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東路原童家巷北曾有一座公園,因位於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故被稱為「丹鳳公園」。該園從建園到消失,僅存在了約14年。
「公園」在我國古代特指官家的園子,時至民國時期,西安始有現代公園。據《西安市志》記載:1922年改明秦王府花園(清代稱「放生池」)為蓮湖公園;1927年開闢原滿城北部廢墟建革命公園;1929年在西門內貢院舊址設建國公園,即今兒童公園;1934年,在北門外自強東路以北建丹鳳公園。由此可見,丹鳳公園是當時唯一一個建在城牆外的公園,也是西安歷史上第四座現代公園。
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迫於日軍侵華形勢,決議以西安為陪都,暫稱「西京」。1934年,西京市建設委員會在第38次會議上決議:為保護歷史文化,在丹鳳門遺址建設丹鳳公園。委員會隨後委託並致函工程建設方,言明公園建設所需僱工、購料、種樹、修路等事,需款隨時由西京建設委員會撥給,要求於年內修築完成。委員會看似大包大攬,實際工程款預算不足舊幣2000元,為節省開支,建園時所用的磚木瓦石多使用市內拆除的舊料。
工程方克服種種困難,使丹鳳公園如期落成。公園佔地三畝多,外圍砌土牆,東、南、西三面開木柵欄門,內有花園一處,廣植苗木,有供市民休息的花園椅7條,西北角有帶木欄杆的圓頂草亭一座,西側利用丹鳳門遺址墩臺作山,頂部有磚砌臺基大涼亭一座,園內空地建新式房屋三間,工房兩間,另闢有圖書館。公園西門外有林道,因其下為唐大明宮舊城牆基,因此設置木樁,圍以鐵絲保護,栽有告示牌,保護區域內不允許附近居民建蓋房屋。
1944年,丹鳳公園交由當時的市政處管理,負責接收的董湘槐有一定遠見,他認為園址所在為大明宮遺址,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加之毗鄰隴海鐵路西安車站,為旅客及市民遊憩之所,故對其重新整修完善。當時丹鳳公園僅有一名園工,董湘槐從革命公園調去園丁,並僱用了一些工人,以應對頭緒繁多的改造工作。
然而丹鳳公園的整頓事務進行得並不順利,期間還發生了兩起「借用事件」。抗戰期間,潼關以東難民不斷沿隴海鐵路擁入古城,自強東路一帶緊鄰火車站,因而人煙稠密。1944年2月,為解決周圍失學兒童入學問題,當地熱心教育人士擬在童家巷關帝廟舊址建強華小學,時任校長的童樹華聯合在地方任職的楊啟堯向政府上書,以「校舍尚未築成,學生人數過多,上課教室不夠」為由,要求借用丹鳳公園房屋作為臨時教學之用。1944年6月,西京市中醫師公會成立中醫服務隊,接診轉移到後方的傷兵,由於城內人多屋少,無合適場所,也要求借用丹鳳公園空房。以上兩起事件,丹鳳公園管理方均以無空房為由予以拒絕。
到了1948年,丹鳳公園南側設市衛生局北區衛生事務所,公園由該所就近管理。此後丹鳳公園徹底荒廢,不但圍牆倒塌,行人往來穿梭,園內也垃圾成堆,丹鳳公園自此黯然消失了。(馬琦)
【來源:西安晚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