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香港與內地社保制度,在哪裡退休能頤養天年?

2021-02-20 獨家

2017年香港平均壽命連續第2年居於世界第一,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81.32歲及87.34歲,而中國內地人均預期壽命75.43 歲,名列世界排名第71,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現時更是爆出了中國社保基金缺口高達10億元。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內地與香港地區的退休金制度的異同。

香港是一個低稅的地區,而低稅也意味著低福利。那香港的稅率到底有多低呢?根據香港政府官方資料計算顯示,月入1.2萬港元的基層1年只需要繳納240港元稅金,月入2萬港元的人一年需要繳納4800港元稅金,相對還是比較低的。直到現在,70歲還未退休,開出租、做勞工的香港老年人不在少數。

2000年左右香港政府開始推強積金,算是引入了養老金的機制。不過現行供款標準是個人5%,企業5%,費率甚至還比不上內地的養老金供款。由於偏低的供款標準,指望完全靠強積金來解決養老問題是不現實的。香港政府也曾嘗試推行加大供款比例,但是遇到極大的社會阻力,因供款比例增加,每個月到手的錢少了,群眾易產生消極情緒。

 

香港的養老制度主要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稱為綜援和高齡津貼(生果金)。這部分主要以現收現付的模式進行。高齡津貼主要分為「普通高齡津貼」和「高額高齡津貼」兩種,主要針對的是嚴重殘疾或者年齡在65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前者是針對65至69歲之間的低收入長者;後者則是針對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

高齡津貼要求香港居民最少7年;及申請日前連續居住在香港最少1年;而且沒有領取本計畫下的其他津貼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普通高齡津貼同時對於申請的老人有資產要求,兩種津貼的金額每月大概有千餘元港幣。可見綜援和高齡津貼對於在香港生活來說實在是不夠用。

第二種便是強積金,其帶有強制的色彩,根據法律相關規定,任何18-65歲的在職人士必須加入強積金計畫。標準為僱員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僱員繳納,另外5%由僱主繳納。自僱人士供款為其收入的5%。僱員可自行選擇投資計劃,使用這筆錢進行投資,至65歲法定退休年齡時,僱員可一次性將累計收益及多年來累計投入的本金一次性取出。

 

強積金屬於個人帳戶制度,即自負盈虧性質。這種制度的核心就是強制居民拿一部分錢出來進行基金投資,很多國家都在實行,包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在該制度下金融機構成為操盤手,在過去10年的淨回報是5.5%,相比不到2%的銀行利率,表現尚可。

 

第三種「職業退休計畫」並非強制性措施,屬於僱員自願為僱員設立的職業退休保障計畫。目前是香港養老金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便是個人儲蓄及投資不同的養老投資理財產品,在職人士也擁有多種為自己養老的投資選擇。

 

而內地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據國務院2006年的規定,在職人士每月須按一定比率繳納養老保險供款,撥入其個人賬戶,而其所屬企業亦要供款,養老保險為單位每個月繳納20%,個人繳納8%;醫療保險為單位每個月繳納8%,個人繳納2%外加10元的大病統籌;失業保險為單位每個月繳納2%,個人繳納1%;工傷保險:單位每個月繳納0.5%,個人無需繳納;生育保險為單位每個月繳納0.8%,個人無需繳納;住房公積金:單位每個月繳納8%,個人繳納8%。

 

該款項劃入「社會統籌」基金,由地方政府統一管理及發放。員工退休後可領取退休金,退休金一部分來自「個人賬戶養老金」,一部份來自地方政府發放的「基礎養老金」。按齡退休後便可以自行選擇。

 

對比香港和內地的養老制度,你更傾向於在哪裡退休呢?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相關焦點

