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羅馬皇帝更迭頻繁,是利益的驅使者在作祟?

2020-12-16 史實新說

前言

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因其殘暴的統治被推翻而自殺,於是在尼祿死後的第二年(公元69年),出現了四位羅馬皇帝,他們分別是: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於是公元69年這一年也被稱為"四帝之年"。四帝之年,羅馬皇帝更換頻繁,在位最短的奧託僅當了三個月的皇帝。

當年,羅馬皇帝的寶座最終落到了韋帕薌的手中。這時,古羅馬關於帝位的爭奪也才算暫時結束。畢竟,韋帕薌是羅馬帝國少有的明君,他能夠穩固帝位,也結束了羅馬帝國內部紛爭的局面。畢竟尼祿死後,古羅馬皇帝寶座空懸,也就引來很多人覬覦。

四帝之年"四帝"塑像

但是事實又證明,羅馬皇帝的寶座又是一把雙刃劍。為何這麼說呢?羅馬皇帝的寶座代表著榮耀和權力,可如果沒有當皇帝的能力和實力,那麼,即便當上了羅馬皇帝,最終也只會引火燒身。看看四帝之年前三位羅馬皇帝的下場:加爾巴當皇帝僅七個月死於政變,奧託當皇帝僅三個月戰敗自殺,維特裡烏斯與韋帕爭奪帝位失敗被殺。羅馬帝國在這一年換了四個皇帝,唯獨韋帕最終坐穩了皇帝寶座。

暴君尼祿塑像

四帝之年還屬於古羅馬帝國的初期,因為暴君尼祿之死,只是宣告從屋大維開始的朱裡亞·克勞狄王朝統治的結束。尼祿在統治期間,窮奢極欲,荒唐怠政,甚至差點兒一把大火燒了羅馬城。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作為羅馬皇位的合法擁有者,尼祿在位,還無人敢覬覦羅馬皇帝的寶座。

但是,尼祿在失去民眾支持,驚慌失措下放棄了帝位,也放棄了生命。這就讓羅馬帝國的很多實權人物跳出來爭奪帝位。比如加爾巴,一開始是西班牙行省的總督,因為尼祿要殺他,加爾巴這才起兵反抗尼祿,後來尼祿自殺的消息傳來,加爾巴大喜過望,率軍進入羅馬,於是先當了皇帝。

羅馬皇帝加爾巴塑像

加爾巴只當了七個月的皇帝,就被奧託給取代了。因為加爾巴當皇帝後得意忘形,更實行殘暴統治,被奧託抓住機會,發動政變,殺加爾巴而自立為帝。可是日耳曼總督維特裡烏斯不服奧託的統治,舉兵攻打奧託,奧託經歷慘敗,在絕望中自殺,維特裡烏斯成為羅馬皇帝。

可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猶太行省總督韋帕薌指揮他的東方軍團殺到羅馬城,維特裡烏斯敗於韋帕之手,皇位最終為韋帕薌所得。韋帕是平民出身,但是他寬容勇敢大度,在他的帶領下,羅馬帝國混亂的局面才宣告結束。可是,在暴君尼祿死後,羅馬帝國一年之內換了四個皇帝,這也是相當頻繁的了。那麼,咱們就從暴君尼祿死後的這段古羅馬帝國的歷史入手,看看為何羅馬皇帝更換如此頻繁吧!

