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藥物: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

2020-12-2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通訊員 姜晨

它是一種特殊的藥物,來自人體自身,它能干預疾病發生和進程,也能激活人體的「小宇宙」對疾病免疫……它就是單克隆抗體藥物。

在新冠肺炎暴發後,抗體藥物因為獨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開發,其研發進展一直牽動人心。

4月1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帶來了科研攻關領域的好消息:單克隆抗體等攻關項目正在積極推動。

「單克隆抗體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早期科研攻關已經部署國內多支團隊瞄準單克隆抗體開展相應的研發工作。」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介紹,截至目前,已經獲得多株靶向新冠病毒的候選治療性抗體,後續還將加大力度推進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自19世紀80年代人類發現抗體,到各類抗體藥物風行全球,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隨著單克隆抗體、人源化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不斷問世,抗體家族也越來越興旺。

在新冠肺炎暴發後,中和抗體成為潛在的有效治療新冠的手段,它通過與新冠病毒結合,抑制病毒的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

從抗體到抗體藥物的百年歷史

19世紀80年代後期,學者們在研究病原菌的過程中,發現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殺菌素」,這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體。

科學家根據抗體來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產生抗體的物質命名為抗原,並推動抗體研究逐漸成為免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促進了抗體治療的快速發展。

但是,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獲得突破之前,科學家們對抗體的結構和抗原抗體識別機理的理解還非常淺顯。

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科學家逐漸認識到,

抗體是一種由B細胞識別抗原後活化、增殖分化為漿細胞,並由漿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具有特殊胺基酸序列的,能夠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抗體的出現,極大地幫助了醫生治癒疾病,而說到抗體,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抗體藥。

1975年,英法兩國科學家將鼠源的B淋巴細胞同腫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這種從一株單一細胞系產生的抗體就叫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第一代單克隆抗體就此誕生。這種抗體特異性高,僅針對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質均一,易於大量生產,為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是,人的免疫系統可以識別鼠源性單克隆抗體,將其用於人體會面臨免疫系統的一系列反應,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並且,當時的技術和生產成本也不利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因此,尋找一種具備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條件的新型抗體藥物的研發刻不容緩。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展出人源化抗體和全人源抗體製備技術,使得抗體藥物可以較好地應用於人體,並實現大規模生產。」中國藥科大學周君教授告訴記者,通過對小鼠進行人源化改造,重新表達的抗體大部分胺基酸序列被人源序列取代,這樣既保留小鼠抗體的親和力和特異性,又降低了異源性,有利應用於人體。

而全人源抗體則可以從感染新冠病毒並痊癒的人體血液中提取B細胞,通過測序獲得表達這些抗體的基因序列,再尋找中和作用較好的抗體。

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學家立即利用Beacon單細胞開發平臺篩選新冠抗體。金斯瑞供圖

新冠應急抗體如何篩選?

「人體內有T細胞和B細胞這兩大免疫細胞,其中能產生抗體的是B細胞。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們如果能從康復病人的B細胞中尋找抗體,可以有效對抗病毒。」周君告訴記者。

通常,科學家把康復病人裡的記憶型B細胞分離出來,然後進行單細胞測序。新的問題是,人體內有幾十億個B細胞,當新冠患者恢復後,每個B細胞只能生產一種特定抗體,用傳統技術去尋找能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B細胞,無異於大海撈針。

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使得我們也可以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尋找富集重鏈和輕鏈的V(D)J序列的B細胞, 從而找出潛在的病毒反應抗體。」信達生物轉化醫學副總裁徐偉告訴記者,有了這一技術再從中尋找能特異性識別病毒蛋白和有潛力阻斷病毒結合細胞受體的抗體,效率將大大提高。

當有效的抗體被一一篩選出來後,再進行體外甚至體內的活性實驗,進一步驗證這些抗體的潛在功能,是否有成藥價值, 最後用於臨床可以直接用於新冠肺炎病人治療,安全且針對性強。同時,也可以對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進行短期預防。

坦白地說,面對肆虐人類世界的病毒,人類至今也沒有發明出多少特效藥,遠遠談不上「治癒」。相比小分子,單抗藥物機理清晰,對靶點的選擇性高、特異性強。好的單抗藥物可以高效率擊中靶點,減少副作用。

