級幹部領銜的駐鄉鎮督戰督導隊,並與所督導鄉鎮負連帶責任;從條上構建由縣級幹部領銜的工作專班,分別負責面上一項工作,嚴格實行「地方部門雙追責」,督促各職能部門履職盡責。
要想讓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只靠幫扶幹部是不夠的。從江縣要求駐村工作隊在履行「指導」「參與」「幫助」職責的基礎上,與村幹部、致富能人進行結對,全方位帶工作,手把手教方法,把農村基層幹部培養成「思想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尖刀隊伍。
西山鎮小丑村百香果基地裡,村民楊老天正在將剛收穫的百香果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我是我們村的貧困戶,多虧了我們的村幹部,帶著我們種起了百香果,今年一年我就能收入二十多萬,貧困戶的帽子我再也不用戴了。」
「我們村所有村幹都很有戰鬥力,幹勁非常足。」駐村第一書記孫勇剛激動地說道。2019年到村之後,孫勇剛和其他5名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結成對子,開展一對一幫扶學習。你幫我了解村情,我幫你了解政策,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迅速磨合提升,形成一個個強力工作單元。
今年年初,小丑村的村幹部們帶領15個貧困戶集中種植120畝黃金百香果,各位村幹部就是基地的無酬主理人。他們白天在基地裡調度協調、檢查問題,晚上集中開會,總結經驗、安排工作。
荒山被改造成梯田,配套的產業路和引水灌溉工程也逐一完成。「路怎麼修,百香果怎麼包裝銷售,這些我全學會了,再建一個基地完全沒問題。」村支書荀衛忠自信滿滿。
小丑村幹部們正在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一個個對子結成,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實幹實戰中,一支支能拼能闖的工作隊伍拉起來了。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素質,搭建一副堅韌有力的基層治理「鋼筋架」,從江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精準開展培訓。抓政治素質,依託貴州黨建雲、「鑄魂行動」管理等教育培訓平臺和各類教育資源,以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抓手,為一線攻堅幹部「提能補鈣」;抓攻堅緻富能力,開展農技諮詢「訂單服務」和「集中會診」活動,全面推廣優秀經驗、成功做法,同時組織35名農村致富帶頭人到貴州安龍縣、西秀區等州外縣區學習產業發展經驗,有效提升發展特色農業的能力。
產業扶貧,授人以漁。從江縣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抓牢特色,瞅準機會,發展扶貧「造血」產業,唱好穩定脫貧的長遠大計。
沿著山路一直向南,一座依山而建的瑤族村落高華村映入眼帘,黑黢黢的瓦片,潔白的屋簷,油亮的杉木牆體,高華村的每一棟樓都精緻得讓人驚嘆。
圖為高華村村貌。劉雅婷攝
這個村落早因其獨特的瑤浴文化享譽世界。瑤族藥浴,是從江縣瑤族世代相傳的獨特保健方式,於2008年列入我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華村支部緊緊抓住這一優勢文化資源,開發以瑤浴為中心的旅遊業。
2014年,由村支部主導的高華瑤族瑤浴專業合作社成立,對願意率先嘗試發展瑤浴的16戶農戶進行房屋改造。緊接著,村裡路面全部硬化,公共廁所、路燈等配套設施迅速完善,不少村民陸續被派到黎平縣、杭州蕭山等地考察學習民宿服務……
圖為高華村的一家瑤浴農家樂。劉雅婷攝
高華村支部一步不停,瑤浴旅遊產業漸漸成型。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高華村已有60戶村民修建和改造瑤浴間。2019年高華村共接待遊客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6萬元。
在各村特色產業發展基礎之上,從江縣充分挖掘自身立體氣候、生態良好等突出優勢,組建由縣級幹部領銜的工作專班,採取「黨社聯建」「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重點發展「雞、菌、果、蔬」四大主導產業,重拳打出從江農產品特色。截至目前,從江縣已經完成生態雞養殖226萬羽、食用菌種植1248.58畝(萬棒)、百香果定植樹苗木1.25萬株、蔬菜種植2.7萬畝。
停洞鎮田壩村林下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中,村民正在給黑木耳澆水。
「我們村有勞力,沒財力,我就想帶著我們村的閒漢打工掙錢。」西山鎮卡翁村村支書謝國光成立起勞務合作社,按照支部管理、「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引導其他村民加入。卡翁村勞務大隊正式成立,從承接本村「鑲邊工程」到參與州縣項目招標,勞務隊一點點壯大,當前已有三個勞務小組共187人,分別負責工程、食用菌等不同項目,上工一天,普通組員可收入130元,技術工人甚至能拿到250元。
卡翁村的勞務合作社不是單打獨鬥,它正是從江縣「有組織的勞務就業」體系當中的一個強力節點。從江縣各村根據實際需要,由村支書帶頭組建村級勞務合作社;各鄉鎮黨委書記帶隊成立鄉鎮級勞務合作社,負責(專)抓轄區勞務就業工作,確保農村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一名縣委班子成員領銜成立縣級服務平臺,為全縣勞務就業提供政策保障,三級聯動,共同發力,拉起了一支立足從江、面向全省、走向全國的勞務產業大軍,規模達到14.77萬人。
剛邊鄉宰船壩區蔬菜基地開展春耕生產。
脫貧攻堅,久久為功。從江縣各級黨組織咬定既定目標不放鬆,埋頭苦幹,成效斐然,當年貴州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深度貧困縣,已經實現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昔日掩藏在深山密林之中的一個個村莊,像一顆顆正在拂去塵土的明珠,發出璀璨的光芒,向世人一展風採。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從江縣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