羅馬皇帝傳承缺乏必要的制度

原先的皇帝指定繼承人制度暴君尼祿一死,偌大個羅馬帝國,一年之內就出現了四個皇帝,其實這是和皇帝傳承制度不明確有關。古羅馬帝國實行的不是什麼嫡長子繼承制度,而是由原先的皇帝指定繼承人,這個繼承人可以是自己的子侄、養子或者是其他實權將領。而且此時的古羅馬高度獨裁,元老院更如牆頭草,形同虛設。

皇帝尼祿一死,又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那麼,但凡有實力的貴族和將領都想登上皇位。只要奪得皇位,成為既定事實,同時再逼迫元老院承認自己的帝位,那麼皇帝的寶座也就穩穩的了。於是,這才引來了眾人對皇位的爭奪。反正尼祿死得倉促,也沒指定繼承人。當然了,以當時尼祿眾叛親離的局面,就算指定繼承人,也沒有什麼效力了。

羅馬皇帝奧託塑像

共和制轉變為帝制有關古羅馬的將領們你爭我奪,反正誰只要控制了羅馬城,再以武力讓元老院屈服,那麼皇帝的寶座妥妥的也就到手了。這也正是因為古羅馬皇帝沒有明確的傳承制度造成的惡果。如果有明確的傳承制度,也就不會有紛爭了。至於帝位傳承制度匱乏,這也和古羅馬剛剛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制有關。

愷撒、屋大維和提庇留,無疑都是羅馬帝國的明君,他們結束了古羅馬的共和制,但是所確立的帝制不過只是簡單的獨裁統治,並未給羅馬帝國的傳承確立詳細的制度。

在屋大維之後,皇位就是由原先的皇帝指定繼承人,新皇帝登基時再到元老院走個形式,這也就為四帝之年的動亂埋下了隱患。

羅馬皇帝維特裡烏斯塑像

兵權在握促使了野心家的產生

軍政大權,實力雄厚暴君尼祿死後,羅馬帝國相繼出現的四位皇帝,其實就是四個野心家。但是,所謂野心家,也是要有實力的。而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這四個野心家,他們實力來自於哪裡呢?當然來自於他們手中的兵權。通過兵權,爭奪並掌控羅馬帝國的政權,這是這四位野心家登上皇帝寶座所走的道路。

加爾巴、奧託和韋帕等四人都是羅馬帝國的行省總督,在羅馬帝國的行省中,這些總督儼然就是這些行省中的"皇帝",他們掌控行省的軍政大權,實力雄厚,就如羅馬帝國的一個封疆大吏,羅馬皇帝很多時候還要看他們的眼色行事。如果暴君尼祿還活著,這些羅馬帝國的行省總督自然要聚集在尼祿的皇權之下。

羅馬皇帝韋帕薌塑像

兵權在手,皇位我有有尼祿在,他們還能和睦相處。可是,尼祿一死,這些羅馬帝國的行省總督們,誰又會服誰呢?加爾巴這個西班牙行省總督想當皇帝,但是奧託這個盧西塔尼亞行省總督還想當皇帝!奧託登上了帝位,下日耳曼行省維特裡烏斯不答應了,你奧託的盧西塔尼亞軍團有我的日耳曼軍團厲害?於是,奧託被趕下臺。

可是維特裡烏斯上臺了,韋帕大軍又殺來了。韋帕薌控制著包括猶太、埃及和敘利亞等羅馬帝國東方行省的兵權,於是,維特裡烏斯戰敗,只能乖乖讓出皇位。在古羅馬就是,兵權在手,皇位我有!地方行省總督掌握龐大的兵權,一旦皇位空懸,那麼,他們也就成了野心家,尼祿死後,皇帝一年之間只更替了四個,也就不稀奇了!

羅馬皇帝尼祿塑像

元老院的牆頭草態度推波助瀾

元老院權力:喪失殆盡在羅馬帝國時期,貴族元老院並未被廢除,只是被剝奪了大部分實權,因為權力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但是,別看貴族元老院不掌權,可在關鍵時刻,卻能火上澆油,不能雪中送炭,卻能錦上添花,完全就是一棵牆頭草。就好比拿暴君尼祿的結局來說,尼祿在統治古羅馬的時候,何等殘暴荒唐。

那個時候的元老院,可是對尼祿聽之任之。可等尼祿一朝失權,四面楚歌之時,元老院立刻跳了出來,宣布尼祿為"羅馬公敵",廢除他皇帝的權力。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帕基,都是貴族元老院一群錦上添花的貴族元老,走個形式過場,給本來通過武力奪得羅馬皇帝寶座的篡權者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貴族元老院畫像