近年來,抗體藥物已多次應用於「阻斷」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統的工作,讓病人好好活著、動員免疫系統,或者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來阻止病毒入侵。

此外,在應對腫瘤和炎症的治療中,抗體藥物同樣也顯示出優勢,比如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的修美樂,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世界知名藥物等都屬於單抗這個領域。

大規模生產應用還得過幾道關

「目前最關鍵的工作還是尋找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徐偉認為,雖然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宣稱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體,但是還必須通過臨床檢測才能驗證其是否能準確識別新冠病毒。

其次,就是驗證抗體的中和能力。因為科學家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抗體都能有效阻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過病毒顆粒表面的S蛋白與人體ACE2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被轉錄酶複製,重新組裝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繼續感染其他細胞。中和抗體需要能夠結合S蛋白,阻斷和受體的結合而入侵細胞。其次,抗體結合病毒後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或補體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裂解病毒。」徐偉說,但是有的抗體可以識別新冠病毒,也能連接病毒,卻不能有效中和,這樣的抗體不具備藥用價值。

尋找到特異性中和抗體並完成一系列體內體外檢測和安全性實驗後,拿到該抗體的特有胺基酸序列就可以開始構建穩定細胞株。再通過工藝的優化,製藥企業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其實這就是一個細胞工廠,讓細胞去生產大量抗體,滿足了臨床上對於抗體藥物『公斤級』產能的需求。」徐偉介紹說,生物製藥企業必須具備穩定的生產工藝和質量保持體系,否則生產出來的抗體藥物活性和穩定性都得不到保證。

