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張主任的黑眼圈哪裡來了」「不愧是張主任,這麼點時間小論文(不是)都快要出版了」「劃重點,滴露沒用」「如何居家、外出、工作、購物,超多乾貨」——2月2日晚,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數字版)在網上發布,不僅受到上海市民關注,全國各地網友都在熱議、轉發。
作家馬伯庸在微博轉發說,「都是乾貨,每個人都需要仔細閱讀」,丁香園的推薦很簡潔「轉需」,網友們按下收藏鍵——」非常實用,如何居家隔離、如何消毒、如何選擇口罩、戴不戴手套、開不開空調,基本覆蓋了大多數人的日常防護困惑」。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輯、該書策劃李珺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7年前SARS流行期間,由翁心華教授主編的《嚴重急性呼吸徵——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作為翁教授學生的張文宏就是主要編寫人員之一。這本書的編輯正是張文宏在上海醫科大學的校友李珺。17年後,徵戰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線的張文宏又帶領華山醫院感染科同仁在緊張工作之餘,醫者與作者無縫切換,高質、高效地完成了這本實用手冊的編寫。「儘管是一部科普讀物,但作者查詢大量資料,釐清編寫思路,審慎的態度、認真的精神,並不亞於做一項科研。」
「給你打個電話,可以麼?」李珺給張文宏發出這條微信是1月29日上午9點50分。她想在通話中詳談的正是出一本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科普讀物的想法。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已有多家出版社推出相關讀物。李珺有過猶豫:「要不要再做相似的?」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比10餘年前,各種相關信息都能迅速推送到每個人的手機屏上,「還有沒有必要再做本書?」另一方面,信息渠道雖然多了,但李珺和很多人一樣發現,大家的困惑似乎並沒有隨著信息源的增多而減少,要闢的謠反而更多了。「要麼不做,要做就找張文宏。」她下定決心。
張文宏的回覆瞬間在微信上跳出——這之後的幾天,這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李珺立馬撥通手機,得到的回覆是「讓我考慮一下」。
9點59分,她開始向張文宏的微信發送這些天自己收集到的一些資料。直到下午,對話框中的資料發送一直是單向的。
李珺當時不知道,後來被媒體「復盤」的是——當天凌晨剛從從河南鄭州飛回上海的張文宏,先是趕到華山醫院發熱留觀病房查房,又在上午10點組織了一次以「攻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主題的感染科黨支部組織生活會。後來,就有了當天晚上刷屏的那段「硬核」發言。
「不盯牢,這件事可能就成不了了。」李珺在做的是把編寫這本手冊的初步構思、理念不斷推送過去。「我腦補了一個畫面。一個人從早上醒來睜開眼睛,從家裡到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工作單位,一步步如何生活——用場景切入,類似於『防控新冠的一天』。」張文宏和他的團隊很忙,如何說服他再接下編一本書的任務,「我們都尤其意識到這一點,抗擊這場疫情,不光是醫護人員衝鋒陷陣,而是全民戰役。只有廣大市民有了科學的認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才能減輕醫護的負擔——籬笆要從最底層紮起。」
15點08分,張文宏回覆:「好的,我安排。」18點21分,工作群建了起來。19點36分,編寫團隊已經發來兩個版本的大綱。其一是以場景為核心,其二以身份為核心,區分為「我沒有接觸過患者(沒去過疫區等)與我來自疫區(與患者有過接觸、同乘過交通工具等),兩個大綱的差別在於針對受眾面的不同。經過斟酌,考慮到後一部分人群相對總人群來說概率較低,議定了第一種方案,主要面向健康人群、市民的防護。
「基本原則——易懂、好用、體現上海水平」。這是作者與編者的共識。
2月3日,上海將迎來第一批以公務員為主的人員復工,這本實用手冊的編寫就以2月2日晚間上線為節點倒推。「開始玩命了。」
1月30日、31日,2月1日,編寫工作在整個團隊的緊密配合下迅速推進。2月2日,「雲工作」的編輯們集中到出版社加班攻關,文編、美編坐在一起,小標題如何設計、文稿如何加工,排定一稿就發送給作者,看一頁、拍一張,再返回編輯,來來回回,不知調了多少遍。李珺感佩醫生們對這本科普讀物的支持,編輯們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視這部書稿」,反覆打磨、精益求精。
先上線的是電子版,必須適合在手機屏幕上閱讀。於是,底色反覆調,太淺不行,太深不行。讀者最後看到的是「牛油果色」和「肉桂棒色」——編輯為此特意查了潘通(Pantone)公布的每年流行色。封面改了5稿,主編張文宏那句寄語「我們要多想一點,再多想一點,我們要跑在病毒前頭!」是從「華山感染」公號文章裡覓得的。書名也頗費思量。「可否叫防範新冠速查?」「張文宏教授叫你防控新冠100招?」「100招是否改為實招?」「『新冠』的提法嚴謹嗎?」反覆商討下,《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定了下來。
網友們認為「實用」的那些問題和場景,是編輯與作者共同推敲出的。比如寵物出門如何消毒?如何處理武漢或其他地區發來的快遞?洗熱水澡可以幫助消毒病毒嗎?都是這些天曾經被網友、市民廣泛議論的問題。「我們從編輯角度提問,作者從科學角度答疑。」
李珺希望,這是一本「傻瓜版」手冊,閱讀要能很快上手。比如各版塊內容之間的連結,寫到「咳嗽的自我評估」——標註「詳見35頁『就醫』相關內容」,標註這看似容易的頁碼檢索就花了很大的功夫。書稿內容一直在調整,上線當天,考慮到返程形勢還把「居家隔離」從靠後的章節提到了最前頭,牽一髮而動全身,頁碼也要不斷調整,反覆校對,不能出錯。反覆往來的文稿,標到了10餘稿,甚至很難說出一個定稿時間——「直到上線前一刻還發現一個錯別字,嚇出一身冷汗」。
電子版上線後,李珺與她的同事正在為預計一周後發行的紙質版忙碌,與此同時,升級2.0版的資料收集也在進行之中。「限於手機閱讀篇幅和時間關係,讀者對一些問題也許還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2.0版將在搜集更多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感到更『解渴』。」
連結:上海還將推出這些抗疫防疫讀物
《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以醫務人員、疫區群眾、病人及家屬、普通大眾等為對象闡述特殊情況下的心理防護。
擬首印10萬冊,出版後將贈送給湖北和上海市民。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護學生讀本》
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
圍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傳播途徑、治療方法及如何正確應對和預防等內容,分基礎篇、應對篇、治療篇和闢謠篇四章。
預計2月10日前出版,幫助中小學生掌握防護知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
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社租型人民衛生出版社公益出版
30000冊在短短4天內完成審讀印刷出版發行,陸續發送至本市基層機構,為奮戰在社區一線的抗疫中堅們提供正確、權威、專業的公眾防護知識。
《加油武漢,加油中國——抗擊疫情優秀歌曲選》
《出徵,出徵一一抗擊疫情優秀歌曲集》
上海音樂出版社
歌曲集包括祈盼武漢平安、致敬白衣戰士、彰顯大愛無疆三個主題,每首作品均附二維碼有聲配套,由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廖昌永作序。
將紙電同步出版,並贈予湖北宣傳系統和奮戰在一線的全國各地支援湖北醫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