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餘華的小說有著一股獨特的魅力。
他總能將各種矛盾的事物熔於一爐,熬製出一鍋五味雜陳的湯,讓讀者一飲而盡後,獲得一種翻江倒海的閱讀體驗。
想把餘華的小說拍成電影並不容易,拍好了就是經典,比如《活著》。
但這種平民史詩也非尋常導演可駕馭,不僅考驗導演講故事的功力,能否過審也是一大難題。
餘華的另一部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部世界暢銷小說早在1995年就創作完成,卻很少有導演敢去嘗試。
直到5年後的2000年,韓國一家電影公司對小說極為欣賞,並拿到了電影改編權,決心要儘快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
韓方原打算由自家公司獨立製作,但最終還是認為中國導演可以拍得更好,在餘華推薦了姜文後,韓方也極為認可,並表示不幹涉創作,只負責投資。
另一邊姜文在看過小說後也很心動,他許諾這部電影一定會拍,自己也會親自飾演許三觀,三方還籤訂了合作意向,很快影片就進入了立項階段。
然而待姜文寫完劇本送審時,才發現一切想得過於簡單——
因故事太過「前衛」,電影局明確駁回了影片立項請求,沒有進一步的後續,姜文和《許三觀》的緣分直接就此擱淺。
無奈之下,韓方只得自己組織人馬翻拍,多年來也一直在物色最合適的導演。
2014年,韓方公司將這次項目交給新晉實力派男演員河正宇,由他打造出一部震撼人心的現實主義作品。
皮哥知道這個消息時,第一個反應是開心,畢竟這是實打實的文化輸出。
可是開心之後就是擔心。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故事並不複雜,主要講了許三觀被生活所迫幾次賣血的經歷。
劇情看似幾句話就能說清楚,也沒什麼太大場景,可實際上卻是一塊極為難啃的骨頭。而韓國那邊即使導演、演員實力再強,十有八九也啃不下來。
為何這麼說,且聽皮哥慢慢道來。
一、原著中三個矛盾特質
要想拍好這部片,必須處理好原著中三個矛盾的關係。
換句話說,電影如何用影像詮釋好小說中最打動人的三個特質。
第一是著眼於荒誕,卻脫胎於真實。
在小說中有許多荒誕的情節。
比如許三觀去賣血前,要喝八大碗水,還要憋著尿,不讓水分流失掉。按照他們的理論,這樣身體裡血液就多了,能賣個好價錢。
再比如後來災荒年間,許三觀家揭不開鍋,他就給三個兒子「用嘴做菜」,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得一拼,孩子們聽了父親口中的做菜過程,仿佛吃到了美味佳餚,瞬間飽了。
再比如許三觀被指戴綠帽,剛開始他滿不在乎,人云亦云多了,他竟然篤信大兒子不是自己的種。
這些情節乍看起來都很荒謬,可是在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看來,這些荒謬的事確實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
你去看看社會新聞,每天都有各種奇葩的人和事,只不過餘華進行了提煉,將它們附著到了許三觀身上,荒謬和真實達到了和諧的一致。
第二是要用溫情的口吻講述冷血的故事。
《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讀完,讀者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這到底是一齣悲劇還是喜劇。
作者處處調侃,反諷,講段子,說俚語,講的卻是一個窮人被逼賣血的故事,我們初看的時候常常被許三觀的樂觀逗得哈哈大笑,可看完後卻又堵得慌。
按理說小說的結尾也是光明的,許三觀度過了苦日子過上了新生活。
可是他卻並不開心,賣血過去差點要了他的命,現在卻成了他應對未知風險的精神寄託。
當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的血沒人要了,這根救命稻草被人奪去,他在新時代裡變成了棄兒。
當他發出這句感慨時,頗有一分廉頗老矣,尚能賣血否的悲壯。
第三是用小人物來反映大歷史。
當年《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出版,餘華專門寫了韓文版自序,
序中他提到,在非洲有一首詩歌:
可能嗎?我,雅克布——阿爾曼蘇爾的一個臣民,會像玫瑰和亞里斯多德一樣死去嗎?
而這本小說,也和這首詩一樣,是一部平民的史詩。
許三觀或許寫不出這麼浪漫的句子,但他卻在踐行這樣的道理,他一生辛勞為的就是獲得平等,過上體面的生活,許三觀就是無數中國百姓的縮影。
二、韓國電影將餘華原著「抽筋拔骨」
帶著這樣三個期待,皮哥觀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只有四個字的評價:面目全非。
這部電影中,只有荒誕,沒有真實;只有溫情,沒有冷血;只有小人物,沒有歷史。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中國,那是一個貧窮的時代,是一個真實與荒誕互相角力的土壤,個人命運在時代浪潮下漂泊的無力感讓人感同身受。
可是電影裡地點從中國換到了發達的韓國,人民溫飽不愁,雖然年代還是上世紀50年代,但立刻味道就不對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原著中許三觀是從人們的議論中判斷出大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作者在說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可電影中,許三觀是通過檢測血型確定這個真相的,那種批判的力量就消極很多。
再進一步講,小說裡,男女主角是農村裡的一對貧賤夫妻。
可電影中,男主高大帥氣,女主溫柔體貼,女主的扮演者河智苑在韓國是和宋慧喬齊名的女神,這樣的搭配讓觀眾以為亂入到了偶像劇裡,悲情的感覺蕩然無存。
原著中許三觀已經枯瘦如柴,一陣風就能吹倒,他賣血我們是於心不忍。電影裡男主膘肥體健,他賣血還怎麼激起觀眾的同情心?
最後,原著小說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一直講述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這期間經歷了自然災害和文革等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對許三觀一家的摧殘真實可感,這也是這部電影在國內未能過審的原因,題材太敏感。
可是移植到了韓國,導演總能整點韓國的歷史吧,結果只看到一個相濡以沫的小家庭,沒看到時代變遷的影子,社會矛盾變成了家庭小矛盾,結尾的煽情突如其來,用力過猛,而沉澱下來的內涵也屈指可數。
於是,一部時代沉浮下的平民史詩,就這樣被「抽筋拔骨」,原著那股真正觸動你的力量在電影中也蕩然無存。
問題來了,《許三觀》這樣一部「三無」電影,為何豆瓣還有7.3分的高分?
那是因為它不是一部餘華電影,它是一部典型的韓國電影,只是套著餘華小說外殼。
它的導演兼主演是風頭正勁的河正宇,它的演員裡有河智苑這樣的偶像派,也有成東日(《請回答1988》裡的父親)和阿光(《熔爐》裡的變態校長)這樣的戲骨。
他的故事其實還是韓國最流行的那種溫情家庭劇,它的敘事節奏也是典型的前期搞笑結尾煽情的老套路,雖然毫無新意,但每個細節都很紮實。
從餘華小說改編的角度看,這部電影不及格。
從一部電影的角度看,它仍算是一部差強人意的作品。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