據徐偉介紹,目前抗體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周期基本都在一周以上,如果抗體藥物質量不佳,可能注射到體內幾小時就代謝掉,就起不到相應的治療作用。有些時候可以通過蛋白工程對Fc端改造提高抗體的長效性。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人體免疫系統有多強大!
    針對這強大的敵人,人類已經啟動隔離、藥物治療和免疫系統的防禦等多重措施。而事實上抵禦病毒最重要的防線就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圖片來源:全景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人體免疫系統是如何抵禦病原體入侵的,以及如何保證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夠正常運轉。
  • 一文揭開「抗體免疫」的面紗: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抗體產生的過程微生物入侵人體後,會刺激產生很多種抗體,但只有部分抗體能迅速識別微生物,並在其入侵人體細胞前將其「抓住」,保護人體不被感染。這個過程就叫中和作用,發揮作用的抗體就是中和抗體。抗體療法就是直接用抗體對病原體感染、腫瘤等進行被動免疫治療的方法。通俗地說,就是人為補給抗體來支援免疫系統。血清療法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使用的血清(漿)療法,本質上就是一種抗體療法。
  • 漫畫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人體免疫系統有三大防線!
    我們的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 由於我們自身具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 使得這些病毒很難入侵人體。
  • 君實生物公示皮膚藥物,免疫系統藥物重組人源化抗IL-17A單克隆抗體...
    每經AI快訊,「每經醫藥前沿觀察」欄目監控到的數據顯示,君實生物-U(688180.SH)在研藥物重組人源化抗IL-17A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於12月21日公示JS005多次給藥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藥代動力學I/II期臨床研究,適應症為成年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人體的免疫系統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人體的免疫系統,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抗病毒藥物讓人目不暇接,前幾天,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表示,醫院正在開展康復病人恢復期血漿的輸入,目前已顯示出初步效果,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綜合抗體對抗病毒。血漿治療就是通過最傳統的免疫治療來幫助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抗新冠病毒的方法。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來揭秘一下。
  • 奧地利科學家揭秘:免疫系統如何產生大量抗體?
    可以通過基因重組產生大量抗體(免疫球蛋白)。先天免疫系統提供了第一道防線,會迅速行動並試圖遏制最初的感染。隨後,適應性免疫系統將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消滅病原體。它的強力武器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在某些情況下,可提供終生保護以免受感染。
  •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免疫系統如何保衛人類健康?
    先天免疫系統的主力軍是免疫細胞。免疫細胞表面的補體蛋白分子,會快速精準的識別病原體並與之結合,確認感染位置,同時發送信號給另外兩個小夥伴,也就是吞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召集它們一起來殲滅病原體。適應性免疫系統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 乃捷爾初乳素牛初乳為人體裝上新的免疫系統
    當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社會和家庭壓力、責任、負擔驟增;環境汙染加劇,周圍環境中存在著數不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所有這一切對機體的免疫系統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乃捷爾初乳素牛初乳為人體裝上新的免疫系統。要想提升健康品質,唯有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當冠狀病毒進入體內,你的免疫系統是如何「反抗」的?
    事實上,大多數與冠狀病毒相關的死亡都不是病毒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於免疫系統反應失控。第一次被感染時,身體會像對待任何病毒一樣啟動標準的先天免疫防禦系統。這涉及到釋放一種被稱為幹擾素的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會干擾病毒在人體細胞內的複製能力。幹擾素還召集其他免疫細胞攻擊病毒,阻止病毒擴散。
  • 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標誌,怎麼維持免疫系統的...
    2、系統性自身免疫病是指抗原抗體複合物廣泛沉積於血管壁等原因導致全身多器官損害,主要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血管炎、硬皮病、天皰瘡、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雖然它們屬於兩類自身免疫病,但是同一個患者這兩類疾病可以合併存在,目前具體的機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
  • 北京大學團隊抗體藥物獲重要進展,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特效武器
    據MSN科學專欄5月19日轉引法新社的報導,北京大學基因組學高級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帶領的團隊有可能率先成功推出一種抗體藥物,這種藥物可能成為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阻止新冠病毒對人體侵害的藥物。雖然德國和美國的團隊也在進行抗體藥物研究,但北大團隊已經在動物測試階段已經取得了成功,成為領跑者。這種抗體藥物是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中和抗體來阻止病毒感染細胞,它不僅可以縮短感染者的康復時間,甚至還可以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短期免疫力。
  • 拉斯克獎得主:我對癌症免疫療法有信心
    核心提示: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因發明「單克隆抗體療法」,動員人體自身防衛系統對抗腫瘤而獲得了2015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免疫療法能激發人體自身防衛系統對抗腫瘤細胞。
  • 上海這三家生物醫藥企業聯手研發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有徐匯...
    上海這三家生物醫藥企業聯手研發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有徐匯的這兩家!由於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抗體是「完全人源性」的,因而開發進程可以很快,也極大降低了免疫方面的潛在副作用。相較而言,傳統的治療抗體首先在其他物種中開發出來,之後必須進行大量的工作來使其可以應用在人體上。
  • 健康橋丨免疫系統疾病不得不說的痛
    「免疫紊亂通常是指機體的免疫對抗平衡失調或破壞,導致人體器官的正常功能被打破而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種類繁多,誘發因素複雜多變,多呈反覆發作和慢性遷延趨勢,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採訪中,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溼骨病科主任王鋼介紹,免疫系統的疾病大多不好治癒,並且可以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病。
  • 生物製劑(biologics)——改變風溼免疫性疾病治療的一類新藥物
    一、什麼是生物製劑我們都知道人體免疫系統是一個包含許多細胞和蛋白分子的複雜網絡系統,其中每一種細胞和每一種蛋白分子都擁有一些生理功能。風溼免疫性疾病正是這些細胞和/或蛋白分子出現異常而發生疾病的。生物製劑就是專門針對這些細胞或蛋白分子,通過幹擾它們的功能而起到治療作用,這些生物製劑一般都是通過活的生物體內來產生。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前言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人體免疫系統恢復或增強對腫瘤的自然防禦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通常針對癌細胞表面的特定生物分子,如腫瘤相關抗原(TAAs)。抗腫瘤活性是通過將宿主免疫系統導向TAAs來實現的,從而建立或誘導針對癌細胞的適應性免疫反應。
  • 衰老中的免疫系統發生了什麼?
    固有免疫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可提供快速、大範圍、非特異性的保護,主要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組成。適應性免疫系統功能由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完成,包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其特點是具有特異性、免疫記憶、多細胞參與以及個體特徵。免疫衰老進程中,機體的固有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均會受到影響。
  • 以色列科學家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大腦
    原創 ShoshannaSolomon 阿爾茨海默病以色列生物製藥公司設計的一種抗體可增強免疫細胞與大腦的交流,在實驗動物中見效,將於明年開始在人體中進行臨床試驗。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