  • 專題文章:香港強積金 vs 內地社保
    內地與香港皆有法例,要求僱員和僱員強制供款,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香港有強積金,內地則有社會保險。兩者均是為社保基金供款,僱員可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其中大大不同,強積金主要用於退休保障,社保則包含多方面保障,除了養老保險外,還有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 香港、內地個人所得稅的比較
    就個人所得稅來說,它在香港不是單獨的稅種,《香港稅務條例》按照以收益類型設置稅種的方法,將個人所得徵收的稅項分為4種:薪俸稅、利得稅(關於個人的部分)、物業稅和利息稅(1989年停徵)。為了便於比較,可將其統稱為個人所得稅。內地則根據國際通行的做法,按照納稅人的特點分類,將所得稅分為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單獨的稅種,有專門的法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 訪談 || 香港文化與香港比較文學 ——黃維樑教授訪談錄
    在1985年稍前和以後到中大訪學的內地文學學者或比較文學學者,絡繹於途。他們在中大一般居留一個月到三個月,與中大英文系、中文系和(基本上由中英文系講師、教授組成的)「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成員交流,他們在中大圖書館閱讀查看各種資料,與若干中大學者從事合作研究,參加學術研討會或座談會,或主持講座。
  • 【穆迪評級】降內地與香港評級 財政部反駁
    穆迪的聲明稱,因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和金融聯繫緊密而廣泛,中國內地的信貸趨勢將繼續對香港的信貸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下調中國內地的評級後,亦下調香港的評級。反映與內地金融聯繫密切  穆迪解釋下調香港評級的理由,指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和金融聯繫密切和廣泛,加上政治聯繫,這意味著中國的信貸狀況有任何侵蝕,最終會影響到香港的信貸狀況,並反映到香港的評級上面。穆迪指,香港的出口一半以上為內地貨物,四分之三的旅客及40%的服務輸出總額與內地有關。
  • 【兩頭不靠岸】港生在內地讀書的出路如何?
    同學對內地讀書感受滿意度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共60.8%,北京學生達70%。畢業後45%希望到香港找工作或者深造,留在內地發展佔29%,其餘不確定。 在職港人期盼內地當局能取消對港人實施就業證的制度,比例達76.6%。受訪者大多數都沒有購買社保,他們普遍認同社保的重要性,尤其在醫療保障方面,但不少人期望供款比率下調。
  • 新書 |《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在這本書裡,我重點對蘇聯1931至1933年的饑荒與中國大躍進期間的饑荒進行比較,因為它們具有相似性。此後的中國在20多年裡,為了不增加農民的負擔努力防止都市化。蘇聯共產黨則在史達林死後將福利制度擴大到農村。在中國,大躍進的失敗確認了國家和國民的距離,因為國家不得不接受農村的「自然邊界」。在這兩個國家,饑荒都長期影響著國家與國民的關係。將中國和蘇聯的饑荒史放到一起做深度的比較研究,既是合乎情理的做法,又對研究者本身的學術功底有極高的挑戰。
  • 香港基本法與香港的獨特憲制
    香港的獨特性,是其賴以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這當中,尤其以法治傳統而獨領華人社會風騷,贏得世界尊重。香港在1997年回歸至中國主權所轄之下,並且,根據「一國兩制」政策,延續和鞏固了原有的法治傳統。在此過程中,香港基本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關係固然已經改寫,但總體而言,香港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自治地位,在各方面維繫了與內地之間的「制度性區隔」。
  • 內地研究升格回鄉證 與內地身份證同層次
    中央陸續推出便利港人在內地就業和生活的措施,繼容許合資格港人下月起可以申請內地居住證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今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內地正研究將回鄉證升格至與內地身份證同一個層次
  • 內地居住證公佈 工聯倡擴申請資格
    工聯會的內地諮詢服務中心昨日指出,居住證有效解決在內地讀書、工作的港人,包括可在網上購車票、申請各式各樣的戶口較便利等,實在地、大大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不過,不少到內地養老的退休港人,由於沒有在內地就業過,故不能參加社會保險,缺乏醫療保障,「這次居住證對非就業人士的幫助不大,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進展。」