元老院態度:見風使舵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貴族元老院,成員除了尸位素餐,保留著名義上高貴的貴族元老席位,也就是見風使舵,誰掌控羅馬帝國的大權就支持誰,誰喪失了羅馬帝國的大權就打壓誰,貴族元老院已經完全失去了原先在古羅馬應有的公信力,不過成為了粉飾羅馬皇帝統治的阿諛諂媚的機構。

而元老院的這種牆頭草態度,使得他們不僅難以穩固羅馬帝國的政權,反而對羅馬皇帝的更替推波助瀾。貴族元老院無法限制那些實權的將領爭奪王位,他們也只能是哪個實權將領登上帝位,他們就支持誰!這也是羅馬貴族元老院存在的一種悲哀吧!也難怪貴族元老院的權力會喪失殆盡呢!

羅馬皇帝韋帕薌頭像

總結

以上咱們從暴君尼祿死後的羅馬帝國歷史入手,分析了四帝之年羅馬皇帝更換如此頻繁的原因。由這四帝之年羅馬皇帝更換如此頻繁,也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此時的亂局。

1.暴君尼祿之死,代表著愷撒、屋大維和提庇留的朱裡亞·克勞狄王朝對古羅馬統治的終結。

2.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帕爭奪帝位,卻也給古羅馬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也就難怪韋帕薌雖然最終登上皇位,但是卻無人才可用,甚至連元老院的貴族元老都湊不齊。逼不得已之下,韋帕薌只得提高行省貴族的地位。

3.韋選拔新的貴族元老,重新登記古羅馬的貴族和騎士階層,可見四帝之年,古羅馬帝國的社會秩序被破壞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好在四帝之年也不是沒有好處的,畢竟最終選出了韋帕薌這位古羅馬帝國的一代明君,同時也標誌著古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統治的開始,羅馬帝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羅馬帝國地圖

參考資料:《羅馬史》,作者:(德)特奧多爾·蒙森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上冊)

《歷史上最殘暴的皇帝——尼祿 》

相關焦點

  • 蘇貞昌自詡聰明,不曾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不得不說蔡當局用臺灣民眾的生命安全換取政治利益的做法是在令人不齒!蘇貞昌強硬撤照中天,為「邁向2024」鋪路因開放美豬事件蘇貞昌被迫「背鍋」,他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據有關消息稱關中天事件是由蘇貞昌所主導,而蔡英文事前有可能並不知情。那麼蘇貞昌為何要這麼做呢?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申花平深圳 大連人坐收漁翁之利下輪爭四有望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申花深圳打平最樂意看到這個結果的當屬大連人。
  • 伊藤美誠亮劍新武器,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畢竟後面還有孫穎莎和陳夢兩道關卡,可能伊藤美誠還未考慮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道裡,或者說伊藤美誠在首戰中只是保守性的發揮,在後面還會陸續放出大招。對此,你怎樣看待伊藤美誠的發球新招數呢?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利拉德霸氣回懟貝弗利,庫裡妻子阿耶莎放大招
    不過這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沒想到庫裡的妻子阿耶莎也過來摻了一腿,她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利拉德的言論,並說道:「我馬上就會刪了這條動態,但這三個人全部都被我老公打敗過!」
  • 小學生小古文學習:螳螂捕蟬
    寓意:螳螂捕蟬: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後引申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小故事:春秋時期,吳國準備出兵攻打齊國,吳王闔閭對大臣說:「我心意已決,有誰敢勸阻我,我就殺了他。」吳王身邊有個年輕隨從,頭腦靈活,機智過人。他反覆考慮,決定勸阻吳王攻打齊國。
  • 妄讀莊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急於追求的時候就會疏於思慮防範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的身後,又有人在拿著彈弓在瞄準,那麼拿彈弓的人身後呢?莊子看到這一切後突然有了「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召引」的感慨。於是就扔掉彈弓,急急忙忙地想要回家去,而看守園林的人,看莊子跑的那麼匆忙以為是莊子偷了什麼東西,跟在後面大聲的詢問。 人們在既得利益面前,總會得意忘形。
  • 西區老八卡位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西區老八卡位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NBA複賽來到第七天,這兩天個競爭者並沒有正面交鋒,但西區排名仍持續變動中,此次西區共有12支球隊進入複賽階段,由曼菲斯灰熊、波特蘭開拓者、聖安東尼奧馬刺、紐奧良鵜鶘、鳳凰城太陽、沙加緬度國王6支球隊搶奪僅存的一張晉級門票,且各隊間的勝差最大只有3場(灰熊與國王),可說是競爭十分激烈,任何一場比賽都十分重要。
  • 螳螂捕蟬?中超鬧劇之後是打平國安,名記稱恆大奪冠的機會更大了
    萬萬沒想到的就是,名記「徐江故事會」認為恆大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廣州恆大與北京國安首回合的較量打成了平手,更加看不到卡納瓦羅的球隊有任何的「坐收漁翁之利」。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而是作為弱者在頻繁遭到誤判、錯判的時候,向相關單位表達的訴求。而追求「乾淨」的聯賽,也是這些足球管理者的第一要務,所以「黃雀」並不屬於廣州恆大,而是中超聯賽的所有人,甚至是熱愛中國足球的所有人。​​​
  • 《陳情令》:溫若寒對溫晁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什麼意思
    溫若寒說:「姑蘇藍氏翻不出天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溫晁並未完全聽從父親的,因為立功心切,他還是私自去了雲深不知處,他先是威脅藍曦臣,然後到潭州蒔花女那裡搶到了一塊陰鐵之後,又在藍忘機從不淨寺回雲深不知處的路上設下了埋伏。
  •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同為皇帝,羅馬皇帝與中國皇帝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可以說在所有方面都沒有可比性。只有拋棄掉對中國皇帝的固有認識,才能理解羅馬皇帝如何統治帝國。羅馬皇帝有三項主要責任,第一保障帝國邊境安全、第二保障帝國糧食安全、第三保障帝國基礎設施安全,三項中有一項做不到,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 不可一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何要與羅馬教皇聯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羅馬教廷敕封奧託一世為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篇章自此被拉開了序幕。此時的西羅馬帝國雖然早已經滅亡,但後人卻念念不忘羅馬帝國的輝煌和羅馬帝國皇帝的榮耀。這一時期,"羅馬皇帝"的頭銜已經成為了一個榮譽的象徵。只要有君主能夠獲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那就意味著這名君主定然是名有作為的人。但縱觀當時的整個歐洲,似乎並沒有除基督教會以外的勢力有資格能夠為國王加冕為"羅馬皇帝"。