  • 如何理解香港事件的表像與本質
    他們名副其實是烏合之眾,衣如烏鴉,以Telegram隱蔽方式聚眾鬧事,事後即作鳥獸散,他們既無組織,又無頭領,無一人能代表全體,商談、退讓?不知與誰商討、向誰退讓?與虎謀皮還可以見到老虎,與魅謀皮就完全白費氣力了!今日亂局如斯,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尚幸警隊仍能不避艱難險阻,不畏惡言詈罵,仍然緊守崗位,堅定執法。
  • 【中和十年】香港中和出版1號員工回顧往昔
    我們每次都要先解釋一大堆:中和是新成立的一家出版社,和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公司同屬聯合出版集團……然後還要特別說明陳翠玲老師是我們的總經理兼總編輯,以取得業界同仁和作者老師們的信任。陳老師就這樣被我們「賣」了好多年。中和能順利渡過那段艱苦時期,離不開兄弟公司及業界的鼎力幫助。
  • 深度評析:旺角暴亂與六七暴動 中環一筆
    旺角暴亂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反政府對抗行動,由於中央與特區政府定性為暴亂,這是1967年以來香港第二次暴亂,免不了被相提並論,同時分析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但觀乎目前坊間的討論,大都是蘋果跟橙比,難免得出情緒化的結論,如果未能趁此時機正本清源,導致謬種流傳,時代前進的方向或許也會受到影響。
  • 權威發佈丨2020香港商務在內地最暢銷榜單
    這份報告,也是內地大眾原版閱讀和海內外出版機構極為關注的一個重要參考。年度榜單中另外香港商務印書館於中華商務的暢銷榜單TOP10也新鮮出爐他又同時指出,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一套建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一個道德的框架,才能有效維持。本書出版逾七十年,惟其影響至今未衰。可以說《通向奴役之路》有著永恆的意義。"
  • 討論討論香港與大陸的醫療
    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看病的彭女士與家人(袁越 攝)「香港醫院對病人的照顧非常好,管理方式也很人性化,所以香港本地患者都是一個人來吊水,吊完就走,不像內地,吊個水還要住院,一大幫親戚朋友輪流請假陪床,無論是病人還是家屬都開心不起來。」彭女士的大兒子鮑家龍對我說,「以前我媽在內地做化療,一個療程三天,天天在醫院裡吐。
  • 2021年中國與中國香港經濟與金融市場展望
    相對來說,香港金融市場受疫情影響較小,聯繫匯率制度穩定,金融系統和市場運作基本暢順。而香港房地產市場表現則出現分化,2020年前10個月私人住宅樓價比2019年底略有上升,而非住宅物業樓價則有一定程度的下調。
  • 香港專題 香港的法律制度 2
    《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和香港特區。修改建議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前,先由基本法委員會研究。《基本法》的修改,不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既定的基本方針政策相抵觸。律政司司長所擔當的角色資料取自律政司在2008年出版的刊物《香港的法律制度》;就有關事宜更深入或最新的資料,請參考所提供的連結。
  • 港生內地升學五大優勢
    愈來愈多港生選擇到內地升學,除了學費和生活費用較在本港和海外升學低,以及有政府推出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補助等吸引因素外,內地大學本身亦有其魅力。《大公報》本期內地升學資訊邀來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港生梁源,與大家分享他負笈內地的故事,細數推薦到內地升讀大學的五大理由。他自豪地說:「內地學校為我們的大學四年,提供學習、生活、實習一條龍服務,我們港生優勢好大!」
  • 新生福利|科大人完全觀影指南&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因久沒有分級制度,而被大眾輿論詬病。
  • 香港這所高校將改寫「八大」排名!?
    課程與辦學特色香港樹仁大學辦學逾50載,前身為香港樹仁學院,一直秉承校訓「敦仁博物」的精神,推行仁者教育,在培育學生擁有卓越知識及技能的同時,也成為仁人君子。單從校訓裡,就能感覺到書卷氣息十分濃厚。現在仁大一共有3個學院,9大學系向內地學生開放申請,選擇多多,包括了:商學院:會計學系/工商管理學系/經濟及金融學系/法律及商業學系;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新聞與傳播學系;社會科學院:
  • 香港人幾歲退休?數據說實話︰退而不休!
    可是每到年底,香港媒體常常是關心另外一個話題:香港街上無時無刻能看到老人家推著一車紙皮、推著手推車清理垃圾、守住報攤賣報紙雜誌。商業世界,70歲還活躍的商人大有人在。為什麼香港人好像永不退休,老了還要去當保安、賣紙皮,拼命地工作?如果將來的人普遍有120歲命,香港人是否會工作到1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