  • 八王之亂4: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那麼司馬冏就是當朝皇帝司馬衷的堂兄弟。 堂兄弟及時出兵討伐反賊,幹掉篡位的奸臣,扶助皇帝成功復位,成了英雄人物,倍受群臣擁戴,幫忙主政也順理成章。 只是他原來只擔任地方長官,現在一躍成了一國宰相,能力上多少有點力不從心。權力面前,誰都淡定不了,司馬冏執政後也開始說一不二,跟當初的司馬倫簡直一模一樣。
  • 安南國請求清王朝改國名,嘉慶皇帝識破阮福映野心,把國名倒過來念
    到了清朝時期,安南朝代更迭,阮福映想要恢復「南越」的國號,為何嘉慶皇帝不同意,讓把國名倒過來寫? 清朝冊立黎氏皇帝為安南國王,鄭主派使者每年朝貢。 安南南方的阮主,同樣派遣使者來到廣東,請求清王朝的冊封,但是清朝沒有同意。在當時的安南統治者看來,有了清朝的支持,自己就能夠取勝。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鄭主和阮主最終都沒有統一安南,西山朝最終消滅了阮主和鄭主,一統安南。
  • 【歷史闢謠】羅馬大火真與尼祿皇帝有關?
    古羅馬史學家塔西圖斯(Tacitus)雖然對尼祿皇帝嗤之以鼻,然而在其書寫的史籍中明確提及,羅馬的「第一公民」尼祿皇帝,在7月18日還在距離羅馬城至少五十公裡的安提烏姆小鎮(Antium)度假休養,此地位於亞平寧半島的海邊;火災發生的第二日,皇帝尼祿得知羅馬城發生嚴重火災,當即親自駕乘雙頭馬車,沿著阿皮亞大道北上,趕回首都。
  • 愷撒之後的羅馬從三雄並立到皇帝屋大維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以下稱愷撒)打敗了前三巨頭中的二位,集各種最高權力於一身,儘管他在不同的場合表示,自己不願意當皇帝,卻還是為保守勢力所忌憚,最終愷撒被自己的寵臣布魯圖刺殺,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對布魯圖寵愛有加,跟親兒子一樣,為啥布魯圖要背叛自己。
  • 嚴格地說,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實際上是君士坦丁大帝
    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異常清晰。國號和年號的變更,預示著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代表著前朝修史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在世界上其他文明地區,如本文要討論的「羅馬」,情況並非如此。羅馬帝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實上,歷史上還沒有一年像中國更改國號一樣,沒有人宣布羅馬帝國誕生。
  • 評潘嶽《秦漢與羅馬》| 士兵可以創造皇帝:羅馬興衰背後的歷史機理...
    對於希臘羅馬經濟始終是農業經濟、共和國的制度是某種程度的混合政制、共和國的滅亡源自羅馬貴族拒絕關注人民利益,基本是羅馬史學界共識,筆者也深表贊同。羅馬共和國能夠從臺伯河畔的一個小邦,經過兩百多年的奮鬥,統一義大利,又在統一義大利後,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共和國的混合政制,程度不等地發揮過作用。
  • 羅馬歷史上的平民皇帝,是理想化的改革者,也是帝國分裂的奠基人
    遍觀整個歐洲中世紀的王朝更迭,能夠登上皇帝寶座的絕大部分都是貴族出身,就算是王位爭奪的戰爭,其基礎也是具有王室的血統。但是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上,卻出現了不止一位平民皇帝。其中那位由士兵登上皇帝寶座的戴克里先,他徹底而永遠地改變了羅馬國家的性質,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改革者,同時也是後來東西羅馬分裂的奠基人。
  • 塔西佗沒發明「塔西佗陷阱」 但他也從不吝惜對羅馬皇帝的批評
    提比利烏斯的做法直接觸碰到了貴族的利益,他成了公元前509年後羅馬城內第一次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與他的三百多個支持者一起被打死在羅馬街頭。十年後,其弟蓋烏斯·古拉格斯(Gaius Gracchus)為求完成其兄的遺志,鞏固土地改革,也與其三千名支持者一起被迫害至死。整個羅馬的政治依舊掌握在貴族手中,也沒有任何人或群體能真正危及到貴族的利益。
  • 阿布裡圖斯慘敗:第一位被外敵斬殺的羅馬皇帝
    因為正是在此戰中,出現了帝國歷史上首位戰敗身亡的羅馬皇帝,而後者的陣亡也開啟了羅馬/拜佔庭帝國此後多位君主陣亡被俘的恥辱履歷。黃袍加身的將軍這位皇帝原是前任菲利普在位時期的元老,因受後者器重而得以領兵鎮壓公元248年反叛的麥西亞駐軍副將帕卡提亞努斯。但他在途中突然為士兵黃袍加身,最終於 249年9月的維羅納之戰中殺死其恩主,成為新任羅馬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